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为了实现“就近上好学”的理想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20 20亲近母语行动”,即全区五万小学生每天晨诵、午写各20分钟;
  ●推行“义务教育绿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学生全部学科纳入学业评价范围,实施学片校际质量捆绑评价;
  ●在全区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大家唱、大家跳、大家展”活动,并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
  ●2012年,武昌区高考各项指标居武汉市首位,平均10名高中生中有3名考上重点大学;
  ●开展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计划在2年内将不适应教师岗位的600名教师转岗至社区街道……
  这一组教育“事件”的呈现,让我们依稀触摸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脉搏,感受到“绿色教育”的清新和蓬勃。近日,本刊记者就该区“绿色教育”这一办学理念的具体情况,采访了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局长王兴文。
  核心: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
  武昌,这个发祥于中国新式教育的滨江古城,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保持着教育高位运行的姿态,素有“学在武昌”的美誉。在该区教育局局长王兴文看来,根植武昌水土的武昌教育发展,自古以来就有着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
  记者:请您首先说说,“绿色教育”理念和武昌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兴文:我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更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和支持。多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的优良传统。虽然我区地广人多,但政府首先确保了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如今,我区财政投入的40%用于教育,这个数字应该很能说明问题。悠久深厚的文化,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孕育了我区新兴的教育;同时,教育的发展也成了我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可以说,我区教育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一方适合教育“生长”的环境与沃土;同时,我区教育又是面临挑战的,因为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教育都必须追求卓越,必须保持高位运行发展,这是一段不能止步的前进道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
  记者:那么,你们提出“绿色教育”理念的基础和背景是什么呢?
  王兴文:我区在2009年基本完成了教育布局调整,进行了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如今,区政府已经基本解决好了制约教育发展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保证了我区教育达到初步均衡水平。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实现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办学方向。鉴于此,我区有针对性地提出让学生“就近上好学”。如今,我区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个愿景的基础和条件。
  2008年,我们在全区做了一次教育质量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这说明,学生的日常学习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现象。学习内容单一、学习方式不当、学习时间延长和发展目标的单一都是“三高”的表现,这使学生视力下降、睡眠不足、学习兴趣减退等,不能不说是一种“成长污染”。同时,我们了解到校园人际关系需要进一步和谐,学生在学习方法、自信心、行为习惯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提出了“绿色教育”理念,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记者:课改已经进行十多年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还是存在“三高”的现象呢?“绿色教育”理念的提出对其有何化解作用呢?
  王兴文:我们仔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它不仅表现在多方--面,而且还十分复杂。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完全转化为具体有效的教育行动;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没有大面积深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标准的缺失使教育的着力点时常随着社会风向的飘移而摇摆;干部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问题和专业发展问题依然困扰着内涵发展的进程;教育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占有和运用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还不能满足每一个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凭感觉、“差不多”的思维方式和相对粗放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持续发展的要求,等等。同时,从教育外部来看,在当前教育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没有突破性的变革前,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评价主要还是以学科分数的高低为标准,缺乏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教育观念。这些问题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择校热、校际差距、急功近利、观念和行为的落差、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片面追求分数和学段发展要求不明晰等。
  归根到底一句话,要想实现教育新的发展,我们必须回归教育本质,真正用行动来诠释“以人为本”。
  由此,我们提出了“绿色教育”理念,意在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希望把工作的重心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常识上来。我们希望通过全方位的策划和实践,将课改十年的新观念、新思想真正转化为切实的日常教育行为,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学生真切的日常校园生活之中,反映在每 孩子的成长历程之中。
  蓝图:创建“绿色教育强区”
  从绿色教学质量到绿色教育,从绿色教育再到创建绿色教育强区,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武昌区正在经历着一段坚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之旅。
  记者!你们提出的绿色教育理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王兴文:我们对绿色教育理念的认识也是逐步丰富,逐步深刻,逐步明晰的。最初,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绿色教学质量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三个不要一个只要,即牺牲学生健康的质量不要,高投入低产出的质量不要,虚假的质量不要,只要科学健康、可持续存在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绿色教育的发展理念,再次审视教育对生命成长的价值,关注每一位师生的生活与教育质量。在研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创建绿色教育强区的目标,希望整合各方力量,通过全面策划和项目推进的方式,积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一个拥有健康生态的绿色教育之区。应该说,这个思想运行的过程,是个从实践中来,又回归于实践的过程。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于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体现在校长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并将其反映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当中。这个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它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突破的难题。   记者:那么,您是如何理解绿色教育理念的呢?
  王兴文: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生机与活力。绿色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以生命为载体,以生命为发展对象的。
  简单地说,绿色教育包涵三层含义:一是生命性,即尊重和呵护生命是绿色教育的前提和本质;二是规律性,即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就是教育的规律,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三是开放性,即绿色教育是与社会、政府和社区融为一体的,需要与外部环境充分的融合及与新思想观念的不断引入,同时还要充分依靠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力量来发展教育。
  记者:在您心目中,“绿色教育强区”有一个什么样的愿景呢?
  王兴文:我归结为两方面:学生就近上好学,教师就近从好教。我们力求以较小的教育投入,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个教育投入不仅仅是财力的投入,还包括人力资源的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智慧的投入等。我们提出教师就近从好教,就是要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与生活当中去。要做好这两方面,整个教育发展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调动起来。可以说,创建“绿色教育强区”,不以提出新思想、新理论为重点,最主要的是行动,而行动中最主要的就是做到敬畏法规、遵循规律,这是我们实现绿色教育科学发展的两个思考原则。我们要让好的思想观念通过行动落地生根,转化成真切的教育效果,体现在学生的身上。
  路径:策划与坚守都是—种智慧
  围绕着绿色教育强区建设,武昌区开始了顶层设计、项目推进、过程落实等一系列的艰苦探索,采取先易后难、先内后外的原则,一步一步向着预想的目标迈进。
  记者: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创建绿色教育强区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王兴文:一是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我们着力建设适应我区城市发展与人口变化的教育;优化入学政策,保障学生权益;提出校际捆绑发展,协同提高。这些都是从政策、建设、软实力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
  二是提高教育质量。其中,最重要的是落实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教育过程的有效性,这是构成绿色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从行为上讲,就是抓好课程建设,落实作息时间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国家课程计划是很强的国家意志的表达,如何去真正落实它,不仅仅要呈现在课表上,更要体现在课堂上。在作息时间上,大课间怎么落实,如何提高“两操”效率等,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都有一个保质、保量并存的问题,把这些问题都落实了,教育质量也就提高了。
  三是通过教师与学校发展为学生成长助力。绿色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个性发展。我们要不断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他们成为自信、优秀而又有个性的教师;同时,还要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只有教师和学校得到了发展,才能共同服务于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个性发展。
  四是构建绿色教育立体网络。一方面,我们要在教育改革方面争取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构建立体教育网络,将家长和社区纳入到学生发展的管理体系中来。鉴于此,绿色教育生态的构建,需要我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改变观念,主动出击,积极互动,深入挖掘,统筹协调政府、社区、家长以及各类教育资源作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
  记者:在推进绿色教育时,你们做过哪些有益的探索?
  王兴文: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把绿色教育作为我区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并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在管理体制、队伍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探索,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构建绿色教育管理新机制。我区围绕教育发展目标,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生本德育,深入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德育队伍建设和家长学校建设,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我们还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开好各级各类课程,有效构建多样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全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我们积极开展“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系列教学质量主题年活动,研制适合我区的“有效课堂评价标准”积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我们不断完善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加大研训工作力度,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其教书育人的能力。我们全面构建、全覆盖调研的长效机制,深入研究学情,狠抓课堂常规,加强问题的诊断与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是完善绿色教育质量评价新体系。在绿色教育观的引领下,我区努力构建以遵循规律、轻负高效、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教育质量三级评价体系,以评价变革引领全区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所谓绿色教育三级质量评价体系,即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性评价、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全学科评价。“整体性评价”是以北片学区、特色教育联盟、联动发展三类“教育发展共同体”为基础,并研制了《武昌区义务段学校整体评价联动发展方案》,变单一的学校个体评价为对学校个体评价与发展共同体的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全过程性评价”是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评价,它涵盖了考试、课程、作业、教研、学籍、招生等方面,以引导中小学校向过程管理要质量,实现绿色质量的可控性。“全学科评价”是将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部学科课程纳入教学质量评价范畴,对学生每门学科学业达成度水平、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发展水平、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三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新举措。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我区以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为突破口,在所有小学生中实施“20 20”语文素养提升工程,即小学各年级每周给学生安排四节20分钟的诵(阅)读和五节20分钟的书法时间,逐步实现小学生读好书、写好字、诵好篇、写好文的目标。区教育局还积极筹措资金,统一印发诵读读本和写字教材,各小学师生广泛参与,不断丰富教材内容,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全区加大了体艺等非考试科目的教学管理力度,开齐、开足了各类课程。我们将每天1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纳入到中小学校的作息时间中进行统一执行,并创新形式、开发全新项目,做到了“天天有活动,班班有安排,人人有项目”。如今,我们建立了32个“初中体育与艺术活动基地”,6所市级体育后备人才试点高中,9所市级体育艺术特色高中,组建了多个学生艺术社团,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了发展平台。我们以北片学区为主,通过教师走教加大优质课程的交流力度,着力构建学区课程;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加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力度,组织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四是创新队伍建设新模式。我区在打造“绿色教育之区”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才强教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以教师能力提升为核心,积极构建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名优的“金字塔”型的培养模式。我们以教研培训中心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引导教师聚焦小问题、研究小课题、培训小课程,全力推进校本培训。我们还充分发挥优秀青年教师协作组和名师工作室作用,加强学科研修团队建设。在此基础上,我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借智高校,积极为名师、名校长搭建成长平台,努力造就教学领军人物。
  我们以培养专家型校长为目标,利用区位优势,聘请周边高校知名教授作为干训兼职教师,加强学校党政一把手的培训;开办了“武昌教育大讲堂”,先后请来国内知名教育家鲍传友、王红、檀传宝、陆士桢、郑杰、程红兵等主讲,引领干部加强学习,更新教育思想;先后派遣30多位中小学校长、书记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培训,深度体验,提升能力;实施“导师制”,委托国内知名教育家对个别校长进行深度指导,培养教育家型的校长;不断完善校长任期制,实施科学评价、公正评价,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条件之一,对提升我区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以信息化建设作为加速武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引擎”,积极实施“武昌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动我区教育积极完善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变革教育教学行为,为构建“绿色教育强区”奠定好基础。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投入,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为基础,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应用为重点,以加快教育改革和全面人才培养为根本,加速实现我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我们力争在5年内,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使网络信息全面覆盖每一个班级。
  期待:为了“就近上好学”的理想
  绿色教育,这个命题看似有些诗意,但当她与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就近上好学”的理想相连的时候,当她以一种朴素、真切的“行走”方式存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这份诗意如此厚实,如此稳健,如此沉静。由此可见,绿色教育是武昌区始终坚守的理想教育愿景。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您对绿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还有何期待?
  王兴文:如今,这一教育发展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书记、校长的认同和支持,并在不少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开始逐步贯彻。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以“绿色教育”统领全区学校发展的,并不是用一种同质化的教育模式来推进,这需要全区学校在“绿色教育”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学校校情和发展基础,自觉思考、主动研究、积极实践,让绿色教育价值取向上的认同慢慢内化在学校的校园文化之中,落实到学校的管理行为之中,逐渐成为每位教师共同的教育追求与具体的行为,让我区这片教育生态园地充满阳光与活力。
  变革行为远比改变观念更加困难,落实比决策更加困难,坚守比创新更加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守信念,坚持行动,“学生就近上好学”,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就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 罗登廉)
其他文献
[摘 要]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会出现什么新的职业不可预知,但创新力、道德修养、适应能力、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事业,作为社会的发动机,也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为此,各国都积极发展教育,改革教育,追求教育的公平,尊重学生的教育权、自主性和多样性等。教育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关键词] 未来人才的素养;创新力;教育改革;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 G51
日本知名“作家医师”、内科学医学博士志贺贡,曾提出过一个关于健康与人生的关键数字——0.8。他认为,就健康方面而言,心脏每0.8秒跳动一下,也就是每分钟跳动75下,是人体循环的最佳状态;烹饪时原本加一匙盐,改为0.8匙,不仅最能够引出生鲜食材的原味,而且对肾脏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他进而指出,人生需要一些舒缓的空间和余地,而不是让身心一直处于紧绷状态,0.8是人体健康最佳指数标准。  志贺贡博士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从教本位到学本位的转变。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时间少了,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多了;一问一答的方式少了,合作讨论的机会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精心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讲解、细致入微的课堂指导,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如果没有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评价与反馈,也
为深入推进全市特色学校建设,贵州省遵义市教育局于3月27日在赤水市召开了遵义市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暨第二批项目学校启动会。特邀专家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等出席大会并作专题报告。各区县教育(科)局分管领导、教研室主任、特色办负责人、首批项目学校(32所)校长、第二批项目学校(30所)校长参加了会议。  会议动员各区县教育(科)局、各项目学校紧跟教育改革与发
【摘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是制约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广大历史教师应该在适应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践行新课程中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专业发展模式、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断适应课程改革要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有效构建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  【关键词】教师;成长;研修;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笔者认为,行自主探究是实施课改落地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围绕着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著名的铁观音之乡,我县具有鲜明的茶乡特色,积极开拓茶乡语文学习资源,架起茶乡生活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可以使茶乡文化成为一座取之不尽的作文宝库,下面是笔者在茶乡特色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是观茶乡新貌,描绘茶乡美景。置身茶乡大地,满眼尽
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的课程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的课堂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选择性和自主性、合作和探究等新课程的时代特征初见端倪。为了理性、科学地推进新课程,我特就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行为误区进行剖析并提出其改进策略,以期引起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一国家
很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借口很多,诸如工作忙没时间,家庭琐事缠身,朋友聚会豪饮,抑或懒惰,不一而足。前一段时间,由于学校安排的读书任务,终于强迫自己坐下来,捧起星云大师与刘长乐合著的《修好这颗心》,也把心收了一把。  长期以来,我对日益泛滥的出书热潮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不屑一顾,同时自认为一本书能带给人的影响和启迪非常有限。然而,《修好这颗心》改变了我过去的看法,可以说开卷就把我吸引住了。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