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环境下,只有掌握好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与融合的有效策略,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机衔接与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举一反三”。文章分析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与融合的有效策略:促进课内外阅读目标的融合;积极寻找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物主要指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还要对文质兼美的作品进行精心品读,欣赏好词佳句,揣摩文章布局。不可否认,课内阅读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主要途径。然而,课内阅读数量有限,只有拓展课外阅读,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与融合,才能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促进课内外阅读目标的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渠道,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素养的重担。现如今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关注所教教材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等,对不同年段的阅读目标缺少整体的认识,缺乏层次和梯度的变化,一味“讲深讲透”,使得学生不能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严重忽视课外阅读目标。这样无法切实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在课外阅读意识和气氛都比较薄弱的农村小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教学总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读课内外不同风格的文本,还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丰富阅读内容,提高阅读量,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提升审美乐趣、文化积淀。
阅读教学既要把握总的阅读目标,也要关注不同年龄段的阅读目标。例如,一年级的阅读目标是使得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保证正确的阅读姿势,养成爱惜书本的良好习惯等等。五年级的阅读目标是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速度;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初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等。
低年段的阅读目标是强调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高年段的阅读目标则强调课外阅读促进课内阅读的深化,注重阅读速度、阅读积累和阅读量。阅读教学只有融合课内和课外阅读目标,把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方能落实阶段目标,高效地完成阅读总目标。
二、积极寻找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是在封闭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是关键所在。
(一)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找到衔接点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将语文的视域打开,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有效衔接,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1. 根据教材提示推荐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快乐读书吧”和“阅读链接”提示,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找到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即配合教材内容推荐阅读篇章和书目。例如,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古典名著,紧接着“快乐读书吧”就是推荐阅读四大名著的,教师可以据此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再如,课文《祖父的园子》后有从《呼兰河传》节选的“阅读链接”,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兴趣;在学习了课文《军神》后,通过阅读《丰碑》,引入作者丰子恺的人物和著作介绍,激发学生阅读丰子恺一系列作品的兴趣。
2. 實现阅读方法的迁移
课内阅读方法有精读法、选读法、浏览法、摘录法、批注法等,可在课内阅读课上及时指导学生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体验中逐渐找准阅读方法迁移的“衔接点”,把一般方法和“个性”方法有效融合在一起,再根据不同文章采用适当的方法阅读,让学生运用方法去阅读,又从阅读中领悟、总结出新方法。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是培养学生浓厚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例如,在教授《摔跤》时,教师传授学生批注和摘抄的阅读方法,如让学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批注感受,圈画或摘抄文中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感受摔跤的精彩瞬间,接着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阅读原著《小兵张嘎》,深化细节描写的教学。
(二)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找到衔接点
课外阅读是以课内阅读习得的知识和方法作为基础,而延伸出来的阅读学习活动。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完善,二者不能割裂开来,需要合理地衔接与融合,才能达到阅读目标。
1.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初读文章,通常是略读、速读,了解文章大意;二是要学生对一些好的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阅读,深品其含义;三是要积累好词好句,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做好读书笔记;四是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部分,要查证、解疑。例如,教师配合《景阳冈》阅读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让学生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以及小说中各种特色人物的关系。这时教师可以找到“衔接点”,让学生再回到课本中品读《景阳冈》,深入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学生便更能理解为什么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和时间 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图书漂流”“捐赠旧书”、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人面识别电子借阅图书管理系统”等活动和方法,丰富图书馆图书,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宽松的阅读资源;通过减少学生书面作业量,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通过每周末的“亲子共读”活动,培养家庭阅读气氛;在课表中设定学生共同课外阅读的时间,确保学生在校阅读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开展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学生提高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例如,规定每天上午8:00—8:30、中午2:00—2:30为共同阅读时间;规定每周三是无课内书面作业日;规定每周四下午特色课为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3. 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多彩,教师的指导策略形式多样
阅读指导课的课型可以是导读课、鉴赏课、汇报与交流课等等,课上可以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卡比赛”“评选最佳演员”“评选优秀读书笔记”“阅读知识竞赛”“辩论赛”“优秀诗文朗诵赛”“速度赛”等活动,既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落实了阅读,又可以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通过正面引导、表扬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阅读行为,激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例如,在《西游记》的导读课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猴王出世》一文,通过“演一演”,评选最帅美猴王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阅读、内化、表达文本,感受美猴称王的过程,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原著的兴趣。
4. 注重激励评价,养成阅读习惯
构建“活动和考核”相结合的课外阅读评价的体系,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内驱力。阅读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关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与形成阅读能力的整个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等形式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指导策略。定期统计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实现“一人一袋”,督促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同时,发现优秀作品、典型,要及时激励表扬、展示,以扩大积极影响。在完善的评价体系的作用下,学生的课外阅读非常高效。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与融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注重课内阅读目标的设定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开发和整合好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利用课内阅读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閱读,并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保证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东玲.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物主要指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还要对文质兼美的作品进行精心品读,欣赏好词佳句,揣摩文章布局。不可否认,课内阅读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主要途径。然而,课内阅读数量有限,只有拓展课外阅读,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与融合,才能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促进课内外阅读目标的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渠道,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素养的重担。现如今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关注所教教材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等,对不同年段的阅读目标缺少整体的认识,缺乏层次和梯度的变化,一味“讲深讲透”,使得学生不能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严重忽视课外阅读目标。这样无法切实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在课外阅读意识和气氛都比较薄弱的农村小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教学总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读课内外不同风格的文本,还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丰富阅读内容,提高阅读量,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提升审美乐趣、文化积淀。
阅读教学既要把握总的阅读目标,也要关注不同年龄段的阅读目标。例如,一年级的阅读目标是使得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保证正确的阅读姿势,养成爱惜书本的良好习惯等等。五年级的阅读目标是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速度;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初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等。
低年段的阅读目标是强调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高年段的阅读目标则强调课外阅读促进课内阅读的深化,注重阅读速度、阅读积累和阅读量。阅读教学只有融合课内和课外阅读目标,把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方能落实阶段目标,高效地完成阅读总目标。
二、积极寻找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是在封闭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是关键所在。
(一)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找到衔接点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将语文的视域打开,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有效衔接,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1. 根据教材提示推荐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快乐读书吧”和“阅读链接”提示,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找到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即配合教材内容推荐阅读篇章和书目。例如,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古典名著,紧接着“快乐读书吧”就是推荐阅读四大名著的,教师可以据此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再如,课文《祖父的园子》后有从《呼兰河传》节选的“阅读链接”,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兴趣;在学习了课文《军神》后,通过阅读《丰碑》,引入作者丰子恺的人物和著作介绍,激发学生阅读丰子恺一系列作品的兴趣。
2. 實现阅读方法的迁移
课内阅读方法有精读法、选读法、浏览法、摘录法、批注法等,可在课内阅读课上及时指导学生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体验中逐渐找准阅读方法迁移的“衔接点”,把一般方法和“个性”方法有效融合在一起,再根据不同文章采用适当的方法阅读,让学生运用方法去阅读,又从阅读中领悟、总结出新方法。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是培养学生浓厚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例如,在教授《摔跤》时,教师传授学生批注和摘抄的阅读方法,如让学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批注感受,圈画或摘抄文中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感受摔跤的精彩瞬间,接着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阅读原著《小兵张嘎》,深化细节描写的教学。
(二)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找到衔接点
课外阅读是以课内阅读习得的知识和方法作为基础,而延伸出来的阅读学习活动。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完善,二者不能割裂开来,需要合理地衔接与融合,才能达到阅读目标。
1.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初读文章,通常是略读、速读,了解文章大意;二是要学生对一些好的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阅读,深品其含义;三是要积累好词好句,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做好读书笔记;四是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部分,要查证、解疑。例如,教师配合《景阳冈》阅读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让学生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以及小说中各种特色人物的关系。这时教师可以找到“衔接点”,让学生再回到课本中品读《景阳冈》,深入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学生便更能理解为什么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和时间 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图书漂流”“捐赠旧书”、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人面识别电子借阅图书管理系统”等活动和方法,丰富图书馆图书,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宽松的阅读资源;通过减少学生书面作业量,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通过每周末的“亲子共读”活动,培养家庭阅读气氛;在课表中设定学生共同课外阅读的时间,确保学生在校阅读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开展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学生提高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例如,规定每天上午8:00—8:30、中午2:00—2:30为共同阅读时间;规定每周三是无课内书面作业日;规定每周四下午特色课为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3. 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多彩,教师的指导策略形式多样
阅读指导课的课型可以是导读课、鉴赏课、汇报与交流课等等,课上可以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卡比赛”“评选最佳演员”“评选优秀读书笔记”“阅读知识竞赛”“辩论赛”“优秀诗文朗诵赛”“速度赛”等活动,既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落实了阅读,又可以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通过正面引导、表扬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阅读行为,激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例如,在《西游记》的导读课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猴王出世》一文,通过“演一演”,评选最帅美猴王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阅读、内化、表达文本,感受美猴称王的过程,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原著的兴趣。
4. 注重激励评价,养成阅读习惯
构建“活动和考核”相结合的课外阅读评价的体系,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内驱力。阅读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关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与形成阅读能力的整个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等形式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指导策略。定期统计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实现“一人一袋”,督促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同时,发现优秀作品、典型,要及时激励表扬、展示,以扩大积极影响。在完善的评价体系的作用下,学生的课外阅读非常高效。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与融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注重课内阅读目标的设定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开发和整合好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利用课内阅读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閱读,并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保证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东玲.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