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登街:一段红尘遗落的旧时光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m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月最末的一天,偏西的太阳将淡黄的光芒静静洒在群山之间,徐徐的清风送来一路盛开的粉色蔷薇淡淡的香气,几经辗转,我们踏进了位于剑川县城南边那个叫做沙溪的小镇,踩着春光,探访一个曾经喧闹在茶马古道上的古老集市——寺登街,在微暖的风里,寻觅一段岁月遗落在红尘的旧梦时光。
  五点后细碎的阳光透过古朴的灰瓦和路两旁葱绿的树叶洒在青石路上,寺登街以经年不变的静谧闲适洗涤了我们的劳顿,用悄无声息的那段旧梦打动了我们的心扉。其实,这样的气氛于我并不陌生,我所居住的古城也是这般的感觉,只是早没了这里的隐逸静宁和安然。寺登街,这是怎样的一方净土啊,没有喧嚣没有纷扰没有争执,一切都显得如此自然淡定,如此简单缓慢,踏进这里,连步子都会不由自主变得悠闲起来,说话都会变得温柔起来。久居小城,自己的性情和生活方式早已被古城特有的闲适悠然所浸润,古城的那份与世无争的寂然在不觉中也渗进了我的骨子,只是不曾想到,踏进沙溪寺登街的一瞬,我还是被她不食人间烟火般静寂的淡定和安然吞噬了心怀。
  这个被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的寺登街,在岁月悠悠的长河里,头枕有着“西南敦煌”之誉的巍巍石宝山,怀抱清悠细长汇入湄公河的黑潓江,悄然地在这片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静谧沉睡,如果不是慧眼发现,这里,依旧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旧村落,依旧像一位默默想着心事的老人。
  踩着青石上斑驳迷离的阳光,如闲庭漫步般静静地走进寺登街,便走进了那段茶马古道上马帮兴盛、商贸繁荣的历史。一座古戏台,一院白族风格的佛教寺庙,一排排白族民间风格的灰瓦土墙木板门的店铺,东西南北联通的古老小巷,构成了寺登街的规模,成就了当年茶马古道最为繁闹的集市。追溯历史,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由于洱海泽国的水阻,澜沧江、怒江高山峡谷的险恶,这里一度成为北进川藏、南入中原以及与各国友好往来的贸易集散地。遥想当年,那些赶马的汉子从西藏、印度运来皮毛和药材,在这里交换成藏区紧缺物品食盐和茶叶,再经过这里到大理、丽江等地做生意。南来北往的商人马帮,成就了寺登街一度的繁茂和喧闹。岁月悠悠间,当年的马帮走了,当年的繁华随风而过,只留下这一排排古朴的清代民居和铺子,还有青石板上隐约的马蹄印记和老人梦里的悠悠铃声。
  街中心两棵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槐树高大繁茂的枝叶见证了这里曾经的喧闹和辉煌,只可惜一棵槐树已经死去,新植的正在茁壮成长。东边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巍然立于高原澄净的蓝天下,那层层的重檐飞角,无声地讲述了这里昨日的旧梦和沧桑。那一片片青瓦间,是否还流淌着曾经的千回百转?穿过回廊踩着吱呀的木板台阶踏上古老的戏台,恍惚之间,当年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悠扬的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美妙的民歌表演在午后的阳光里唱响。马帮的长途跋涉,辛苦困顿的汉子们,对着这绝妙的高高戏台,可曾留下了一段质朴的情缘和几许深情款款?美丽贤淑的沙溪白族姑娘青春的梦想,可曾随着马帮汉子的脚步奏响在遥远的他乡?
  与古戏台遥相呼应的,是坐西向东的兴教寺,这是座一进三院的国内现今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清幽古朴的院落既显着古寺的威严,更多的,是佛与人合一的平和从容的氛围。如果不是门口威严的哼哈二将和威武的石狮子,真的就好像是走进了一个大户人家深深的庭院,而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古庙宇。几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手持长长的烟锅,悠然地坐在殿前的石阶上,满脸沧桑的皱纹里刻下的,是昨日的岁月;缕缕青烟间弥散的,是现在的幸福晚年时光。两旁侧殿里陈列了沙溪的历史人文,正殿里的佛像正在重修还没完工,匠人们正忙着手中的活计,旁人的到来与他们无关。
  寺登街保存完好的三个寨门通向不同的地方,寨门之间,一条条狭长的古巷悠然而来,两边残旧的铺面静静地立于原地,守着昨日曾经的繁华旧梦,继续今天的岁月和时光。小巷深处,一道道白族风格的大门里,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随处可见,欧阳家的三坊一照壁大马店,赵家的四合五天井大院至今还仿佛向人们炫耀着当年经贸繁荣之地豪门大户的辉煌。
  漫步在古集市的巷道,轻踏着四方街被马蹄踩得锃亮的石板路,你会有步入历史的错觉,那清一色的青瓦房炊烟飘拂,那仅存的东寨门古貌依旧,飞檐出角的古戏台依稀还在演绎着历史的脸谱,诉说着沧桑。
  环绕开阔广场的店铺,随着古镇的开发渐有生意,在这里经营生意的,既有本地的乡民,也有一些外来人,他们从遥远的繁华都市寻觅而来,抛却城市的喧嚣,找寻一方心底的宁静。用他们的话说,过去是在为钱而活,如今在这里,是在为自己而活。生意只是一种附带而已,安安静静简简单单地在这里,享受远离尘世的宁静和悠然,这等美妙的日子是他们最佳的生活状态。紧挨古戏台的那个叫做老槐树咖啡屋的店铺,一对来自深圳的和善的中年夫妇,58号小院里那位清丽的台湾女子,正在打理的“叶子的家”那位风韵依旧烟不离手的老板娘,“老槐树”里两位来自欧洲的姑娘,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天马行空地漫游。一群来自上海的游客,坐在古戏台前的石板上安静休息,一只小黑狗在老槐树下安睡,一切,显得那样随意和谐。他们奔着这里的好山好水而来,寻着这里的古朴清幽而来,隐逸却不隐世,高原的悠远的蓝天,带着黑潓江气息的清风,悄然地滋养着这些外来人的心怀,修身养性,享受人生,在这方静谧的天地里,做一个最最真实淳朴的人,不会再是梦想。
  轻轻踩着古旧的石板,低徊在狭窄的小巷,迎面走来两个10来岁金发碧眼的欧洲小姑娘,身上穿着当地扎染的色彩艳丽的长裙,在夕阳细碎的余晖里飘飘而过,将美丽的影子留在古朴的土墙壁和光滑的石板上。
  古戏台,兴教寺,寨门、古巷,老槐树,青石路,斑驳的墙壁,无声地营造了一方隐世的好天地,一处休憩身心的好风水。岁月,就这样将一段红尘遗落的旧时光,静谧在黑潓江旁的寺登街上。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1960年夏天,那正是全国各行各业大跃进的年代,我们虽说是初三下学期,是毕业班,也要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劳动。我们住在太和村生产队长老杨家楼上,李明老师是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和我们打地铺住在一起。那一次下乡劳动,李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作文是写诗——让工人、农民和学生写诗,是“大跃进的新生事物”。那些诗,五字一句,七字一句,四句或八句一首,整整齐齐的豆腐块,歌功颂德,话说得越大越好,只要是豪言壮语
期刊
王紫江教授说:“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奉献给鸟类的保护事业……”  ——题记  一件深蓝色毛衣、一顶灰色帽子,脖子上挂着一副望远镜、一台照相机……扎在人群中,王紫江教授就是一个普通人,可就是这个看似平凡的老人,却在云南鸟类的研究领域中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1988年,在昭通发现黑颈鹤;  1990年,在楚雄州发现孔雀;  1993年冬季,在新平县首次发现鸳鸯在云南
期刊
初冬想起大理  像我第一次惊讶于苍山雪一样  大理突然就涌上了我颤抖的心尖  把它从墙上拿下来  从记忆里翻出来  在这个初冬的正午,我用温暖的阳光  把它反复翻晒,直到大理  也变成一片比羽毛更温暖的阳光  我靠着大理这个词语取暖  把那些模糊的细节  逐一擦亮,把轻言细语的下关风捂热  把我多年前留在大理的  那些凌乱的脚步,连同那个  正在草尖上壮大的春天的梦想拾起来  缝补这个冬天的漏洞 
期刊
大理  花香四季醉诗心,三塔销魂费苦吟。  雪点苍山千古画,风弹洱海万年琴。     苍洱吟  日落苍山暮霭微,风平洱海白帆归。  可叹三塔添奇秀,挑出波心月一轮。    ■黄向实: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956年8月出生于宾川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诗作曾数次入选中央台、人民日报主办的诗词大赛,并获奖。    责任编辑 张乃光
期刊
(一)    家住蓬莱碧水间,  柳绦三月舞蹁跹。  渔歌唱到云中去,  一叶轻舟近日边。    (二)    夕照明霞向晚开,  青青苇岛水迂回。  竹篙点破胭脂镜,  划进西湖梦里来。    (三)    月在波中灿似珠,  秧鸡寻伴暗相呼。  三弦不敢随心弄,  拂面歌声嫩若酥。    (四)    和风吹柳戏金绦,  绕岸桃花正绽苞。  船往烟村花畔过;  渔姑撒网竞风骚。    (五) 
期刊
大凡生活在滇西地区的人,都知道巍山有一个神奇的候鸟天堂——“鸟道雄关”。  随着都市生活的越来越程式化,对大自然的崇敬,对那些翱翔蓝天的精灵的钟爱,对那些婉转清啼的神往,使得万鸟迁徙的要冲鸟道雄关成了人们最想亲近的地方。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度悬殊较大。县境内海拔2700米的隆庆关上,伫立着一块石碑,镌刻着“鸟道雄关”四个笔力雄健的
期刊
之一、不说晚安  对这座城市,说不出晚安,连低声交谈  都担心打扰,怕惊扰了这一方水土的生机  我们在深夜走出房门,把自己播种在  大理的大街小巷,一路走走停停  看看别人一直传达的美景,看看我们由来已   久的梦境    午夜的大理,我们的安静走过  客房的门是紧闭的,大理的门一直  为远道而来的我们开着。它不说欢迎,也不喧哗 属于自己的美  它安静地在我们的脚下,在我们的身边,安静地  走进我
期刊
“大风车,溜溜转,转出清风剪月亮。”一双大手,一双小手,大手抓着小手,小手恋着大手,拍着,唱着。拍过了,唱过了,烫乎乎的大手和小手分开了,粉红的串串蕾下,大孃摸着蕾蕾六岁的脑袋,对蕾蕾说:“乖,你抽着鼻子闻闻,奶奶的香香饭做好了。咱们和奶奶一道摆饭去。吃过晚饭,大孃带你去小商店里买些花花纸,回来给你做玫瑰风车。”  “玫瑰风车?孃,什么是玫瑰风车?”蕾蕾并不急着去吃饭,仰起胖乎乎的小脸蛋,问。  
期刊
苍山的表情,神异莫测,变幻无穷。  己丑年腊月初五,我把家稳妥地安顿在龙山脚下一个小区一栋楼房的三楼,客厅的落地玻璃窗恰好正对着苍山,从此与苍山东西相望,相对而居。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却喜欢寄情山水的人,在家时常冲一杯绿茶,偶尔也倒上一小杯老家的性华寺老白干,静静地与苍山相对而坐。因为相对距离短,楼层也不够高,所以苍山总是俯视着我,我总是仰望着苍山。  要取得与苍山平视的效果,需要花十五分钟的时间
期刊
核桃    秋天来临时  谁站在落叶的枝头  忍俊不禁  谁用最饱满的热情  把我的诗句举起    端坐于秋天高处  漾濞  活在一棵核桃上  健康透明  漾濞人  活在一个核桃里  温馨舒坦  核桃纷纷远嫁时  又一批贫血的手  敲响了致富的门    我尚未公开的心事  是不是可以这样作答  阳光里的恩赐  获得太多欠得也多  一个一个熟落的核桃  圆圆的  沉沉的    石门关的水    石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