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刘爱珠著述《探寻美的足迹》获第23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牛奖”。
刘爱珠是福建工艺美术界的一个佼佼者,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位工艺美术大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和技能技巧,因此对于刘爱珠大师的获奖,我认为这是广大艺术工作者众望所归、心悦诚服的一件事件。
首先,《探寻美的足迹》(以下简称“足迹”)在装桢上可谓精美绝伦、大气不俗,封面图片采用艺术家刘爱珠自己用寿山牛蛋石创作的名为“足迹”的作品,作品表现的是一只脚丫和爬行在脚心相携顾盼可爱的小蜗牛,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白,在追寻艺术的漫漫旅程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足迹”一書两个部分,一是文章部分,二是作品部分。文章部分主要由六篇散文,即《少女情怀》、《蹉跎岁月》、《峰回路转》、《艺苑新葩》、《寻美之路》、《情之所钟》,以及涉笔成趣、斐然成章的各位名家的佳作名篇组成,约有九万多字。作品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刘爱珠的雕刻艺术作品、薄意作品、牛蛋石作品,全书共收录154件珍贵的作品照片。
翻开“足迹”一书,你一定会被刘爱珠的神来之笔所感染、所共鸣、所折服,她的细节描写往往会催人泪下。如在第一篇的《少女情怀》中,作者写了许多欢乐与悲伤的童年往事,几多情景令我在脑海中翻腾,使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竟然抱怨刘爱珠不该用她的童稚言语来折磨我心底最柔软的那块:
“每次,妈妈都会带我渡江去城里交货,……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妈妈总把干净的鞋子放在包袱里,宁愿打着赤脚走路,一旦船过江,母亲就会把鞋穿上……”
“妈妈,您干嘛不穿鞋?走路脚痛吗?干嘛要过了江才穿鞋子?”
六岁那年,爱珠莫名其妙地发起高烧,母亲背着她直往横江渡码头跑,“在妈妈温暖的背上颠簸,迷迷糊糊里,我想问妈妈穿了鞋吗?跑得这么快脚会痛的……”
在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我们的先辈就是这样过日子的。爱珠在叙述她母亲穿鞋的那一段话,勾起了我的共鸣,我小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上学没鞋子穿,夏天过石板桥时就像过火焰山一样跑着过桥。
爱珠对奶奶的感情细节描写也很感人。“小时候,我总是在晨间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棂时,睁开惺忪的睡眼,摸索着奶奶睡的位置,却都是空荡荡的,心中倍感落寞,为什么奶奶总是在我无知无觉中悄悄地离开我?委屈的我直想放声大哭。”“摸索着”“位置”,它形象地把一个惺忪睡眼的小女孩对奶奶的全部的“爱”淋漓尽致的烘托了出来。从“位置”的定位,就可以看出来小爱珠对奶奶的“爱”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形成的,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以致形成了爱的“定位”。
爱珠的少年几乎是在悲伤与艰难中度过的。11岁时勤劳善良的母亲病逝,她和奶奶相拥而泣,悲惨凄切,之后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给了她短暂的温暖和幸福,但仅仅4年奶奶又撒手人寰……
爱珠在细节方面的精彩的描写由于篇幅关系,我无法一一在此展示。据说,很多人看了刘爱珠的《少女情怀》、《蹉跎岁月》后竟泪流满面,细节描写的感染力竟达到了如此的程度,实在令人吃惊和折服。这,也许就是刘爱珠“足迹”一书获奖的又一个原因吧!
由此,我联想到了北岛先生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没有细节的时代。”北岛在大学里是教散文写作的,他想让学生写写童年的往事,结果他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写细节。他说,这非常可怕。
我有点纳闷,为什么几十年之后的刘爱珠写起少女时期的情事来,还依然的那么熟悉,言语口气还那么的精准到位,后来在与她的交谈中了解到这位女雕刻家竟有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她说:出外旅行、采风、白天再辛苦,晚间都坚持写好当天的日记。老话说得好:“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力。”原来她几十年来的文章写作“库存”就在于此!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矛盾先生的一句话:“伟大的作家,不但是一个艺术家,而且同时一定是不倦的战士。……”爱珠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倦的战士”。
“为了写作,一个作家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上;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约翰趔先生的这个话,仿佛就是为刘爱珠大师而言的。爱珠从小就喜欢看书,有事没事总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一天的书。几十年来,她阅读的各种书籍不说五车少说也有几车吧,所以对她来说,写一本“足迹”这样的书那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也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她乐于从中国学养丰富的古典文学名著、名诗篇中汲取营养,提取创作灵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富有文化韵味的雕刻作品。
从“足迹”一书在写作方面的成就,可以看出爱珠本身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才女。网友称她为学者型雕刻大师真不为过。打开“足迹”一书,随处都可欣赏到爱珠凌云健笔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如在西安观看秦兵马俑时,她写道:“一眼望去,那气势恢宏的阵营,千军万马犹如排山倒海,逼迫而来的巨大震撼,如山呼海啸,如雷鸣电闪。其雄伟逼人,其塑造艺术之高超,令我叹为观止!”每当我读到此处时,就想到了具有“铜琶铁板”之称的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放词句;而读到爱珠以散文诗的优美笔触写她创作《梁祝》雕刻作品的感受时说:“化蝶是梁祝爱情中的高潮和主题,……他们无法在人间比翼双飞,却在神仙的境界里翩翩起舞,他们化蛹成蝶,演绎着他们始终不渝的爱情。但是,用生命换取来的爱情毕竟让人读到了更多的忧伤和凄怨,在梁祝身边流淌着的五线谱不正是小提琴协奏曲那如泣如诉的悲情吗?”
……
在艺术创作方面,几十年来,刘爱珠创作的精品数以千计,经过千挑万选收集在“足迹”书中的虽然仅154件,但就是这百多件作品也已生动地反映出了爱珠寿山石雕刻世界的绚烂多彩。如《守株待兔》、《东郭先生》作品,它“既让人重温历史文化经典,又展现了新时期背景下雕刻家的思考与创作,以及对新生活视觉形象的敏锐观察。”《风雪夜归人》作品,在雕法上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依势造型,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更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诗的苍凉意境,以及其背后的许多遐想。难怪该作品在新加坡展出时,有两位顾客争着购买,获胜的老先生捧着作品告诉爱珠:“此作品是全场最有艺术性的,我得到它很荣幸。” 爱珠是一个极其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当她看到“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发展,金钱的利益驱使人们越发变得浮躁不安,年轻人不再坚守爱情,视婚姻如同游戏”时,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上了她的心头,她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于是她决定根据传统的“梁祝”、“西厢记”、“白蛇传”等爱情题材,创作《五大经典爱情》系列作品来教育世人要珍惜爱情、婚姻和家庭。
“一个创作者的艺术个性跟现实个性往往有相当反差。”这是陈希我先生在本书序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其实就是对刘爱珠的评价。现实的刘爱珠是“温和贤良,是个好妻子,好母亲”,“总是带着笑容,说话不急不躁”,而在艺术创作上,刘爱珠却是一个极有个性的艺术家。除了雕刻技法全面,能以多“写意”少“工笔”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保留石料的自然形态美,擅用现代雕塑语言诠释人物的思想感情外,她的成功可能与她的某些“倔强”性格息息相关。
她敢想。她觉得,“女性天生感性,情感细腻而柔软,更善于发现世间美好的东西,女性从事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殊不知,创造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寻找自己的存在、人生的价值,难道不比庸庸碌碌地活着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她敢说。她底气十足、信心百倍的敢说别人所不敢说的话“作为艺术家,我应当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我的雕刻历史只能由为我自己来书写”,“我绝对相信,我的牛蛋石艺术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她敢闯。敢于独创少有人问津的薄意人物造像,创作出《敦煌印象》、《明清小说精萃》、《李白与杜甫》、《人面桃花》等印章艺术品;她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险”中求胜,用倒三角形构图创作出《寿者相看两不厌》,作品被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敢于用“模糊艺术”的手法创作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思》;敢于“弄拙成巧”雕牛蛋,创作出《美丽的格桑花》《东郭先生》《风雪夜归人》等绝世佳品。她还敢于用各种雕刻技法,创作《和谐文房十宝》夺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她敢当。敢于承当艺术责任,敢于接受历史对她的“审判”。她认为,作品是一代风尚的写照,将为后世所珍视,所以,“我希望我的未来是:当有人拿起一枚印章,一下子就认出这是福州刘爱珠的作品,我希望历史记住我,像顾二娘一样。”“我希望历史记住我”,好大的口气,如若没有扎实的艺术功底、艺术责任心是断不可说出这番铿锵、豪迈的话语。她信奉的座右铭就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这句名言:“时间会对作品加以处罚或者给它主持公道。一时的成功只是书商的事情。”
纵观寿山石雕刻的历史,不要说在巾帼内部,就是在须眉之间也少有她这样的“四敢”艺术家!所以我特别赞赏台湾金石家王北岳先生为刘爱珠大师撰写的“应教顽石化琳琅”这句话,是啊,没有“四敢”精神的艺术家,“顽石”又怎能“化琳琅”呢?资深媒体人、艺术评论家刘磊著文称她是《巾帼雕手第一人》。
综观全书,“足迹”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石因文而添彩,文因石而增辉”,是一部少見的玉石与珠玑联璧的杰作。
席慕容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艺术品》,如果以这一首诗作为对刘爱珠大师的《探寻美的足迹》一书和她的大半生艺术创作评价,我认为她是受之无愧的:
是一件不朽的记忆
一件不肯让它消逝的努力
一件想挽回什么的欲望
是一件流着泪记下的微笑
或者 是一件
含笑记下的悲伤
刘爱珠是福建工艺美术界的一个佼佼者,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位工艺美术大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和技能技巧,因此对于刘爱珠大师的获奖,我认为这是广大艺术工作者众望所归、心悦诚服的一件事件。
首先,《探寻美的足迹》(以下简称“足迹”)在装桢上可谓精美绝伦、大气不俗,封面图片采用艺术家刘爱珠自己用寿山牛蛋石创作的名为“足迹”的作品,作品表现的是一只脚丫和爬行在脚心相携顾盼可爱的小蜗牛,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白,在追寻艺术的漫漫旅程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足迹”一書两个部分,一是文章部分,二是作品部分。文章部分主要由六篇散文,即《少女情怀》、《蹉跎岁月》、《峰回路转》、《艺苑新葩》、《寻美之路》、《情之所钟》,以及涉笔成趣、斐然成章的各位名家的佳作名篇组成,约有九万多字。作品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刘爱珠的雕刻艺术作品、薄意作品、牛蛋石作品,全书共收录154件珍贵的作品照片。
翻开“足迹”一书,你一定会被刘爱珠的神来之笔所感染、所共鸣、所折服,她的细节描写往往会催人泪下。如在第一篇的《少女情怀》中,作者写了许多欢乐与悲伤的童年往事,几多情景令我在脑海中翻腾,使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竟然抱怨刘爱珠不该用她的童稚言语来折磨我心底最柔软的那块:
“每次,妈妈都会带我渡江去城里交货,……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妈妈总把干净的鞋子放在包袱里,宁愿打着赤脚走路,一旦船过江,母亲就会把鞋穿上……”
“妈妈,您干嘛不穿鞋?走路脚痛吗?干嘛要过了江才穿鞋子?”
六岁那年,爱珠莫名其妙地发起高烧,母亲背着她直往横江渡码头跑,“在妈妈温暖的背上颠簸,迷迷糊糊里,我想问妈妈穿了鞋吗?跑得这么快脚会痛的……”
在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我们的先辈就是这样过日子的。爱珠在叙述她母亲穿鞋的那一段话,勾起了我的共鸣,我小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上学没鞋子穿,夏天过石板桥时就像过火焰山一样跑着过桥。
爱珠对奶奶的感情细节描写也很感人。“小时候,我总是在晨间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棂时,睁开惺忪的睡眼,摸索着奶奶睡的位置,却都是空荡荡的,心中倍感落寞,为什么奶奶总是在我无知无觉中悄悄地离开我?委屈的我直想放声大哭。”“摸索着”“位置”,它形象地把一个惺忪睡眼的小女孩对奶奶的全部的“爱”淋漓尽致的烘托了出来。从“位置”的定位,就可以看出来小爱珠对奶奶的“爱”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形成的,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以致形成了爱的“定位”。
爱珠的少年几乎是在悲伤与艰难中度过的。11岁时勤劳善良的母亲病逝,她和奶奶相拥而泣,悲惨凄切,之后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给了她短暂的温暖和幸福,但仅仅4年奶奶又撒手人寰……
爱珠在细节方面的精彩的描写由于篇幅关系,我无法一一在此展示。据说,很多人看了刘爱珠的《少女情怀》、《蹉跎岁月》后竟泪流满面,细节描写的感染力竟达到了如此的程度,实在令人吃惊和折服。这,也许就是刘爱珠“足迹”一书获奖的又一个原因吧!
由此,我联想到了北岛先生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没有细节的时代。”北岛在大学里是教散文写作的,他想让学生写写童年的往事,结果他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写细节。他说,这非常可怕。
我有点纳闷,为什么几十年之后的刘爱珠写起少女时期的情事来,还依然的那么熟悉,言语口气还那么的精准到位,后来在与她的交谈中了解到这位女雕刻家竟有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她说:出外旅行、采风、白天再辛苦,晚间都坚持写好当天的日记。老话说得好:“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力。”原来她几十年来的文章写作“库存”就在于此!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矛盾先生的一句话:“伟大的作家,不但是一个艺术家,而且同时一定是不倦的战士。……”爱珠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倦的战士”。
“为了写作,一个作家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上;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约翰趔先生的这个话,仿佛就是为刘爱珠大师而言的。爱珠从小就喜欢看书,有事没事总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一天的书。几十年来,她阅读的各种书籍不说五车少说也有几车吧,所以对她来说,写一本“足迹”这样的书那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也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她乐于从中国学养丰富的古典文学名著、名诗篇中汲取营养,提取创作灵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富有文化韵味的雕刻作品。
从“足迹”一书在写作方面的成就,可以看出爱珠本身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才女。网友称她为学者型雕刻大师真不为过。打开“足迹”一书,随处都可欣赏到爱珠凌云健笔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如在西安观看秦兵马俑时,她写道:“一眼望去,那气势恢宏的阵营,千军万马犹如排山倒海,逼迫而来的巨大震撼,如山呼海啸,如雷鸣电闪。其雄伟逼人,其塑造艺术之高超,令我叹为观止!”每当我读到此处时,就想到了具有“铜琶铁板”之称的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放词句;而读到爱珠以散文诗的优美笔触写她创作《梁祝》雕刻作品的感受时说:“化蝶是梁祝爱情中的高潮和主题,……他们无法在人间比翼双飞,却在神仙的境界里翩翩起舞,他们化蛹成蝶,演绎着他们始终不渝的爱情。但是,用生命换取来的爱情毕竟让人读到了更多的忧伤和凄怨,在梁祝身边流淌着的五线谱不正是小提琴协奏曲那如泣如诉的悲情吗?”
……
在艺术创作方面,几十年来,刘爱珠创作的精品数以千计,经过千挑万选收集在“足迹”书中的虽然仅154件,但就是这百多件作品也已生动地反映出了爱珠寿山石雕刻世界的绚烂多彩。如《守株待兔》、《东郭先生》作品,它“既让人重温历史文化经典,又展现了新时期背景下雕刻家的思考与创作,以及对新生活视觉形象的敏锐观察。”《风雪夜归人》作品,在雕法上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依势造型,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更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诗的苍凉意境,以及其背后的许多遐想。难怪该作品在新加坡展出时,有两位顾客争着购买,获胜的老先生捧着作品告诉爱珠:“此作品是全场最有艺术性的,我得到它很荣幸。” 爱珠是一个极其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当她看到“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发展,金钱的利益驱使人们越发变得浮躁不安,年轻人不再坚守爱情,视婚姻如同游戏”时,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上了她的心头,她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于是她决定根据传统的“梁祝”、“西厢记”、“白蛇传”等爱情题材,创作《五大经典爱情》系列作品来教育世人要珍惜爱情、婚姻和家庭。
“一个创作者的艺术个性跟现实个性往往有相当反差。”这是陈希我先生在本书序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其实就是对刘爱珠的评价。现实的刘爱珠是“温和贤良,是个好妻子,好母亲”,“总是带着笑容,说话不急不躁”,而在艺术创作上,刘爱珠却是一个极有个性的艺术家。除了雕刻技法全面,能以多“写意”少“工笔”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保留石料的自然形态美,擅用现代雕塑语言诠释人物的思想感情外,她的成功可能与她的某些“倔强”性格息息相关。
她敢想。她觉得,“女性天生感性,情感细腻而柔软,更善于发现世间美好的东西,女性从事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殊不知,创造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寻找自己的存在、人生的价值,难道不比庸庸碌碌地活着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她敢说。她底气十足、信心百倍的敢说别人所不敢说的话“作为艺术家,我应当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我的雕刻历史只能由为我自己来书写”,“我绝对相信,我的牛蛋石艺术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她敢闯。敢于独创少有人问津的薄意人物造像,创作出《敦煌印象》、《明清小说精萃》、《李白与杜甫》、《人面桃花》等印章艺术品;她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险”中求胜,用倒三角形构图创作出《寿者相看两不厌》,作品被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敢于用“模糊艺术”的手法创作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思》;敢于“弄拙成巧”雕牛蛋,创作出《美丽的格桑花》《东郭先生》《风雪夜归人》等绝世佳品。她还敢于用各种雕刻技法,创作《和谐文房十宝》夺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她敢当。敢于承当艺术责任,敢于接受历史对她的“审判”。她认为,作品是一代风尚的写照,将为后世所珍视,所以,“我希望我的未来是:当有人拿起一枚印章,一下子就认出这是福州刘爱珠的作品,我希望历史记住我,像顾二娘一样。”“我希望历史记住我”,好大的口气,如若没有扎实的艺术功底、艺术责任心是断不可说出这番铿锵、豪迈的话语。她信奉的座右铭就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这句名言:“时间会对作品加以处罚或者给它主持公道。一时的成功只是书商的事情。”
纵观寿山石雕刻的历史,不要说在巾帼内部,就是在须眉之间也少有她这样的“四敢”艺术家!所以我特别赞赏台湾金石家王北岳先生为刘爱珠大师撰写的“应教顽石化琳琅”这句话,是啊,没有“四敢”精神的艺术家,“顽石”又怎能“化琳琅”呢?资深媒体人、艺术评论家刘磊著文称她是《巾帼雕手第一人》。
综观全书,“足迹”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石因文而添彩,文因石而增辉”,是一部少見的玉石与珠玑联璧的杰作。
席慕容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艺术品》,如果以这一首诗作为对刘爱珠大师的《探寻美的足迹》一书和她的大半生艺术创作评价,我认为她是受之无愧的:
是一件不朽的记忆
一件不肯让它消逝的努力
一件想挽回什么的欲望
是一件流着泪记下的微笑
或者 是一件
含笑记下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