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课堂的生态反映了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和生活状态。当前的课堂有各种“本本”课堂: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主动、能动作用的生本课堂;重视学会与会学的学本课堂;重视训练习得的习本课堂;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师本课堂;重视求真求实的真本课堂等。还有各种概念的课堂:重视个性独特且和谐发展的生态课堂;重视发现、发展生命价值的生命课堂;重视动态生成的生成课堂;重视实际生活、实践经验的生活课堂;重视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培养的思维课堂;重视体现展示师生活力的活力课堂等。这些课堂丰富多彩,各有价值和意义,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问题是:如果课堂强调以学为本,那教呢?强调以生为本,那师呢?强调以习为本,那思与悟呢?强调以真为本,那善与美呢?真的不一定是善,假的未必不善。“本本”课堂只强调一面而忽略另一面,未能兼顾全面。课堂也不仅限于一个概念,课堂既是生命的,也是生活的、生态的;课堂既有生成,也有思维、活力等。“本本”课堂和“概念”课堂往往是在知识导向、技能导向背景下产生的,往往也只体现了课堂的一个属性、一个要素、一个特征,往往以偏概全,未能完整体现课堂应有的必然意义。
课堂之课的本义指学习的科目、内容、数量及进度。课堂之堂的本义指住宅内的公共空间、共享空间或者被各寝室围住的空间。因而课堂的本义就应是上课的地方。目前学校的课之设计,通常可概述为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等,提供的是一些显性素养培养的科目,难以照顾学生心灵的滋养及个性品性的弘扬。人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三年级怎么学都不懂的数学题,到了四年级就都懂了;也常常会发现,有的五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竟比八年级学生的好。课堂教学中可说可教的极少,不可说与不可教者却极多。可说可教的,可依托人的理性,通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目的;不可说不可教的,则需要依托人的悟性,依靠学生主体、能动、主动地去“悟”才能完成。显然,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依托理性有余,依托悟性不足。如此上课的地方,面对每一个生命生活拥有巨大潜能的学生,教育就显苍白无力。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学生,本义是学“生”,就是学习生长的人。学生在课堂的目的是学习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人”,学会生长就是学生的学业。当务之急是课业应为学业,课堂应为学生学会生长的学堂。
一是生命学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生活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要引导学生学习适合自己身体的运动项目,学会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让身体一生健康,让身体承载生命价值。
二是道德学堂。人以德立身处世。人道有德即人有道德。人之道应为正道、公道、大道、常道,归根结底是人道。人之道是否有德取决于人的品质。有道德品质的人,是一个仁义礼智信的人,是一个诚意正心的人,是一个忠于国孝于长的人,是一个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开拓创新,承担国家民族复兴使命的人。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
三是智慧学堂。智是运用知识对某事物进行评估、判断、选择与决策。慧是根据人的心灵感悟对善恶、是非、成败、得失进行判断。智慧是能够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学问思辨和知行合一,学会体验领悟和同化内化,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四是志向学堂。有志者事竟成。凡成大事者,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要引导学生从小立下宏伟志向和高远目标,以自信的勇气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要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实现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国”之梦想及“天下”梦想。
五是交往学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是各种关系中的学生。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本质是师生、生生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学堂是社会的雏形,是学生学会交往的重要场所。要引导学生充分自由地交流和对话,充分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心灵感悟,成为一个理性的、情感丰富、能平等互助的人,一个友爱友善有高尚情趣的人。
课堂应为学堂,就是要摆脱狭隘的课业观,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成长的平台,在教师的点拨、帮扶和引领下,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下的核心价值观、鲜活的地域特质课程,促进学生生命、道德、智慧、志向及社会交往能力的生长,真正体现教育促进人更好更快发展的价值。
问题是:如果课堂强调以学为本,那教呢?强调以生为本,那师呢?强调以习为本,那思与悟呢?强调以真为本,那善与美呢?真的不一定是善,假的未必不善。“本本”课堂只强调一面而忽略另一面,未能兼顾全面。课堂也不仅限于一个概念,课堂既是生命的,也是生活的、生态的;课堂既有生成,也有思维、活力等。“本本”课堂和“概念”课堂往往是在知识导向、技能导向背景下产生的,往往也只体现了课堂的一个属性、一个要素、一个特征,往往以偏概全,未能完整体现课堂应有的必然意义。
课堂之课的本义指学习的科目、内容、数量及进度。课堂之堂的本义指住宅内的公共空间、共享空间或者被各寝室围住的空间。因而课堂的本义就应是上课的地方。目前学校的课之设计,通常可概述为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等,提供的是一些显性素养培养的科目,难以照顾学生心灵的滋养及个性品性的弘扬。人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三年级怎么学都不懂的数学题,到了四年级就都懂了;也常常会发现,有的五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竟比八年级学生的好。课堂教学中可说可教的极少,不可说与不可教者却极多。可说可教的,可依托人的理性,通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目的;不可说不可教的,则需要依托人的悟性,依靠学生主体、能动、主动地去“悟”才能完成。显然,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依托理性有余,依托悟性不足。如此上课的地方,面对每一个生命生活拥有巨大潜能的学生,教育就显苍白无力。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学生,本义是学“生”,就是学习生长的人。学生在课堂的目的是学习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人”,学会生长就是学生的学业。当务之急是课业应为学业,课堂应为学生学会生长的学堂。
一是生命学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生活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要引导学生学习适合自己身体的运动项目,学会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让身体一生健康,让身体承载生命价值。
二是道德学堂。人以德立身处世。人道有德即人有道德。人之道应为正道、公道、大道、常道,归根结底是人道。人之道是否有德取决于人的品质。有道德品质的人,是一个仁义礼智信的人,是一个诚意正心的人,是一个忠于国孝于长的人,是一个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开拓创新,承担国家民族复兴使命的人。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
三是智慧学堂。智是运用知识对某事物进行评估、判断、选择与决策。慧是根据人的心灵感悟对善恶、是非、成败、得失进行判断。智慧是能够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学问思辨和知行合一,学会体验领悟和同化内化,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四是志向学堂。有志者事竟成。凡成大事者,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要引导学生从小立下宏伟志向和高远目标,以自信的勇气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要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实现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国”之梦想及“天下”梦想。
五是交往学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是各种关系中的学生。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本质是师生、生生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学堂是社会的雏形,是学生学会交往的重要场所。要引导学生充分自由地交流和对话,充分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心灵感悟,成为一个理性的、情感丰富、能平等互助的人,一个友爱友善有高尚情趣的人。
课堂应为学堂,就是要摆脱狭隘的课业观,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成长的平台,在教师的点拨、帮扶和引领下,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下的核心价值观、鲜活的地域特质课程,促进学生生命、道德、智慧、志向及社会交往能力的生长,真正体现教育促进人更好更快发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