接受美学视角下杨必译《名利场》文本空白构建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s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Vanity Fair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萨克雷经典代表作,书中深刻揭露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趋炎附势、尔虞我诈的丑恶现实。萨克雷文笔细腻,将讽刺寓于幽默之中。我国翻译大家杨必女士准确、地道地再现原作风格,译作自问世以来,备受读者欢迎。杨女士对译文本文“空白”的处理恰如其分正是译文大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接受美学 本文空白 文学批评
  接受美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在70年代到80年代引起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逐渐走向高潮。与以往的文学批评不同,接受美学引入了读者参与对文学文本意义构建的新颖观点,对以往以作者为中心和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研究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瑟尔。其中,伊瑟尔在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召唤结构”一说。英伽登认为,文学本文只提供给读者一个“图式化方面”的框架,这个框架无论在哪一个方向和层次上都有许多“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与充实。在此基础上,伊瑟尔进一步定义了本文的意义未定性,即“空白”。“空白”是指本文中没有实写出来或是实写部分向读者暗示的东西。由于文学本文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阅读过程,而读者在阅读中往往带着“前理解”并通过加入想象达到对本文意义上的构建,进而达到与本文的“视界融合”。而本文的“空白”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本文、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本文的“空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情节结构上的断层。如果一部作品向读者提供了全部故事,没给他留下想象的空间,读者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厌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空白”恰恰是文学本身的优点及特点,适当的“空白”非但不会给读者造成负担,反而能增加阅读过程的趣味性,最终达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得到较高层次的美学感受。
  同样的,翻译文学的生命力也体现在读者对翻译本文的接受。在翻译文学中,由于译者的介入,形成文学接受的“折射”过程。首先,译者在接触源文本时,不可避免地加入自身的理解,达到译者与源文本的“视界融合”,然后再通过译者的翻译展示给目的语读者。在这个意义上,译者对源文本的理解以及对译本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差别,对源文本中“空白”的处理,是保留还是舍弃,在译本中是否要创造新的“空白”都是译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名利场》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经典作品。他用轻快细腻的文笔,将讽刺艺术寓于幽默之中,将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趋炎附势,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栩栩如生的展现给读者,因此被争相翻译成各国语言,其中,《名利场》的中译本多达20种,尤以先生杨必的译本最受读者欢迎。以下,笔者拟从词汇、句法层面探讨杨必先生在译本中是如何构建本文“空白”的。
  Nay, the acute observer might have recognized the little red nose of good-natured Miss Jemima Pinkerton herself, rising over some geranium pots in the window of that lady’s own drawing-room.
  连那好性子的吉米玛·平克顿小姐也给引出来了。眼睛尖点儿的人准能看见她在自己客厅的窗户前面,她那红鼻子恰好凑在那一盆盆的拢牛儿花上面。
  Nay, with some persons those awes and terrors of youth last for ever and ever.
  真的,小时候受的惊吓,有些人一辈子都记得。
  萨克雷在Vanity Fair中使用大量口语化的词汇,增加语言的衔接性,同时又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使读者置身其中。原文两个句子都出现了口语词 “nay”,原意是“不“,表示否定。但是根据原文上下文,作者并没有否定的意义。如果按字面翻成 “不”会造成上下文不连贯之感。杨必先生在此两处都没将 “nay”翻成否定含义,而是用 “连”、“真的”代替,填补了由语言差异造成的“空白”,不仅使得上下文连贯衔接,易于接受,还表现出原文口语化的特征,把作者的风趣幽默体现得淋漓尽致。
  …But why speak about her?
  我们不必多提她了。
  与其它译本不同,杨必先生在译文中常常改变原文的句式,以求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性格。她常把陈述句转换成疑问句,把疑问句转换成陈述句,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表面上没有忠实于原文句式,却把作者的情感不打折扣的保留下来。原文这句话虽是以问号结尾可并不是一个疑问句,反之,作者是陈述了这个事实。杨必将其转换成陈述句,直接体现出了作者的意图,向读者肯定了这个事实,填补了“空白”,使译文易于接受。
  And her pleasure was to ride the young clots and to scour the plains like Camilla.
  她爱骑着小马。像卡密拉一般在旷野里奔跑。
  萨克雷在他的作品中还大量引用了西方神话典故,进一步制造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杨必先生在翻译这些文化典故时,保留原典故,并没有用为国人熟知的典故取而代之。同时,她还在译文后附上解释,在读者阅读过程中造成文化断层,即意义“空白”,激起读者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心,引得读者去寻求解释,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原作者的讽刺效果。
  根据尧斯的观点,文学的历史事实上是接受的历史,每部作品就是一个个独立的文学现象,这些现象只有通过一代代的读者,批评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达到“视界融合”才将它们联系起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很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领读者主动地投入到作品意义的构建中去,这就要求作者写作时注意给读者创造阅读“空白”,即赋予本文的“召唤性”特征,因为召唤性是文学本文的最根本结构特征,也是读者再创造活动的基本前提。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便要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地保留“空白”,适当地填补“空白”,以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审美断层,保证译文读者享受到原文读者阅读的美觉感受。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实现高中英语课堂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对学生运用了民主教育,并且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现英语学习的魅力,并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课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云南省红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的元江县,设置了甜角不同培育措施试验林,研究了不同培育措施(整地方式、造林方式、造林密度、林分结构、经营管理措施)对甜角生长和果实产量的
学习策略的运用恰当与否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介绍学习策略的概念与分类以及从本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初探影响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因素,同时提
翻转课堂模式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重构教学流程,对现代的英语教学有重要启示和作用,很值得我们英语老师重视和思考。并精心尽力的为了这个教学模式去学习,并付诸于应用
同学们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生物课本上学习过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道DNA分子是由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长链上对应碱基的互补关系为A-T、C-G。那么,如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单招生成为各个学校的招生方式之一。面对单招生英语基础差,缺乏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逐一采取了相对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高专 公共英语教学 单招生 问题 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猛,其速度和规模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招生数量也达到了新高,单招生作为一种新的招
【摘要】英语成语是英语词汇之精髓,是英语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反映着一国或一个民族的政治、历史、经济、地理、风俗和心理等方方面面。它一般具有寓意深刻,表达凝练,形象活泼,形式优美,感情丰富等特点。深入解读成语背后的文化信息,把握其构成特点是领会其丰富意义的关键。  【关键词】英语成语 意义来源  一、引言  成语的定义有很多,广义的成语即为习语,泛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中所特有的习惯性
【摘要】在中国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进行教授(EFL),其重要地位已经超过其它外语语种。汉语作为英语学习者的母语,它在EFL课堂上的使用数量、频率及其效果的研究有不少,但针对教师用语(汉语)如何在高职院校英语精读课堂辅助L2教学的研究不多。本文从教师用语这个层面为出发点,就英语教师的母语汉语(L1)如何在英语精读课堂辅助教学进行一些浅显的讨论。  【关键词】汉语作为母语(L1) 英语作为外语学习(L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