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一位数学老师执教“面积单位的进率”,老师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引导学生计算后就获得了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然后就是多种题型的训练,从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进率掌握得还不错,很多老师都觉得是一节好课,毕竟抓到老鼠了,但我听后总觉得有些遗憾,如果发现进率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那该多好呀,简单地模仿和记忆不是新课程提倡的数学活动,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新课程要求学生:“我的探究我做主!”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简单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探究氛围
人们常把老师当作妈妈,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是要求老师好好爱自己的学生,和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老师爱学生了,你的学生才会爱上你,才想在你的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够和老师一起在数学课堂上愉快地探究。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准备了三束完全一样的花儿,上课一开始我就对我的学生说:“在刚刚结束的单元测试中,张某某得了第一名,老师把第一束花的二分之一送给他,李某某得了第二名,老师把第二束花二的四分之儿奖给她,赵某某这次测试进步最大,老师把第三束花的六分之三送给他,你们能否帮老师估计一下,谁得到的花儿最多呢?”我问完后,同学们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赵某某得到的花儿最多,有的说张某某得到的花儿最多,也有人说三个同学得到的花儿一样多,但大家都说不清楚理由。于是我让学生三个学生到讲台上来亲历分的过程,用小棒代替花儿,张某某拿走了第一束花的二分之一,李某某拿走了第二束花的四分之二,赵某某拿走了第三束花的六分之三,花儿分完后,就听见有学生在座位上不解的问:“他们的花儿怎么会一样多呢?”从学生的脸上就可以读出他们迫切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个个都做好了探究的准备,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在黑板上写下了等式: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然后又把课堂教给了学生,让他们去寻找规律并且验证规律。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一定不会等同于老师直接讲授的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自己探究的能力。
二、诱发探究动机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人们都会首先垂青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受其年龄的影响,尤其表现得明显,如果一个现象或一个规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孩子们就会积极主动去探究,同样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才能够促使学生去勤思多想,所以,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充分找准“激趣点”,诱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如教学“找规律——间隔问题”一课时,我首先利用一串红白相间的冰糖葫芦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由于冰糖葫芦是学生非常爱吃的东西,看到糖葫芦里面也藏着数学知识,一个个兴趣高昂,他们的激情不亚于背上钢枪准备冲上战场的士兵,接着我就趁热打铁,出示了课本中的主题图,让学生去寻找画面中和糖葫芦一样的排列现象,找完后,让学生去讨论找到的这几组有规律排列的物体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边探究边记录:( )和( )一一间隔排列,它们的数量分别是( )和( ),我们发现了( )。接着在交流中比较并归纳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个数就比间隔物体多一个。在学生觉得大功告成时,我故作神秘地追问道:“物体在一一间隔排列时,这个规律具有普遍性吗?”学生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你们现在可以不回答我,给你们五分钟时间小组操作一下,然后再给我答案,好吗?”我一说完,孩子们就忙活开了,还没有到五分钟时间,一个个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在刚才已经知道了两端相同的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经过合作探究,轻松地找到了两端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一串学生非常熟悉的糖葫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养成探究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由于不放心总喜欢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且喜欢牵制学生,害怕学生的自由探究会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产生错误,长期这样,学生在探究时就会束手束脚,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依旧停留在探究的表面,也就是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我是观棋不语,静观其变,在他们的探究真的出现偏差时也只是等他们探究结束后引导他们思考结果的可行性,让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或许会浪费一定的教学时间,但是学生在自己经历了反复的探究后获得的知识将更加理解得透彻,也运动得自如,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慢慢地在学习与实践中,就会养成自行探究的习惯。如我在教学“小朋友排队做操,小华前面有4个同学,后面有3个同学,求这一队有几个同学?”这种题型时,我引导学生实地排队,然后再画图探究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这种题目的关键是不要漏算了自己。在后来教学“小朋友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华是第四个,从后面数小华也是第四个,这一队一共有几人?”和“小朋友排队做操,一队一共有八人,小华的前面有4人,小华的后面有几人?”这两种变式的题型后,学生就自觉地运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探究,灵活地处理好了题目中“特殊的小华”的问题,长期的训导,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推向高潮。
探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只有教师勤思考,勇探索,敢创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学生潜藏的灵性才会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营造探究氛围
人们常把老师当作妈妈,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是要求老师好好爱自己的学生,和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老师爱学生了,你的学生才会爱上你,才想在你的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够和老师一起在数学课堂上愉快地探究。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准备了三束完全一样的花儿,上课一开始我就对我的学生说:“在刚刚结束的单元测试中,张某某得了第一名,老师把第一束花的二分之一送给他,李某某得了第二名,老师把第二束花二的四分之儿奖给她,赵某某这次测试进步最大,老师把第三束花的六分之三送给他,你们能否帮老师估计一下,谁得到的花儿最多呢?”我问完后,同学们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赵某某得到的花儿最多,有的说张某某得到的花儿最多,也有人说三个同学得到的花儿一样多,但大家都说不清楚理由。于是我让学生三个学生到讲台上来亲历分的过程,用小棒代替花儿,张某某拿走了第一束花的二分之一,李某某拿走了第二束花的四分之二,赵某某拿走了第三束花的六分之三,花儿分完后,就听见有学生在座位上不解的问:“他们的花儿怎么会一样多呢?”从学生的脸上就可以读出他们迫切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个个都做好了探究的准备,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在黑板上写下了等式: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然后又把课堂教给了学生,让他们去寻找规律并且验证规律。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一定不会等同于老师直接讲授的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自己探究的能力。
二、诱发探究动机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人们都会首先垂青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受其年龄的影响,尤其表现得明显,如果一个现象或一个规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孩子们就会积极主动去探究,同样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才能够促使学生去勤思多想,所以,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充分找准“激趣点”,诱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如教学“找规律——间隔问题”一课时,我首先利用一串红白相间的冰糖葫芦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由于冰糖葫芦是学生非常爱吃的东西,看到糖葫芦里面也藏着数学知识,一个个兴趣高昂,他们的激情不亚于背上钢枪准备冲上战场的士兵,接着我就趁热打铁,出示了课本中的主题图,让学生去寻找画面中和糖葫芦一样的排列现象,找完后,让学生去讨论找到的这几组有规律排列的物体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边探究边记录:( )和( )一一间隔排列,它们的数量分别是( )和( ),我们发现了( )。接着在交流中比较并归纳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个数就比间隔物体多一个。在学生觉得大功告成时,我故作神秘地追问道:“物体在一一间隔排列时,这个规律具有普遍性吗?”学生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你们现在可以不回答我,给你们五分钟时间小组操作一下,然后再给我答案,好吗?”我一说完,孩子们就忙活开了,还没有到五分钟时间,一个个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在刚才已经知道了两端相同的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经过合作探究,轻松地找到了两端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一串学生非常熟悉的糖葫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养成探究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由于不放心总喜欢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且喜欢牵制学生,害怕学生的自由探究会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产生错误,长期这样,学生在探究时就会束手束脚,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依旧停留在探究的表面,也就是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我是观棋不语,静观其变,在他们的探究真的出现偏差时也只是等他们探究结束后引导他们思考结果的可行性,让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或许会浪费一定的教学时间,但是学生在自己经历了反复的探究后获得的知识将更加理解得透彻,也运动得自如,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慢慢地在学习与实践中,就会养成自行探究的习惯。如我在教学“小朋友排队做操,小华前面有4个同学,后面有3个同学,求这一队有几个同学?”这种题型时,我引导学生实地排队,然后再画图探究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这种题目的关键是不要漏算了自己。在后来教学“小朋友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华是第四个,从后面数小华也是第四个,这一队一共有几人?”和“小朋友排队做操,一队一共有八人,小华的前面有4人,小华的后面有几人?”这两种变式的题型后,学生就自觉地运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探究,灵活地处理好了题目中“特殊的小华”的问题,长期的训导,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推向高潮。
探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只有教师勤思考,勇探索,敢创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学生潜藏的灵性才会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