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问题解答和能力培养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主导特性与主体特性得到展现和提升。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教学活动双边互动,在新知传授、问题解答、思维练习等环节,开展有效双边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活动效能的“双提升”。
【关键词】 高中数学;互动性教学;双边互动;学习效能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和指导下开展探知知识、解答问题、素养培养等有效学习活动。同时,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教师的说教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的互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单向灌输教学活动,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为知识接受的“容器”,并且采用控制性的手段,力图使学生所有的表现都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问题解答和能力培养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主导特性与主体特性得到展现和提升。”本人现结合教学体会,对开展互动性教学策略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进行简要论述。
一、新知传授体现互动性,使学生能够对新知内涵准确掌握
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深入推进,需要学生丰富知识内涵作为知识支撑。学生知识内涵的有效掌握,需要教师的有效传授和学生的主动探知相结合。而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学生知识探究的内在能动性,采用单向性的教学手段,将知识内涵直接“塞进”学生头脑中,致使学生对知识内涵要义不能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抓住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性,变单向性为双向性,设置引导性的问题要求,让学生进行新知内涵的学习领会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双边互动中对新知内涵要义的准确掌握。如在讲解“正弦、余弦定理及解斜三角形”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先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中的“会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搞清利用解斜三角形可解决的各类应用问题的基本图形和基本等量关系”要求,让学生进行新知内容的学习探知活动,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海上,已经知道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初步探知解答活动。这样,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结合所学问题,进行问题解答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对“正弦、余弦定理及解斜三角形”重难点内容实现了有效掌握。
二、问题解答体现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掌握问题解答有效方法
解答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实践主义学者认为,数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师生相互补充,共同进步的过程。如果单靠的学生的努力,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解题效能将会“事倍功半”。可见,数学问题的有效解答,需要学生的探究分析和教师的有效引导“双管齐下”,共同努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内在能动性,又要发挥教师问题教学的主导性,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和点拨的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探究分析问题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策略和步骤,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问题:在△ABC中,sin(C-A)=1, sinB=1/3。(1)求sinA的值;(2)设AC=√6,求△ABC的面积。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三角函数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所设置的一道综合性的问题案例。在该问题解答活动中,教师采用“学生解题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双边互动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开展分析观察活动,找寻该问题中所列出的条件关系和所涉及到的知识内涵,然后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思路确定探究活动,认识到该问题案例是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等有关知识。此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该问题解答的方法:“利用三角函数的正余弦定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找出等量关系进行问题解答”。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本小题主要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解:(I)由 ,且C+A=π-B,∴ ,
,∴ ,又sinA>0,∴sinA=√3/3
(Ⅱ)如图,由正弦定理得
∴ ,又sinC=sin(A+B)=sinAcosB+cosAsinB
∴
三、反思评析体现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树立学习数学良好品质
评价教学是师生之间对教与学的活动效能及表现进行评判研析的教学过程,他既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反思。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评价辨析活动作为互动性教学策略开展的重要载体,设置具有评价功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经验和心得体会,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辨析问题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教师指导性评价和学生客观性辨析活动中,认清解题不足,形成良好数学学习品质。
如在讲解“如图所示,棱长为1的正方体, M、N为BB1、AB的中点,O是B1C的中点,过O作直线与AM交于P,与CN交于Q。求PQ的长度。”问题时,教师在学生分析、解答该问题基础上,展示某一学生解题过程:“解:(Ⅰ)如图,连MO交CC1于E,连DE,延长DA, CN交于Q,连结OQ交AN于P,则PQ为所求的线段,易得MP/AP=
MO/AO=1/2,∴MP= AM=√5/6,在Rt△PNO中,可得到PO=√NO2+PN2= ,故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评价辨析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互动评析过程,展示解题思路、阐述解题观点,借助同学力量,既对学生解题过程进行了正确评价,又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认真反思,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学活动互动性,激发师生内在特性,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活动,为有效教学活动取得实效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高中数学;互动性教学;双边互动;学习效能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和指导下开展探知知识、解答问题、素养培养等有效学习活动。同时,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教师的说教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的互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单向灌输教学活动,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为知识接受的“容器”,并且采用控制性的手段,力图使学生所有的表现都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问题解答和能力培养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主导特性与主体特性得到展现和提升。”本人现结合教学体会,对开展互动性教学策略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进行简要论述。
一、新知传授体现互动性,使学生能够对新知内涵准确掌握
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深入推进,需要学生丰富知识内涵作为知识支撑。学生知识内涵的有效掌握,需要教师的有效传授和学生的主动探知相结合。而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学生知识探究的内在能动性,采用单向性的教学手段,将知识内涵直接“塞进”学生头脑中,致使学生对知识内涵要义不能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抓住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性,变单向性为双向性,设置引导性的问题要求,让学生进行新知内涵的学习领会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双边互动中对新知内涵要义的准确掌握。如在讲解“正弦、余弦定理及解斜三角形”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先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中的“会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搞清利用解斜三角形可解决的各类应用问题的基本图形和基本等量关系”要求,让学生进行新知内容的学习探知活动,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海上,已经知道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初步探知解答活动。这样,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结合所学问题,进行问题解答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对“正弦、余弦定理及解斜三角形”重难点内容实现了有效掌握。
二、问题解答体现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掌握问题解答有效方法
解答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实践主义学者认为,数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师生相互补充,共同进步的过程。如果单靠的学生的努力,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解题效能将会“事倍功半”。可见,数学问题的有效解答,需要学生的探究分析和教师的有效引导“双管齐下”,共同努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内在能动性,又要发挥教师问题教学的主导性,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和点拨的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探究分析问题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策略和步骤,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问题:在△ABC中,sin(C-A)=1, sinB=1/3。(1)求sinA的值;(2)设AC=√6,求△ABC的面积。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三角函数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所设置的一道综合性的问题案例。在该问题解答活动中,教师采用“学生解题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双边互动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开展分析观察活动,找寻该问题中所列出的条件关系和所涉及到的知识内涵,然后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思路确定探究活动,认识到该问题案例是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等有关知识。此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该问题解答的方法:“利用三角函数的正余弦定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找出等量关系进行问题解答”。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本小题主要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解:(I)由 ,且C+A=π-B,∴ ,
,∴ ,又sinA>0,∴sinA=√3/3
(Ⅱ)如图,由正弦定理得
∴ ,又sinC=sin(A+B)=sinAcosB+cosAsinB
∴
三、反思评析体现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树立学习数学良好品质
评价教学是师生之间对教与学的活动效能及表现进行评判研析的教学过程,他既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反思。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评价辨析活动作为互动性教学策略开展的重要载体,设置具有评价功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经验和心得体会,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辨析问题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教师指导性评价和学生客观性辨析活动中,认清解题不足,形成良好数学学习品质。
如在讲解“如图所示,棱长为1的正方体, M、N为BB1、AB的中点,O是B1C的中点,过O作直线与AM交于P,与CN交于Q。求PQ的长度。”问题时,教师在学生分析、解答该问题基础上,展示某一学生解题过程:“解:(Ⅰ)如图,连MO交CC1于E,连DE,延长DA, CN交于Q,连结OQ交AN于P,则PQ为所求的线段,易得MP/AP=
MO/AO=1/2,∴MP= AM=√5/6,在Rt△PNO中,可得到PO=√NO2+PN2= ,故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评价辨析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互动评析过程,展示解题思路、阐述解题观点,借助同学力量,既对学生解题过程进行了正确评价,又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认真反思,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学活动互动性,激发师生内在特性,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活动,为有效教学活动取得实效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