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巍山人自古喜爱喝茶,也特别喜欢种茶,巍山也因此与茶有了不解之缘。
据(唐)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说明蒙舍蛮是云南最早的种茶、制茶、饮茶人之一。
在离巍山古城不远的巍宝山脚下,有一个当地人称作文笔村的幽静村庄,来自台湾的阿郑就居住在村里,而且一住就整整八个年头。阿郑说,走过云南几个地方,还是觉得巍山山川秀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且还是当年盛极一时的茶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
阿郑,全名叫郑佳■,今年41岁,老家是台湾台南县的白河镇。因从小喜爱土地,并且世代务农,当兵八年退伍后到县农会(内地称做农业局)做了四年职员,学习了解了一些农业知识后辞职到厦门经商,做起了钟爱的茶叶生意。
现在阿郑是云南省第九届青联委员、第四届台商协会干事,大理巍山茶农业研发中心总经理,拥有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工厂,2000多亩茶园和一个茶苗种植基地。
阿郑不喜欢“西装革履”出入,着装非常简单随意。他上身着一件灰白色的T恤,一件浅蓝色的外套,下身穿了一条浅灰色的“灯芯绒”休闲裤,脚上穿了一双绿色的军用迷彩胶鞋。鼻翼下一颗黑痣比较明显,身材脸型偏瘦,肤色黝黑,要是不听他讲普通话或闽南语,一定会以为这就是土生土长的巍山人。阿郑说其实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巍山茶农。
妻子段晓燕,今年34岁,老家是云南保山的施甸县。不巧的是我们造访的时候,小段带着小女儿刚好回保山度假去了,主要是回去看看父母,过几天才回来!说到妻子,阿郑脸上挂着甜蜜幸福的笑容,随后从卧室里拿出一家人的照片给我们看。
在工厂和苗圃里参观之后,阿郑邀请我们到他亲手建盖的观景亭里喝茶。我们跟随阿郑的脚步,穿过一道院门,院墙外是一片茶园和庄稼地,山坡上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片林木。沿着钢结构的楼梯上了观景亭,在亭子里坐下,阿郑一边娴熟地准备茶水,一边与我们开始了愉快的叙谈。
故事要从1996年的暑假说起,当时段晓燕没有回家,也没有四处去游玩。段晓燕留在了美丽的厦门,想利用假期打工,挣上一点学习费用,没有回家留在学校的还有两位班里处得好的台湾同学。两位同学在知道了段晓燕的想法后,就约上段晓燕到郑佳■在厦门开办的茶叶店里去玩,打算看看台湾老乡阿郑那里缺不缺人手。
接触认识后,阿郑把段晓燕留在了店里帮忙。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阿郑发现段晓燕不仅稳重,做事认真,而且对茶叶知识了解很多,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帮手。随着相处和了解的不断加深,阿郑慢慢喜欢上了这位还在上大学的云南姑娘。两个人的生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并由此开始了一段美妙的两岸姻缘。
当阿郑满怀希望向段晓燕表达交朋友的意愿时,却遭到了段晓燕的拒绝。当时段晓燕觉得,自己来自云南农村,在父母的帮助下考上大学,来到厦门读书也不容易,而且父母希望她用心读书,将来好好找一份工作,考个公务员后再谈婚论嫁。段晓燕从小学习成绩就一直很好,高考那年,她的成绩高出全国重点分数线二十几分。在父母眼里她是个能干懂事的女孩子,是一家人的骄傲。
阿郑在遭到段晓燕拒绝以后并没有气馁,而是一如既往地继续默默努力着。
有一天,段晓燕像往常一样来到阿郑的店里帮忙,听阿郑说起想在内地开个茶厂,最好是产销一条龙,不仅可以减少许多进货的周折,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事业规模。
段晓燕接着阿郑的话说道:“我的家乡云南自古就盛产好茶,何不去看看?”。
段晓燕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提醒了阿郑。好多圈内人都了解云南茶叶在全国市场上的地位,云南的确是个可以一试的首选之地。阿郑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当即决定,由段晓燕留守厦门的店铺,自己亲自前往云南考察。
在那个炎热的夏天,阿郑自己驾车从厦门出发,开始了远赴云南的考察之旅。驱车进入云南,高原的山风微微地吹着,云淡风轻,一座座山高高地耸立着。台湾也有山脉,但是阿郑觉得没有云南的山脉那么敦厚俊朗,起伏连绵。
在考察行程即将结束的时候,阿郑打算到段晓燕的家乡保山看看。一天傍晚,阿郑正在开车,也许是天色已经渐晚,也许是因为路况不熟的缘故,阿郑一不留神发生了意外,连人带车滚下了公路边的山谷。车子在数次翻滚之后,在一个缓坡上停了下来。当时还能够听到嘟嘟嘟的马达在响着,阿郑迅速从破损的车窗里爬了出来,嘴里、脸上和身上满是泥土、血水和碎玻璃。
阿郑拖着受伤的身体瘫坐在地上,苍白的月光冷冷地照着寂静的山谷,夜晚的山风没有了的白天的惬意,吹在身上感觉一阵阵寒意袭来。阿郑眯着模糊的双眼,无力地看着天空,听着起伏的松涛,心想难道要这样死在山谷里吗?
没过多久,一辆警车疾驰而来,警察把阿郑从山谷里救起,很快送到了保山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
当警察问阿郑在云南是否有亲人的时候,阿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段晓燕的名字。警察第一时间通知了段晓燕。当晚,厦门到昆明的航班已经没有了,于是段晓燕从厦门赶往广州,又从广州乘坐飞机飞往昆明,下了飞机,段晓燕马不停蹄地坐上了开往保山的高快大巴。第二天段晓燕赶到了医院,看到熟睡中的阿郑头上缠绕着绷带,段晓燕流下了心疼的眼泪。
苏醒后的阿郑,看着心爱的女孩在自己身边落泪,心里感觉无比的幸福,疼痛似乎减少了许多。而通过对阿郑的照料和一段日子的相处,段晓燕更加深了对阿郑的了解,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个比自己大七岁的男人内心深处浓烈的爱意。
山有情才青,水有意才柔,世上万物无不因为有情才更加美丽,阿郑在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情方向。在段晓燕的细心照料下,不久阿郑就康复出院了。从保山回到厦门,两人的内心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
1998年,为了爱情,段晓燕放弃了学业,跟随阿郑回到云南,跑到了距离巍山县城20多公里的五印乡的大山深处种起了茶叶,过起了艰苦朴素的创业生活。
现在夫妻俩的茶园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分布于巍山县的清华、五印、巍宝山和永建四个乡镇。茶园里种植着巍山本地绿茶,以及来自台湾、福建的铁观音和乌龙茶等十几个品种。到巍山发展十二年了,巍山境内散落着阿郑和妻子段晓燕的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栽培和制作茶叶全部用的是台湾的工艺和技术。阿郑给自己栽培出来的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巍山红”,注册的商标统统叫做“巍山牌”。现“巍山红”的产量每年在3吨左右,乌龙茶的产量十多吨。产量最大的是铁观音,一年的产量在三四十吨。
平时有二十多个工人在管理,到采茶季节,工厂和茶园每年都要聘请很多当地的工人帮忙干活。阿郑与工人相处特别好,平时大家并不称呼他郑老板,都称呼他“阿郑”。阿郑从心底里喜欢这个朴实的称谓,听着就感觉特别的亲切舒服。因为有台湾来的师傅帮助教当地的工人管理茶园,所以阿郑并不用太操心茶园管理的事情。
每次到茶园,置身于充满油油绿意的一片片山地之中,踩踏在酥软的泥土之上,看着随风摇曳的茶叶,花间飞舞的彩蝶,落入林中的小鸟,连绵起伏的群山,浮在天空中的云朵。吮吸着清新宜人的气息,品尝着大自然的味道,阿郑心旷神怡,生活中的郁闷烦恼化作淡淡的空气,瞬间荡然无存。虽然不是文人,但是阿郑觉得田园山野,真是陶冶情操,激发灵性的绝妙之地,也难怪恬淡寡欲的陶渊明“性本爱丘山”。阿郑说,他吃的是巍山米,喝的是巍山水,种的是巍山的土地,看的是巍山的风景,所以好想学说一点巍山话,多说说巍山的好!
有一次云南省委李纪恒副书记接见阿郑的时候问道:“小鬼,你是哪里人呀?”。
“我是没有落户的巍山人!”阿郑爽朗地笑着回答。
阿郑很喜欢坐在院子里,看孩子们嬉戏,沏壶小茶,舒适地坐在椅上,清风徐来,惬意休闲。在巍山,和在台湾的感受是一样的,都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阿郑有三个女儿:老大郑金巍、老二郑金兴、老三郑金固。三个女儿和妻子已经落了巍山的户口,孩子们在古城上学,讲得一口标准的巍山方言。阿郑开玩笑说,如果是三个男孩,他会为他们取名为“郑金巍、郑金宝、郑金山”。阿郑和孩子们每次回台湾都会生场小病,不过一回到巍山,这病又自然好了。这也难怪,孩子们从小在巍山长大,早已适应了巍山的气候和水土。说实话,巍山最最吸引阿郑的东西,其实还是自然的味道。
阿郑回台湾一般也就一个多星期就会返回来,他在台湾呆不住,太热,而且缺少自然的味道。在巍山,自然的味道并不是一句笼统的话,它有实实在在的载体。在观景台亭里,滚水香茶,轻雾袅袅,阿郑一边喝茶,一边看着群山起伏连绵;听着河流去远;村庄、田野、蓝天、树木;南飞的大雁;吃草的牲畜;农家肥的气息;秋收的农民;一切都被大自然悄悄地呈现,有缘份者才能享用到大自然的味道。
在给我们加茶水的时候,阿郑说每年父母都会过来巍山避暑,虽然每次来回巍山交通方式都是“陆、海、空”(从台北到金门坐飞机,金门到厦门坐轮船,厦门到昆明坐飞机;昆明到巍山阿郑自己驾车去接),比较辛苦。但父母每年都非常喜欢在巍山住上一段日子,来时兴高采烈,走时恋恋不舍。
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阿郑一般是不会去大城市的。阿郑就喜欢呆在巍宝山脚下的家里,过那种“食罢睡一觉,起来两盅茶”的悠然生活,或者上山去看看心爱的茶园。阿郑觉得巍山就很好,他不需要去哪里!
朋友们都说阿郑“年纪轻轻的,就过上了幸福的养老生活!”
阿郑很喜欢在巍山这种“养老”的状态。可以想见,金秋的风吹在脸上非常凉爽,从观景亭看出去,巍宝山的山腰上笼罩着一层迷蒙的薄雾,风打在树枝和蒿草上,无声无息,不远处的村庄传来鸡鸣狗吠的声音,这是真正农村特有的乐曲,弯曲的田间小路上,走动着三三俩俩的农人,忽儿,一阵突——突突的拖拉机声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了田园的深处。
阿郑说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厦门,在昆明,就是在台湾,在大城市,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嘈杂和喧嚣,看到更多的是周而复始的工作和忙碌。阿郑说他喂养的猪只吃青草和粗粮,并且每天都散放在地里四处活动;饲养的鸡专吃虫子和菜叶,鸡舍边上有几块碧绿的菜地,菜地只施农家肥。外地的朋友或者村里的邻居来了,阿郑就拿出自己种的茶叶,杀了自己养的鸡,端上自己种的蔬菜招待客人!
遇见同村的人,阿郑都会热情主动地和他们打招呼。有时间,吃过饭,阿郑也会上巍宝山走走,汲取一点巍宝山的灵气,或到村里转转,串串门子,同村民攀谈一阵。老乡都把阿郑当做村里人,阿郑说,要是刚到文笔村,只要问“阿郑家在哪里?”老乡都会热情地告诉你:“台湾的那个阿郑嘛,知道呀!我带你去。”不论是真的认识或者只是听说,他们都会热情地引领你找到阿郑家。
阿郑的茶园里聘请的基本都是当地的彝族村民,彝族人的热情和好客是出了名的,每次到他们家中吃饭,阿郑都会感觉不好意思,他们会拿出家里最原汁原味的好菜好酒招呼阿郑和朋友。
有一次,一位工人邀请阿郑到他家吃饭。因为工人家离茶园并不远,所以阿郑就欣然应允了。到了家里,那位工人把一打烙好的“七层”锅巴饼从桌子移到了灶台上,然后为阿郑盛了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而工人一家,包括小孩和老人在内却吃起了锅粑。阿郑看在眼睛里,堵在心里,勉强吃下一碗米饭后,强烈要求尝一尝锅粑。那位工人实在是不好意思,觉得让客人吃锅粑难为情,但是又拗不过阿郑,于是从灶台上取下一个热乎乎的锅粑递给阿郑。阿郑接过饼一看,是由各种粗粮掺和在一起烙成的粑粑,七层放在一起,黄黄的色泽下透着五谷的香味。阿郑凑到嘴边咬下一口,虽然口感略带粗糙,但感觉很香很糯,加上菜汤和咸菜的味道,特别好吃。不一会功夫,阿郑迅速吃下了一大个锅巴。主人看着阿郑吃得开心,终于打消了心中的疑虑,露出了纯朴憨厚的笑容。
还有一次,让阿郑特别难忘。那是一个冬日的上午,在送走了背着箩筐,扛着粮食,追赶着牛羊和猪仔去老远的地方赶集的家人后,女工们大清早就来到阿郑的茶园劳动。因为要节约往返吃饭的时间,工人们大多从家里带了饭盒来。到吃中午饭的时候,阿郑无意中看见一位女工从怀里掏出了两个圆圆的麦面粑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这是什么呀!那么好吃?”阿郑看到那位年轻的女工从怀里掏出粑粑就吃,颇为好奇地走了过去,
女工有些害羞,红着脸告诉阿郑:“是家里自己烙的麦面粑粑!怕冷了太硬不好吃,所以揣在怀里暖着!”
“我可以尝尝吗?”阿郑觉得很有意思,便更加好奇地问。
“可以呀!”女工大方地顺手递给了阿郑一个。
接过粑粑,阿郑感觉有微微的暖意,凑到嘴边一闻,粑粑散发着一丝淡淡的奶香。阿郑转过身,闭上了眼睛,脑海里划过一种无法言喻的美感。瞬间,阿郑回过神来,没有做过多的想象,找了一块干净的草皮坐下,喝着山涧里接来的山泉水,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那个粑粑。
茶园里劳动的工人憨厚、朴实,都把阿郑当做地道的巍山人了。他们不再仅仅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要是遇上那家有好菜,杀猪宰羊或者办喜事,都会邀约阿郑前往,大家像相处了多年的好兄弟一般。每每遇到家里有事,或者遇到困难,工人们会最先和阿郑通电话商量。
阿郑的大客厅差不多有200平米左右。在靠近南边的位置,摆放着一个大大的粉木茶几,和一套精致的茶具,是品茶的境地。靠东边的位置,布置了一个气派的佛堂,佛堂的正中位置供奉着“细奴罗”的全身彩色雕像,在“细奴罗雕像”边上是四尊阿郑从台湾请回来的佛像。阿郑说“细奴罗”是他从福建请来一位大师傅,住在巍宝山上雕了差不多三年才雕成的,雕像用的材料是名贵的红豆杉。
从巍宝山脚下的家到巍山古城也就几分钟的车程,非常方便。阿郑经常会在晚饭后带着孩子们和妻子到拱辰楼下看三十多位老人家娱乐。这些老人家几乎每天都来,不论刮风下雨都会按时出现。他们在古老的城楼下,自己作曲,自己填词,用二胡或者笛子伴奏清唱,二胡惆怅,笛声悠远,在古城的广场上空久久回环。阿郑说,他很担心多年以后他还能否再看到此景,听见此声。
在巍山,阿郑很少看见行色匆匆的行人。人们步调缓慢,按部就班。阿郑说,虽然挣钱不多,在巍山,他过的是真正“奢华”的自然生活。阿郑的住处藏匿在一片绿色之中,客厅的边上有几株芭蕉长得枝繁叶茂,一直伸向了阿郑的床头。住处的旁边是成片的菜园和一块芋头地,芋头的长势特别好。在住处的二楼上,有一个大客厅,坐在四面都是通透的玻璃的大客厅里,阿郑可以仰看巍宝山,放眼巍山坝,与大自然无比地亲近。
在充满灵韵的巍宝山脚下,微风轻吻着茶园和茶园周围的野草,不远处是一大片向日葵和包谷地。看着远山顶上的流云恣意涌动,炎热的骄阳之后,西边的山岭上,有层次清晰的雨云从远山飘移过来。不到一根烟的功夫,我们头顶的上空下起了骤雨。雨落下来的时候,天也跟着黯淡了下来,暗下来的还有巍宝山脚下的小山村。雨点不小,下得很急,仿佛忙着赶往它处的行者。
雨下了五六分钟后,说话间悄然停止。不远处,薄雾中太阳的金光,伸出无数修长的手指,指向历史久远的巍山古城。南边的封川塔也逐渐显露出挺拔的身姿来。寂寞的风声穿过阿郑工厂的上空,苗圃里一派清新,阳光染尽优雅的叶片。看惯了巍山的秋雨,听惯了巍山的秋风,阿郑微笑着端起茶壶继续为我们倒水。
阿郑开玩笑地说:“我是家住南诏镇,工作喝茶却要到巍宝山乡”。
住处和茶园虽然一墙之隔,却地跨两个乡镇。在观景亭冬天可以舒服地烤烤太阳,夏天可以吹风纳凉,白天可以沏壶小茶饱览四野风光,夜晚可以观星赏月听虫鸣。阿郑经常在亭子里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喝茶聊天的朋友。喝着纯正的巍山茶,说着标准的普通话。
透过阿郑手中透明的茶壶,可以看到蜷缩的茶叶,在滚水的浸润下,渐渐饱满滋润起来,舒展开鲜嫩的芽尖,呈现出生命之绿,洋溢着勃发的生机。
阿郑说他打算将来在巍山搞一个大型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园。把生态茶园、度假休闲紧密结合起来。阿郑认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
责任编辑 左家琦
据(唐)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说明蒙舍蛮是云南最早的种茶、制茶、饮茶人之一。
在离巍山古城不远的巍宝山脚下,有一个当地人称作文笔村的幽静村庄,来自台湾的阿郑就居住在村里,而且一住就整整八个年头。阿郑说,走过云南几个地方,还是觉得巍山山川秀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且还是当年盛极一时的茶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
阿郑,全名叫郑佳■,今年41岁,老家是台湾台南县的白河镇。因从小喜爱土地,并且世代务农,当兵八年退伍后到县农会(内地称做农业局)做了四年职员,学习了解了一些农业知识后辞职到厦门经商,做起了钟爱的茶叶生意。
现在阿郑是云南省第九届青联委员、第四届台商协会干事,大理巍山茶农业研发中心总经理,拥有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工厂,2000多亩茶园和一个茶苗种植基地。
阿郑不喜欢“西装革履”出入,着装非常简单随意。他上身着一件灰白色的T恤,一件浅蓝色的外套,下身穿了一条浅灰色的“灯芯绒”休闲裤,脚上穿了一双绿色的军用迷彩胶鞋。鼻翼下一颗黑痣比较明显,身材脸型偏瘦,肤色黝黑,要是不听他讲普通话或闽南语,一定会以为这就是土生土长的巍山人。阿郑说其实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巍山茶农。
妻子段晓燕,今年34岁,老家是云南保山的施甸县。不巧的是我们造访的时候,小段带着小女儿刚好回保山度假去了,主要是回去看看父母,过几天才回来!说到妻子,阿郑脸上挂着甜蜜幸福的笑容,随后从卧室里拿出一家人的照片给我们看。
在工厂和苗圃里参观之后,阿郑邀请我们到他亲手建盖的观景亭里喝茶。我们跟随阿郑的脚步,穿过一道院门,院墙外是一片茶园和庄稼地,山坡上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片林木。沿着钢结构的楼梯上了观景亭,在亭子里坐下,阿郑一边娴熟地准备茶水,一边与我们开始了愉快的叙谈。
故事要从1996年的暑假说起,当时段晓燕没有回家,也没有四处去游玩。段晓燕留在了美丽的厦门,想利用假期打工,挣上一点学习费用,没有回家留在学校的还有两位班里处得好的台湾同学。两位同学在知道了段晓燕的想法后,就约上段晓燕到郑佳■在厦门开办的茶叶店里去玩,打算看看台湾老乡阿郑那里缺不缺人手。
接触认识后,阿郑把段晓燕留在了店里帮忙。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阿郑发现段晓燕不仅稳重,做事认真,而且对茶叶知识了解很多,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帮手。随着相处和了解的不断加深,阿郑慢慢喜欢上了这位还在上大学的云南姑娘。两个人的生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并由此开始了一段美妙的两岸姻缘。
当阿郑满怀希望向段晓燕表达交朋友的意愿时,却遭到了段晓燕的拒绝。当时段晓燕觉得,自己来自云南农村,在父母的帮助下考上大学,来到厦门读书也不容易,而且父母希望她用心读书,将来好好找一份工作,考个公务员后再谈婚论嫁。段晓燕从小学习成绩就一直很好,高考那年,她的成绩高出全国重点分数线二十几分。在父母眼里她是个能干懂事的女孩子,是一家人的骄傲。
阿郑在遭到段晓燕拒绝以后并没有气馁,而是一如既往地继续默默努力着。
有一天,段晓燕像往常一样来到阿郑的店里帮忙,听阿郑说起想在内地开个茶厂,最好是产销一条龙,不仅可以减少许多进货的周折,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事业规模。
段晓燕接着阿郑的话说道:“我的家乡云南自古就盛产好茶,何不去看看?”。
段晓燕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提醒了阿郑。好多圈内人都了解云南茶叶在全国市场上的地位,云南的确是个可以一试的首选之地。阿郑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当即决定,由段晓燕留守厦门的店铺,自己亲自前往云南考察。
在那个炎热的夏天,阿郑自己驾车从厦门出发,开始了远赴云南的考察之旅。驱车进入云南,高原的山风微微地吹着,云淡风轻,一座座山高高地耸立着。台湾也有山脉,但是阿郑觉得没有云南的山脉那么敦厚俊朗,起伏连绵。
在考察行程即将结束的时候,阿郑打算到段晓燕的家乡保山看看。一天傍晚,阿郑正在开车,也许是天色已经渐晚,也许是因为路况不熟的缘故,阿郑一不留神发生了意外,连人带车滚下了公路边的山谷。车子在数次翻滚之后,在一个缓坡上停了下来。当时还能够听到嘟嘟嘟的马达在响着,阿郑迅速从破损的车窗里爬了出来,嘴里、脸上和身上满是泥土、血水和碎玻璃。
阿郑拖着受伤的身体瘫坐在地上,苍白的月光冷冷地照着寂静的山谷,夜晚的山风没有了的白天的惬意,吹在身上感觉一阵阵寒意袭来。阿郑眯着模糊的双眼,无力地看着天空,听着起伏的松涛,心想难道要这样死在山谷里吗?
没过多久,一辆警车疾驰而来,警察把阿郑从山谷里救起,很快送到了保山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
当警察问阿郑在云南是否有亲人的时候,阿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段晓燕的名字。警察第一时间通知了段晓燕。当晚,厦门到昆明的航班已经没有了,于是段晓燕从厦门赶往广州,又从广州乘坐飞机飞往昆明,下了飞机,段晓燕马不停蹄地坐上了开往保山的高快大巴。第二天段晓燕赶到了医院,看到熟睡中的阿郑头上缠绕着绷带,段晓燕流下了心疼的眼泪。
苏醒后的阿郑,看着心爱的女孩在自己身边落泪,心里感觉无比的幸福,疼痛似乎减少了许多。而通过对阿郑的照料和一段日子的相处,段晓燕更加深了对阿郑的了解,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个比自己大七岁的男人内心深处浓烈的爱意。
山有情才青,水有意才柔,世上万物无不因为有情才更加美丽,阿郑在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情方向。在段晓燕的细心照料下,不久阿郑就康复出院了。从保山回到厦门,两人的内心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
1998年,为了爱情,段晓燕放弃了学业,跟随阿郑回到云南,跑到了距离巍山县城20多公里的五印乡的大山深处种起了茶叶,过起了艰苦朴素的创业生活。
现在夫妻俩的茶园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分布于巍山县的清华、五印、巍宝山和永建四个乡镇。茶园里种植着巍山本地绿茶,以及来自台湾、福建的铁观音和乌龙茶等十几个品种。到巍山发展十二年了,巍山境内散落着阿郑和妻子段晓燕的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栽培和制作茶叶全部用的是台湾的工艺和技术。阿郑给自己栽培出来的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巍山红”,注册的商标统统叫做“巍山牌”。现“巍山红”的产量每年在3吨左右,乌龙茶的产量十多吨。产量最大的是铁观音,一年的产量在三四十吨。
平时有二十多个工人在管理,到采茶季节,工厂和茶园每年都要聘请很多当地的工人帮忙干活。阿郑与工人相处特别好,平时大家并不称呼他郑老板,都称呼他“阿郑”。阿郑从心底里喜欢这个朴实的称谓,听着就感觉特别的亲切舒服。因为有台湾来的师傅帮助教当地的工人管理茶园,所以阿郑并不用太操心茶园管理的事情。
每次到茶园,置身于充满油油绿意的一片片山地之中,踩踏在酥软的泥土之上,看着随风摇曳的茶叶,花间飞舞的彩蝶,落入林中的小鸟,连绵起伏的群山,浮在天空中的云朵。吮吸着清新宜人的气息,品尝着大自然的味道,阿郑心旷神怡,生活中的郁闷烦恼化作淡淡的空气,瞬间荡然无存。虽然不是文人,但是阿郑觉得田园山野,真是陶冶情操,激发灵性的绝妙之地,也难怪恬淡寡欲的陶渊明“性本爱丘山”。阿郑说,他吃的是巍山米,喝的是巍山水,种的是巍山的土地,看的是巍山的风景,所以好想学说一点巍山话,多说说巍山的好!
有一次云南省委李纪恒副书记接见阿郑的时候问道:“小鬼,你是哪里人呀?”。
“我是没有落户的巍山人!”阿郑爽朗地笑着回答。
阿郑很喜欢坐在院子里,看孩子们嬉戏,沏壶小茶,舒适地坐在椅上,清风徐来,惬意休闲。在巍山,和在台湾的感受是一样的,都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阿郑有三个女儿:老大郑金巍、老二郑金兴、老三郑金固。三个女儿和妻子已经落了巍山的户口,孩子们在古城上学,讲得一口标准的巍山方言。阿郑开玩笑说,如果是三个男孩,他会为他们取名为“郑金巍、郑金宝、郑金山”。阿郑和孩子们每次回台湾都会生场小病,不过一回到巍山,这病又自然好了。这也难怪,孩子们从小在巍山长大,早已适应了巍山的气候和水土。说实话,巍山最最吸引阿郑的东西,其实还是自然的味道。
阿郑回台湾一般也就一个多星期就会返回来,他在台湾呆不住,太热,而且缺少自然的味道。在巍山,自然的味道并不是一句笼统的话,它有实实在在的载体。在观景台亭里,滚水香茶,轻雾袅袅,阿郑一边喝茶,一边看着群山起伏连绵;听着河流去远;村庄、田野、蓝天、树木;南飞的大雁;吃草的牲畜;农家肥的气息;秋收的农民;一切都被大自然悄悄地呈现,有缘份者才能享用到大自然的味道。
在给我们加茶水的时候,阿郑说每年父母都会过来巍山避暑,虽然每次来回巍山交通方式都是“陆、海、空”(从台北到金门坐飞机,金门到厦门坐轮船,厦门到昆明坐飞机;昆明到巍山阿郑自己驾车去接),比较辛苦。但父母每年都非常喜欢在巍山住上一段日子,来时兴高采烈,走时恋恋不舍。
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阿郑一般是不会去大城市的。阿郑就喜欢呆在巍宝山脚下的家里,过那种“食罢睡一觉,起来两盅茶”的悠然生活,或者上山去看看心爱的茶园。阿郑觉得巍山就很好,他不需要去哪里!
朋友们都说阿郑“年纪轻轻的,就过上了幸福的养老生活!”
阿郑很喜欢在巍山这种“养老”的状态。可以想见,金秋的风吹在脸上非常凉爽,从观景亭看出去,巍宝山的山腰上笼罩着一层迷蒙的薄雾,风打在树枝和蒿草上,无声无息,不远处的村庄传来鸡鸣狗吠的声音,这是真正农村特有的乐曲,弯曲的田间小路上,走动着三三俩俩的农人,忽儿,一阵突——突突的拖拉机声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了田园的深处。
阿郑说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厦门,在昆明,就是在台湾,在大城市,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嘈杂和喧嚣,看到更多的是周而复始的工作和忙碌。阿郑说他喂养的猪只吃青草和粗粮,并且每天都散放在地里四处活动;饲养的鸡专吃虫子和菜叶,鸡舍边上有几块碧绿的菜地,菜地只施农家肥。外地的朋友或者村里的邻居来了,阿郑就拿出自己种的茶叶,杀了自己养的鸡,端上自己种的蔬菜招待客人!
遇见同村的人,阿郑都会热情主动地和他们打招呼。有时间,吃过饭,阿郑也会上巍宝山走走,汲取一点巍宝山的灵气,或到村里转转,串串门子,同村民攀谈一阵。老乡都把阿郑当做村里人,阿郑说,要是刚到文笔村,只要问“阿郑家在哪里?”老乡都会热情地告诉你:“台湾的那个阿郑嘛,知道呀!我带你去。”不论是真的认识或者只是听说,他们都会热情地引领你找到阿郑家。
阿郑的茶园里聘请的基本都是当地的彝族村民,彝族人的热情和好客是出了名的,每次到他们家中吃饭,阿郑都会感觉不好意思,他们会拿出家里最原汁原味的好菜好酒招呼阿郑和朋友。
有一次,一位工人邀请阿郑到他家吃饭。因为工人家离茶园并不远,所以阿郑就欣然应允了。到了家里,那位工人把一打烙好的“七层”锅巴饼从桌子移到了灶台上,然后为阿郑盛了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而工人一家,包括小孩和老人在内却吃起了锅粑。阿郑看在眼睛里,堵在心里,勉强吃下一碗米饭后,强烈要求尝一尝锅粑。那位工人实在是不好意思,觉得让客人吃锅粑难为情,但是又拗不过阿郑,于是从灶台上取下一个热乎乎的锅粑递给阿郑。阿郑接过饼一看,是由各种粗粮掺和在一起烙成的粑粑,七层放在一起,黄黄的色泽下透着五谷的香味。阿郑凑到嘴边咬下一口,虽然口感略带粗糙,但感觉很香很糯,加上菜汤和咸菜的味道,特别好吃。不一会功夫,阿郑迅速吃下了一大个锅巴。主人看着阿郑吃得开心,终于打消了心中的疑虑,露出了纯朴憨厚的笑容。
还有一次,让阿郑特别难忘。那是一个冬日的上午,在送走了背着箩筐,扛着粮食,追赶着牛羊和猪仔去老远的地方赶集的家人后,女工们大清早就来到阿郑的茶园劳动。因为要节约往返吃饭的时间,工人们大多从家里带了饭盒来。到吃中午饭的时候,阿郑无意中看见一位女工从怀里掏出了两个圆圆的麦面粑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这是什么呀!那么好吃?”阿郑看到那位年轻的女工从怀里掏出粑粑就吃,颇为好奇地走了过去,
女工有些害羞,红着脸告诉阿郑:“是家里自己烙的麦面粑粑!怕冷了太硬不好吃,所以揣在怀里暖着!”
“我可以尝尝吗?”阿郑觉得很有意思,便更加好奇地问。
“可以呀!”女工大方地顺手递给了阿郑一个。
接过粑粑,阿郑感觉有微微的暖意,凑到嘴边一闻,粑粑散发着一丝淡淡的奶香。阿郑转过身,闭上了眼睛,脑海里划过一种无法言喻的美感。瞬间,阿郑回过神来,没有做过多的想象,找了一块干净的草皮坐下,喝着山涧里接来的山泉水,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那个粑粑。
茶园里劳动的工人憨厚、朴实,都把阿郑当做地道的巍山人了。他们不再仅仅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要是遇上那家有好菜,杀猪宰羊或者办喜事,都会邀约阿郑前往,大家像相处了多年的好兄弟一般。每每遇到家里有事,或者遇到困难,工人们会最先和阿郑通电话商量。
阿郑的大客厅差不多有200平米左右。在靠近南边的位置,摆放着一个大大的粉木茶几,和一套精致的茶具,是品茶的境地。靠东边的位置,布置了一个气派的佛堂,佛堂的正中位置供奉着“细奴罗”的全身彩色雕像,在“细奴罗雕像”边上是四尊阿郑从台湾请回来的佛像。阿郑说“细奴罗”是他从福建请来一位大师傅,住在巍宝山上雕了差不多三年才雕成的,雕像用的材料是名贵的红豆杉。
从巍宝山脚下的家到巍山古城也就几分钟的车程,非常方便。阿郑经常会在晚饭后带着孩子们和妻子到拱辰楼下看三十多位老人家娱乐。这些老人家几乎每天都来,不论刮风下雨都会按时出现。他们在古老的城楼下,自己作曲,自己填词,用二胡或者笛子伴奏清唱,二胡惆怅,笛声悠远,在古城的广场上空久久回环。阿郑说,他很担心多年以后他还能否再看到此景,听见此声。
在巍山,阿郑很少看见行色匆匆的行人。人们步调缓慢,按部就班。阿郑说,虽然挣钱不多,在巍山,他过的是真正“奢华”的自然生活。阿郑的住处藏匿在一片绿色之中,客厅的边上有几株芭蕉长得枝繁叶茂,一直伸向了阿郑的床头。住处的旁边是成片的菜园和一块芋头地,芋头的长势特别好。在住处的二楼上,有一个大客厅,坐在四面都是通透的玻璃的大客厅里,阿郑可以仰看巍宝山,放眼巍山坝,与大自然无比地亲近。
在充满灵韵的巍宝山脚下,微风轻吻着茶园和茶园周围的野草,不远处是一大片向日葵和包谷地。看着远山顶上的流云恣意涌动,炎热的骄阳之后,西边的山岭上,有层次清晰的雨云从远山飘移过来。不到一根烟的功夫,我们头顶的上空下起了骤雨。雨落下来的时候,天也跟着黯淡了下来,暗下来的还有巍宝山脚下的小山村。雨点不小,下得很急,仿佛忙着赶往它处的行者。
雨下了五六分钟后,说话间悄然停止。不远处,薄雾中太阳的金光,伸出无数修长的手指,指向历史久远的巍山古城。南边的封川塔也逐渐显露出挺拔的身姿来。寂寞的风声穿过阿郑工厂的上空,苗圃里一派清新,阳光染尽优雅的叶片。看惯了巍山的秋雨,听惯了巍山的秋风,阿郑微笑着端起茶壶继续为我们倒水。
阿郑开玩笑地说:“我是家住南诏镇,工作喝茶却要到巍宝山乡”。
住处和茶园虽然一墙之隔,却地跨两个乡镇。在观景亭冬天可以舒服地烤烤太阳,夏天可以吹风纳凉,白天可以沏壶小茶饱览四野风光,夜晚可以观星赏月听虫鸣。阿郑经常在亭子里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喝茶聊天的朋友。喝着纯正的巍山茶,说着标准的普通话。
透过阿郑手中透明的茶壶,可以看到蜷缩的茶叶,在滚水的浸润下,渐渐饱满滋润起来,舒展开鲜嫩的芽尖,呈现出生命之绿,洋溢着勃发的生机。
阿郑说他打算将来在巍山搞一个大型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园。把生态茶园、度假休闲紧密结合起来。阿郑认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
责任编辑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