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学”,更要“学会”。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小学教师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会学”转化为“学会”。
关键词:小学生;兴趣;学会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1.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事实上,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例如自学“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最大公因数”我们是怎样学的?为什么是“最小”、什么是“公倍数”?和求几种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对比着学习,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2.试着看懂例题
让学生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时,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二、寻找原型,生活数学
数学的学习终归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在学习容积单位“升”“毫升”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理解,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分别到超市看哪些商品上都有“升”和“毫升”的字样,并让他们亲自感受500升有多少,250升有多少,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学法,激起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一是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二是“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四是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大胆放手,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然而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促个性学习,养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
2.在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
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的各种算法,而是将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常常要精心构思,让学生自学,实验、观察、思考、探究、讨论,这样长期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白水煤矿中学)
关键词:小学生;兴趣;学会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1.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事实上,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例如自学“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最大公因数”我们是怎样学的?为什么是“最小”、什么是“公倍数”?和求几种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对比着学习,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2.试着看懂例题
让学生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时,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二、寻找原型,生活数学
数学的学习终归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在学习容积单位“升”“毫升”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理解,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分别到超市看哪些商品上都有“升”和“毫升”的字样,并让他们亲自感受500升有多少,250升有多少,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学法,激起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一是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二是“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四是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大胆放手,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然而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促个性学习,养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
2.在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
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的各种算法,而是将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常常要精心构思,让学生自学,实验、观察、思考、探究、讨论,这样长期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白水煤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