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梦境,小评《Silver Daydream》

来源 :非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al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伦是一只来自武汉的后摇乐队,早期风格偏英式,从吉他手朱明康曾经用过的一个名字Britsky就可以看出。早期阵容为吉他丁茂(丁满)朱明康,两人都是典型的英式穿着,长的白还喜欢穿白色POLO衫,真是叫我们这些人嫉妒啊;贝司刘嘉(一开始看见他给我签的名还真没看出来他叫什么),鼓手左翼,现在在AV大久保,现任鼓手为“小丸子”小鱼同学,据说她是因为这个乐队的名字特意去剪了个小丸子的头发。这也是我最先知道的一个成员,因为女鼓手不常见。虽然她是新加入的,但是配合十分默契,喜欢她打鼓的时候闭着眼睛投入的样子。
  其实很早就知道花伦这个乐队,也知道是武汉的乐队,只是由于在他们的专辑发行之前,很难听到他们的作品,所以不大了解,在新茶上听到他们的第一首歌“造访者Q”时,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他们的音乐。而花伦竟然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居然个个都还挺有姿色,真是声色俱全,可以算乐队里少有的偶像兼实力派了。本人不久以前就加了丁满为好友,但不知道他是乐队里的哪一个,现在拿到专辑后谜底就显而易见了。丁茂嘛,至于他为什么搞这么一个名字,我一开始就觉得这名字特亲切,特熟悉,现在才想起来以前有一部国产卡通片叫《彭彭丁满历险记》,丁满是里面一个小主人公的名字。
  专辑的封面当然没话说,有目共睹的有童话般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只有在拿到实体专辑时才会真正感受到,相对于塑料壳,我更喜欢纸质的包装,不仅环保。还有一种怀旧的气息,令人回想童年时代。
  专辑里的每一首歌都可以听出他们做得十分用心,这张专辑埋伏的很深,爆发的功力也很足,过渡部分十分流畅,特别喜欢朱明康的浅兰色吉他,很少见,本人也偏爱浅兰色。刘嘉的黑色贝司也很酷,我第一眼看到就想起了benjamin在《救世主》里画的银色吉他(虽然它是吉他)后来gibson还专门为这漫画订做了一模一样的吉他,果不其然,据说刘嘉的贝司也是gibson的。
  
  1 造访者Q
  这是一个武汉乐队的名字,被用做专辑第一首歌的名字。专辑内页里朱明康所感谢的吴晗就是造访者Q成员之一,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支乐队。曲子开始比较迷幻一点,时不时飘过来的噪音忽远忽近,给人时空错乱之感。
  
  2 Silence
  少有的直入主题的曲子,前段旋律性较强,比较好听,鼓点欢快,结构简单鲜明,之后随着鼓声落下吉他声起,进入另一种忧伤的氛围,这种氛围逐渐扩大,越来越深。
  
  3 A moment of fear
  开始比较安静轻松,一分钟后鼓进来,5分钟后的一段爆发特别喜欢。
  
  4 My diamond star
  本人最喜欢的一首歌。从第一个吉他声进来就有种无法摆脱的抑郁情绪,拨片的音色使开头部分更加细腻伤感,犹如古筝般凄美。还有小段钢琴由远及近,更加柔和,不足的是结尾有点草率和简单。
  
  5 Are you sure to unlverse
  最欢快的一首歌,喜欢里面清新的鼓点,“小弦切切如私语”,后段失真吉他进来后将整个氛围拉的更加广阔和高远,“大弦嘈嘈如急雨”,却又和清新的鼓点相得益彰,不显突兀。
  
  6 you are here
  这首曲子名字让我想到MONO的“you are there”安静的吉他音色清亮而忧伤,但其实声音是层层递进的。朱明康的噪音墙和丁茂的失真吉他简直太完美了,他们俩还真是天生一对。
  
  7 祈祷
  原名似乎写的是日文,不过大概也是祈祷的意思,其实是翻唱了一首老歌,我还听过孟庭苇唱的那一版。不过花伦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一个版本,或者说以前根本就没觉得它好听,只是花伦的重新演绎让我有了新的体会。
  
  8 Silver daydreamd
  这个名字又让我想起Sonic youth的“daydream nation”难道这首歌可以看作是他们对Sonic youth的致敬么?怎么开头像有弦乐?前4分钟一直很安静,第5分44秒鼓和吉他开始爆发,随之而来的是蛙音,10分钟的时候开始有似太空摇滚的感觉,十分飘渺。接着又有嗓音切入。全长14分9秒。
  看他们演出时,每次曲子要到爆发的那个点的时候我都有想喊出来的冲动,但我站在第一排,乐器声音巨大,恐怕就算喊出来也是“我的哭声无人听见”的效果,所以只能小小的尖叫,直到演出结束我都觉得心里堵的慌,特压抑,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凌晨5点半。英伦和后摇的最大区别就是听了英伦会想睡觉,而听后摇则会让你想睡都睡不着,而且精神百倍,第二天还不瞌睡,大家如果想买咖啡的话还不如买花伦的专辑。又没有咖啡的副作用(开个玩笑,不过你可以当真,我是亲身经历过的)。
  整张专辑在情绪和氛围营造上都有一定水准,爆发力也很强。有人刚听这张专辑会觉得他们的歌都差不多,其实那是因为你没有用心听,每首歌差别还是挺大的,不过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乐器的运用、音色的多样上就比较欠缺,除了吉他贝司和鼓基本上没有用到其他乐器,噪音成分偏重了点,这样其实比较吃亏,会显得音乐不那么丰富,这一点惘闻就做的好一些,他们会用到小提琴、大提琴和一些敲击乐器,而且很多国外的后摇乐队都会用一些古典乐器和民间乐器。不过他们才第一张嘛,惘闻都第四张了,不大好做比较,但他们可以借鉴一下。再就是旋律性还比较弱,不过后摇的东西对旋律要求也不是很高。我也说不准,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只是希望下张专辑会更好。还有就是可以适当加一些人声在爆发的地方做背景,我觉得可能会更好。
其他文献
日本噪音艺术专家、声音实验劳模Nakajima Aklfumi(中岛昭文),打1990年开始以Aube为名进行创作、发表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至今Aube的唱片(包括cd、Cdr、LP,Cass等形式)发行数量已达172张之多。从最早的生猛单一与暴躁分裂,过渡到中、后期的冷静偏执和简约僻幽,Aube横跨实验、噪音、电子、工业、环境、氛围、阴暗、暴力美学以及声音艺术等等多个领域的光环照耀,并坚持每张专
期刊
距离乐队首张EP的发行已经悄然过去了一年半,这帮善男信女们终于在今年十月抖落了身上的尘土,于芝加哥和煦的阳光中开始传播他们普渡众生的教义和慈悲为怀的信念。毫无疑问,我们这些凡人唯有接受他们的洗礼才能平安地度过这个冬季,很抱歉,我也成了其中一员。  乐队虽然组建于2004年春,但主要成员们相聚已有十年之久。与其说他们是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倒不如讲他们是一群竹马青梅的好伙伴。共同的音乐梦想见证了他们的相
期刊
提到北欧的音乐,多数人会联想到暴虐的金属或是纯净的电音,这两种冰火两重天的音乐仿佛是控制着北欧的大部分音乐市场。但是熟悉这个冰冻之地音乐的人都知道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同时不乏很多不错的独立乐队和音乐人。  Ida Maria,原名Ida Maria Sivertsen,来自北欧的最北部——挪威。现在却火在了英国。Myspace上也拥有了一大票的粉丝。今年年初刚结束了在英国的巡演,6月份刚刚参加完Gla
期刊
“我不认为事物间存在着鸿沟。它们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所以到处悬浮的意念(ideas)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不论是电影,绘画或文字。对我来说,区分在某种程度上透过了资产与各式其它的历史性强制命令被强加在我们身上。”——德吕克·贾曼  酷儿理论本质上是对女性主义和同性恋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是在男性中心主义的家长制中建立起来的独立自足的身份和位置。20世纪80年代,由于艾滋病危机和基
期刊
2008年7月5日晚,上海体育馆,几乎座无虚席,恍惚中,穿越发生了,你会以为足站在1994年的香港红磡体育馆,在唱片市场和演出市场低迷发如今天,这样的票房,不止是奇迹,简直是神迹,观众满足了,主办方满足了,承办方满足了,然而,这一切跟音乐没有太大的关系,你觉得呢?      窦唯是无辜的。    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说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说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说你。这三种情形,窦
期刊
于是,我们展开了这次无比轻松而愉悦的旅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没有杂念,从来没有如此风轻云淡。一次极微主义的叙事。我们坐在农用汽车的后车厢上,吹奏或者拍打着小乐器,干燥的嗓子渗出清脆的歌声,被空气分子远远地拉长,伸展到柏油公路的两旁。山间有回声。远处有钟声敲荡。我们细致入微,观看你长长的眼睫毛。  我们应该放弃对这张作品的条分缕析。他似乎要扔到传统规则,也能制作出讨好的声音。  世间万物都会有声音,我
期刊
大街小巷流动的《北京欢迎你》、《少年中国》等曲并不代表这是北京奥运会前你唯一听到的音乐,还有许多并不主流的音乐人在为奥运为北京为中国歌唱。音乐是最有生命力的  艺术表现形式,也正是如此,每一次运动盛会上都有一首又一首的主题曲或者相关音乐成为乐迷们关注的焦点,艺术家们往往也会在这些时候极尽力量奉献他们的作品,这期间有滥竽充数也有真挚的情感。以下例举的几位新老乐人、乐队,大多都是满腔真挚地在奥运之时为
期刊
我讨了个风铃,热带雨林式的,干净乳白,仿佛将天空的白云都给扯了下来包裹着,倒还是有那么些自然的瑕疵,铃摆逃脱不了木质材底,那裂起丝丝道道如同高音的痕迹,让白色的漆面发芽似地冒出路路的肌理,像一声声的耳畔私语,说得人心痒痒得舒服,中间位置是一枝素莲,风过的时候,花瓣款款开合,于是一深呼吸,就能嗅到那层香,手指散散,可就是带着潋滟池水的早雾润气了。  陶制的铃铛,圆润一次成形,完整地还原出风的声响,飘
期刊
当我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时,我更多感到的是温暖。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在我1998年写这篇文章时,就已提前八年完成了对SydBarrett的致敬。让我万分心存感激的是,在这八年间,我和一个从未见面过的挚交一起迎接过无数个The Dark Side of the Dawn,一起在黎明沾满汁露的大门前吹起那支从深夜里拾来的笛子。1996年秋天,在广州外语学院买到了Syd Barrett三张一套的打口唱片。
期刊
淡黄色调占大部分的封面给人午后阳光的柔和感,女子的背影纤细,金黄色的长发垂下来,微卷,边缘部分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是有一层淡淡的光晕。女子的旁边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植物,未加修剪的样子。于是自然而然地对女子的面容以及声音产生了微小的好奇。我们完全有理由去认真听一听这张专辑。  把整张专辑放入播放器,铺面而来的是Meg Baird略带随意感的缓缓吟唱。这让我想起田野,和在田野旁低声哼唱歌谣的长发女子。那么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