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4点”五周年的众股相

来源 :投资有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y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16日注定会成为中国股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当天那根小阳线筑成了A股的历史神话,但同时也筑成了股民无法释怀的“巨石”。反观当下,我们竟在为2000点的“保卫战”而奋斗。
  不过,在6124点五周年之际,分析其间有代表性的众股相,既能总结教训,更能让股民坚信,6124点仅是历史的最高点,而绝不会是未来的最高点。正如英大证券的著名“多头”李大霄所说的那样,重回6124点将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但这一天必然会来临。
  
  弱不禁风者:环境和泡沫“双杀”
  观察5年来个股的表现,2451只股票在这5年涨跌情况大约是二八开,24%的股票上涨,76%的股票下跌。在指数跌幅这么大的背景下,下跌股票无疑是主流,但有些股票跌幅却大得惊人,有150只股票跌幅超过70%,跌幅远远超过了指数。
  其中跌幅最前列的股票,都是上市满5年,见证了熊市历程的股票。其中2只跌幅最大的股票5年跌幅超过90%,分别是跌幅为92.09%的中国远洋和跌幅为91.27%的中国铝业,即按这个跌幅计算,如果当时有1万元的股票,现在只剩下800元,损失的确非常惨重。
  分析这些跌幅最大的股票,行业集中于航运、钢铁、造船、有色、石化等,而且基本上是大盘股。从基本面看,这些行业5年里景气度大幅下降,公司业绩大幅下滑。
  如中国远洋2007年业绩创历史最好,当年实现净利润为190亿元,每股收益2.05元,但201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下降为亏损,上半年亏损48.71亿元,每股收益为-0.48元,如此巨大的反差造成股价大幅下跌也可理解。
  此外,有些公司在5年里业绩变化不大,但股价也大跌,最典型当属中国石油。2012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净利润同比下降6%,为620亿元,即使全年业绩有所下降,降幅的波动幅度也不大。
  但中国石油这5年股价跌幅高达79%,原因在于当初定位太高,股价泡沫过大。2007年11月5日上市的中国石油,恰逢股市高点,开盘价高达48.6元,以当年每股收益0.75元计算,市盈率高达65倍,创全球石油公司最高市盈率。这种泡沫是市场无法支撑的,况且又是一个超级大盘股,源源不断的抛盘令股价大幅下跌,最终跌去了八成。
  傲立潮头者:股价与业绩同增
  与“弱不禁风”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年里上涨的股票仍占24%,有些涨幅还非常大。有123只股票涨幅超过100%,其中涨幅最大的三安光电,复权计算5年上涨了22倍。但由于三安光电从2007年5月开始停牌,一年之后资产重组复牌,和其他股票没有可比性。
  不妨看一个具有完整5年历史,没有资产重组的股票—金螳螂,经过前复权计算该股2007年10月16日的股价为5.27元(不复权为43.09元),2012年10月16日的股价为 36.77元,5年上涨603.46%。
  分析5年来大幅上涨的股票,大部分都能在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方面找到原因。从行业看,医药和酿酒是最大赢家,这些行业是这5年业绩持续增长的行业,特别是酿酒公司几乎全线上涨,股价与大盘走势完全相反,不断创历史新高,典型的贵州茅台,目前总市值和流通市值排在全部股票的第11位和第7位,5年股价上涨了53.77%。
  此外,这些业绩增长、股价上涨的股票,以中小盘股为主,这也说明小盘股往往具有较高的成长性,而这种成长性如果真能得到展现,那么在股价上也会得到体现。
  窦娥之冤者:预期和市场的“错杀”
  分析了跌幅比较大的股票和逆势上涨的股票后,不难看出业绩、宏观经济、泡沫是决定这5年股票涨跌的主要原因。不过,还有一批特殊的股票在5年里业绩大幅上涨,但股价却是持续下跌,属于股市中的“窦娥”,最典型的当属银行股。
  在这5年中,16只银行股全部在下跌行列中,跌幅最小的农业银行为0.58%,其次是跌幅为21.63%的光大银行。但这2只股票都是2010年上市的,时间未满5年,而上市较早的银行股,跌幅基本上都在50%左右,如跌幅最大的北京银行,5年跌幅为63.8%。
  在四大国有银行中,除农业银行跌幅较小外,工商银行5年下跌43.95%,建设银行下跌51.77%、中国银行下跌50.39%。但银行的业绩却相当不错,如工商银行2012年上半年的净利润1231亿元,5年增长了2倍。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浦发银行,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171.9亿元,5年净利润增长5倍多,但股价却5年下跌55.81%。2012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净利润增长33%,以今年业绩计算的动态市盈率更低。换言之,浦发银行如果这5年股价不跌,目前市盈率也会降低到10倍,完全处于合理区域,但股价在5年里却被腰斩,说明银行股实际上是被“错杀”了。
  这些被错杀的“窦娥”股,原因也有诸多方面,诸如银行这几年业绩持续增长,但投资者依然不信任,担心目前的地方债务等将来会影响银行业绩,市场预期不乐观是导致银行股价迟迟不能上涨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因素是市场的资金面,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者不愿入市,导致市场存量资金日益减少,要推动大市值的银行股当然十分困难。
其他文献
投资市场变幻莫测,即使是不同的专业分析师对短期的市场走势的判断都有可能存在巨大的分歧,如:2012年初券商对本年度大市预测的点位,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在3000点和2200点附近;被券商推荐最多的十只个股有七只下跌,最高的跌了37%。    而投资可以说是每个家庭最无助的环节:一方面银行存款利率无法抵御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普通投资者无法通过短期炒作从投资市场上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  海外发达国家的
期刊
如果投资法国波尔多产区的10类红酒,在过去3年的回报率是150%,5年回报率为350%,10年回报率为500%。如在1986年以37.50美元购买一瓶木桐酒庄1982年的红酒,现在的价值超过500美元。  对于自营一家小型广告公司的韦雷来说,收藏红酒早已脱离了四年前最初的个人爱好趣味,变得更为多元化。现在它们是保持一定高端圈子的必须品,也是生活姿态的一种表征,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个人投资眼光的体现。
期刊
是什么让竞争者复制不了你,又是什么让你可以不断复制自己?”这是投资人最喜欢提出的问题,前者问的是壁垒,后者问的是模式。两个问题,基本能勾勒出企业的前世今生。  可惜在我们接触到的项目中能给出满意答卷的并不多,特别是一些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在回答前一个问题的时候仅就技术领先性滔滔不绝,而在如何搞好技术应用,怎样做好市场开发中往往缺乏思路。  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提出一个中肯的意见:“企业解决好科学技术的发
期刊
因为低风险,债券基金一向被喻为避开投资风险的港湾。但就在去年,因为国内债市受城投债信用风波的冲击,债券基金出现大面积亏损。据相关数据统计,2011年7月,天相企债指数下跌了0.89%,天相可转债指数月跌幅达4%。  “避险”功能失灵后,国内不少投资者对债券基金的信心受到打击,但今年以来似乎又迎来了大逆转。  倍受追捧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债券私募基金平均上涨5.44%,不仅实现了绝对收益,
期刊
中国消费者与生俱来的价格异常敏感性,促使各个领域的电商进入了井喷式的发展,也让传统的图书行业不是奔向改革,就是走向灭亡。席殊连锁书屋深陷三角债、贝塔斯曼关闭书友会及门店、上海明君书店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在图书销售领域坏消息不断时,一家名为天翼的民营图书公司却依然把图书出版、尤其是流通领域视作蓝海。  当图书销售被“公认”为一个“无利可图的夕阳行业”时,有着中欧商学院“活化石”之称的李月庆及其创立
期刊
“上帝关了一扇门,就会开一扇窗。”在住宅市场的投资之门相对闭合的当下,众多房地产商开始加大商业地产开发力度。商业地产会是寒冬中地产业的那一扇温暖之窗吗?  孙楠高亢的嗓音正在唱出“灯火辉煌的街头,突然袭来了一阵寒流,我拿什么来拯救。”而2011年的房产商们也恰似在灯火辉煌的街头,突然遭遇了“调控”大潮带来的寒流。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商业地产。商业地产能否成为拯救房地产市场的那根救命稻草?  
期刊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似乎解开了券商和基金公司头上的“紧箍咒”,不少机构纷纷涌入财富管理领域,力争分食这块巨大的“蛋糕”。  尽管证监会对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有了大幅松绑,但对于券商和基金公司本身而言,在进军财富管理市场的同时,需要面临的挑战还很多。    跑马圈地  9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来投资于未通过证券交
期刊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KKR、黑石、凯雷等私募股权基金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挥斥方遒,管理上千亿美元的资金,成为称霸一方的金融霸主。对于中国这块迅速发展的市场,这些国际大鳄也虎视眈眈,时刻寻求介入的机会。  除了国际重量级并购基金之外,国内的并购基金也渐渐崭露头角。尽管在资金规模、经验等方面与国际巨头存在不小差距,但是凭借专业的资本运作手段,再加上本土的资源优势,他们在投资表现上丝毫不逊色,在中国市场屡屡
期刊
亚商做投资很早,投资模式里有一个原则是作为被投企业的少数关键性股东,追求投资成功率和对企业长远发展达成的切实帮助。  基于市场对创新的渴望以及风险投资家们对早期项目越来越关注,效仿硅谷,中国的投资界逐渐出现兼具投资人与创业指导身份的“创业导师”,这一概念同样受到推崇。  当然并非所有手中掌握资本的投资人都愿意并有能力胜任“创业导师”这类角色,在资本业界年历资深的陈琦伟正试图做好。  在亚商集团宽大
期刊
早在2009年,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边,9个投资人和企业家举行了一次小型聚会,他们计划成立一个PE机构,主旨在于并购德国的中小企业,并帮助这些企业进入中国这个新兴及潜力巨大的市场获得更大发展。  马鲁德(Daniel Mahnert-Lueg)就是这9人中的一员,眼下他已是这个投资机构—西禾(上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Westlake Partners)中国办事处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机构的英文名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