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反思与民生视角
“大千世界——中国当代艺术近作展”由来自芝加哥文化中心的戈瑞格·奈特(Gregory Knight)和德国柏林TA艺术中心的特丽萨·德·阿鲁达(Tereza de Arruda)共同策划,策展人特别强调这些作品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一批作品,参展的22位艺术家目前依然生活和工作干中国,这使得艺术家能切身地对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现实有最直接的体会和感触,并把这种感触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作品中。
经济高度发展、城市化速度惊人、贫富差距显著、每天都不断涌现新事物——这是中国当前的现实,也是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背景,此次展览集中体现了中国城市生活的现实、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同时也对中国式集体主义进行了反思。
在展厅入口吸引大批观众驻足的是艺术家周淘创作于2008年的影像作品《1,2,3,4》。该作品拍摄了北京人民广场四十余家店铺等单位的员工晨会现场,并将这些记录影像依据其口令节奏进行整体剪辑和编排。3分多钟的影片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所呈现的集体方式的表象和动机通过“1、2、3、4”这种整齐划
的口号表现出来,揭示出在市场和效益内核的刺激下,在现代企业管理最具效率模式的表象下,人口的快速聚合与流动,以及社会结构的剧烈转型。
中国年轻代的当代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宏大主题和国家形象'这是国外观众对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普遍期待和兴趣所在,因为在他们眼中,选择这样的题材进行创作无疑体现了艺术家试探国家底线的胆量。王庆松的《希望之光》和刘鼎的《CCTV》或许可以给出一些答案,因为两件作品前者涉及的主题是奥运,而后者则表现了建设中的CCTV大楼。
《希望之光》是王庆松用他独特的摄影方式创作的一家人聚集在一块泥泞的空地上观看日出,他们身后的土地上有一串由泥土和水洼组成的奥林匹克光环,曾因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而被神圣化了的奥林匹克光环被荒诞地以泥泞的水洼的形象呈现在作品中。王庆松是一位运用摄影与电脑合成技术来表达自己的现实批判意识的艺术家,他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能够模仿和表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荒诞故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观众可以通过《希望之光》对艺术家的这创作理念进行体味和理解。
而刘鼎的作品《CCTV》则是32幅从各个不同角度、在不同时期拍摄的CCTV大楼的摄影图片,以及4张手稿,每张图片都突显了这栋无秩序的大楼与秩序井然的城市之间的张力。CCTV大楼被老百姓戏称为“大裤衩”,其怪异的造型,一直遭到人们的戏谑和调侃。正如刘鼎在其中张手稿中所揭示的:几十年来,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秩序,所以就很难接受这种“无序”的造型。
纵观国内最近举办的几场当代艺术展,不难发现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普遍成为关注的主题。如7月底开幕的第四届成都双年展主题为“叙事中国”,参展作品涉及汶川地震、矿工、上访、收容制度等问题。而在8月中旬开幕的首届798双年展上,艺术总监朱其更是提出,“当代艺术在中国应该表达中国这一时代的精神现实,参与中国社会的自主性进程,并从这种现实中寻求它自身的形式。”这样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民生和生命的关怀也体现在此次的“大千世界”当代艺术展中。
艺术家王卫的《临时空司》所关注的就是中国城市化浪潮对社会底层人民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些人群所面临的残酷生存竞争。《临时空间》以艺术家在北京大山子艺术区的一次试验艺术活动为基础,展出记录这次活动的录像以及组黑白照片。
十分钟的录像片展现了这样一幅生活图景地处北京东郊的村庄因为城市规模的蔓延被夷为平地,失去生存基本条件的农村人被迫奔赴城市谋生。影片中的十位河北农民,被艺术家邀请到一个大的展厅,用从废墟中清捡出来的二万五千块砖,砌起四面墙,形成个百平方米的自闭的“围城”。“城墙”和展厅内墙的距离仅可容身。当墙砌到不能再砌时(到达天花板),便开始被拆除。农民们从废墟中清捡出这些砖头,装上骡车运走。直到展厅里空无一砖,这个临时工程也宣告完成。十二个空镜框在工程开始之前就被挂在展厅后部的一面墙上,随着工程的进展,镜框中的照片在增加,当围墙已经砌好的照片出现时,展厅里已是片废墟。
与成都双年展和798双年展根据主题来邀请艺术家创作作品不同,“大千世界”当代艺术展是策展人根据展览主题对艺术家已创作作品进行挑选,其中不少作品已经在国内的展览中展出,并且获得了好评。即便是国外观众,也普遍可以理解这些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并产生共鸣。比如艺术家金石的装置《小买卖之卡拉OK》旁边摆了七八张小凳子,不少观众就围坐在这个装置旁亲身体会中国底层社会的世俗活力。
中国当代艺术在芝加哥
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但它却是西方了解中国社会及其变化的重要载体。芝加哥文化中心从1979年开始,便通过各种途径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为美国人呈现了个独特鲜活的中国面貌。
1979年中国刚刚向外国游客开放之际,芝加哥文化中心的艺术办公室(后来成为事务部)便以文化为主题,集合了几位访问中国的芝加哥艺术家带回来的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做了一个名为“中国的21个景观”的展览。18年后,“后89中国新艺术”巡展于1997年也来到芝加哥文化中心。“后89中国新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整体亮相,它的成功使中国艺术举世瞩目。在西方,它的影响力波及艺术、政治、市场、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在中国,它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打造出了中国的文化表情。“后89中国新艺术”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代所有重要艺术家:刘炜、方力钩、张晓刚、曾梵志、周春芽、夏小万、毛旭辉、叶永青、宋永红、郭伟、何森、丁方、李山、丁乙、孙良、蔡锦、隋建国等。他们在“后89”的旗帜之下,共同编织出19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图像志,也打造出了中国艺术的标志性图式。
再过了12年,芝加哥文化中心又一次关注中国当代艺术,透过年轻的当代艺术家的眼睛来观察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大千世界——中国当代艺术近作展”从媒介、材料、题材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尝试,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中国当前的“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意指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当代艺术之多样性,更体现了中国当前社会现实及其变化的复杂与多元。这50件作品包括了录像、装置、摄影、混合媒体、卡通动画以及油画等,表现形式多样,但并不刻意求异求怪,展览上没有出现拍卖场上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没有符号化了的脸谱以及空洞花哨的“观念艺术”,参展的艺术家都普遍强调对生存的复杂体验并体现多元的价值观。而从展览中也可看到,与前几次芝加哥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相比,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家在艺术品信息交流等方面享受着更为开放的资源。
当然,展览并不是没有局限;在22名参展艺术家中,一共有8名是来自中国的同个画廊,而
个画廊有如此多的芝术家参加此展,概因此画廊的代表与策展人阿鲁达曾经有过合作的经历,被阿鲁达所熟识——这,多多少少体现出国外艺术机构在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及其艺术家时,在渠道和视野上的局限。
“大千世界——中国当代艺术近作展”由来自芝加哥文化中心的戈瑞格·奈特(Gregory Knight)和德国柏林TA艺术中心的特丽萨·德·阿鲁达(Tereza de Arruda)共同策划,策展人特别强调这些作品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一批作品,参展的22位艺术家目前依然生活和工作干中国,这使得艺术家能切身地对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现实有最直接的体会和感触,并把这种感触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作品中。
经济高度发展、城市化速度惊人、贫富差距显著、每天都不断涌现新事物——这是中国当前的现实,也是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背景,此次展览集中体现了中国城市生活的现实、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同时也对中国式集体主义进行了反思。
在展厅入口吸引大批观众驻足的是艺术家周淘创作于2008年的影像作品《1,2,3,4》。该作品拍摄了北京人民广场四十余家店铺等单位的员工晨会现场,并将这些记录影像依据其口令节奏进行整体剪辑和编排。3分多钟的影片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所呈现的集体方式的表象和动机通过“1、2、3、4”这种整齐划
的口号表现出来,揭示出在市场和效益内核的刺激下,在现代企业管理最具效率模式的表象下,人口的快速聚合与流动,以及社会结构的剧烈转型。
中国年轻代的当代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宏大主题和国家形象'这是国外观众对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普遍期待和兴趣所在,因为在他们眼中,选择这样的题材进行创作无疑体现了艺术家试探国家底线的胆量。王庆松的《希望之光》和刘鼎的《CCTV》或许可以给出一些答案,因为两件作品前者涉及的主题是奥运,而后者则表现了建设中的CCTV大楼。
《希望之光》是王庆松用他独特的摄影方式创作的一家人聚集在一块泥泞的空地上观看日出,他们身后的土地上有一串由泥土和水洼组成的奥林匹克光环,曾因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而被神圣化了的奥林匹克光环被荒诞地以泥泞的水洼的形象呈现在作品中。王庆松是一位运用摄影与电脑合成技术来表达自己的现实批判意识的艺术家,他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能够模仿和表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荒诞故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观众可以通过《希望之光》对艺术家的这创作理念进行体味和理解。
而刘鼎的作品《CCTV》则是32幅从各个不同角度、在不同时期拍摄的CCTV大楼的摄影图片,以及4张手稿,每张图片都突显了这栋无秩序的大楼与秩序井然的城市之间的张力。CCTV大楼被老百姓戏称为“大裤衩”,其怪异的造型,一直遭到人们的戏谑和调侃。正如刘鼎在其中张手稿中所揭示的:几十年来,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秩序,所以就很难接受这种“无序”的造型。
纵观国内最近举办的几场当代艺术展,不难发现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普遍成为关注的主题。如7月底开幕的第四届成都双年展主题为“叙事中国”,参展作品涉及汶川地震、矿工、上访、收容制度等问题。而在8月中旬开幕的首届798双年展上,艺术总监朱其更是提出,“当代艺术在中国应该表达中国这一时代的精神现实,参与中国社会的自主性进程,并从这种现实中寻求它自身的形式。”这样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民生和生命的关怀也体现在此次的“大千世界”当代艺术展中。
艺术家王卫的《临时空司》所关注的就是中国城市化浪潮对社会底层人民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些人群所面临的残酷生存竞争。《临时空间》以艺术家在北京大山子艺术区的一次试验艺术活动为基础,展出记录这次活动的录像以及组黑白照片。
十分钟的录像片展现了这样一幅生活图景地处北京东郊的村庄因为城市规模的蔓延被夷为平地,失去生存基本条件的农村人被迫奔赴城市谋生。影片中的十位河北农民,被艺术家邀请到一个大的展厅,用从废墟中清捡出来的二万五千块砖,砌起四面墙,形成个百平方米的自闭的“围城”。“城墙”和展厅内墙的距离仅可容身。当墙砌到不能再砌时(到达天花板),便开始被拆除。农民们从废墟中清捡出这些砖头,装上骡车运走。直到展厅里空无一砖,这个临时工程也宣告完成。十二个空镜框在工程开始之前就被挂在展厅后部的一面墙上,随着工程的进展,镜框中的照片在增加,当围墙已经砌好的照片出现时,展厅里已是片废墟。
与成都双年展和798双年展根据主题来邀请艺术家创作作品不同,“大千世界”当代艺术展是策展人根据展览主题对艺术家已创作作品进行挑选,其中不少作品已经在国内的展览中展出,并且获得了好评。即便是国外观众,也普遍可以理解这些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并产生共鸣。比如艺术家金石的装置《小买卖之卡拉OK》旁边摆了七八张小凳子,不少观众就围坐在这个装置旁亲身体会中国底层社会的世俗活力。
中国当代艺术在芝加哥
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但它却是西方了解中国社会及其变化的重要载体。芝加哥文化中心从1979年开始,便通过各种途径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为美国人呈现了个独特鲜活的中国面貌。
1979年中国刚刚向外国游客开放之际,芝加哥文化中心的艺术办公室(后来成为事务部)便以文化为主题,集合了几位访问中国的芝加哥艺术家带回来的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做了一个名为“中国的21个景观”的展览。18年后,“后89中国新艺术”巡展于1997年也来到芝加哥文化中心。“后89中国新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整体亮相,它的成功使中国艺术举世瞩目。在西方,它的影响力波及艺术、政治、市场、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在中国,它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打造出了中国的文化表情。“后89中国新艺术”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代所有重要艺术家:刘炜、方力钩、张晓刚、曾梵志、周春芽、夏小万、毛旭辉、叶永青、宋永红、郭伟、何森、丁方、李山、丁乙、孙良、蔡锦、隋建国等。他们在“后89”的旗帜之下,共同编织出19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图像志,也打造出了中国艺术的标志性图式。
再过了12年,芝加哥文化中心又一次关注中国当代艺术,透过年轻的当代艺术家的眼睛来观察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大千世界——中国当代艺术近作展”从媒介、材料、题材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尝试,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中国当前的“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意指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当代艺术之多样性,更体现了中国当前社会现实及其变化的复杂与多元。这50件作品包括了录像、装置、摄影、混合媒体、卡通动画以及油画等,表现形式多样,但并不刻意求异求怪,展览上没有出现拍卖场上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没有符号化了的脸谱以及空洞花哨的“观念艺术”,参展的艺术家都普遍强调对生存的复杂体验并体现多元的价值观。而从展览中也可看到,与前几次芝加哥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相比,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家在艺术品信息交流等方面享受着更为开放的资源。
当然,展览并不是没有局限;在22名参展艺术家中,一共有8名是来自中国的同个画廊,而
个画廊有如此多的芝术家参加此展,概因此画廊的代表与策展人阿鲁达曾经有过合作的经历,被阿鲁达所熟识——这,多多少少体现出国外艺术机构在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及其艺术家时,在渠道和视野上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