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 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先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使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这一问,顿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也变得更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人能上能下。再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创新教育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乌鸦喝水》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聪明,能够动脑筋;而《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愚蠢,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爱听好听的话,所以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真聪明,能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还有的是不善于提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的开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1、自学存疑
指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质疑答难
是指学生在自学存疑的基础上询疑问难,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堂上,教师应先放手让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困惑都提出来,接着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投影仪将课文插图放大,把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高大形象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边看图边自读描写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下悬崖这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入情入境地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心中一个个疑难便在你争我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疑拓展
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只要诱发、点拨课文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说:爷爷不会接他回去,因为接回去也会饿死;有的说:爷爷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照顾凡卡?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狐假虎威》这篇童话故事可让学生自编自演;《鲸》这种抽象说理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造思维。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小小发明家》等书让学生相互传阅,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家庭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开展“今天我当家”、“学当推销员”等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利用假日学当家,体会父母操劳的艰辛。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商品”,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卖得快。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561500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金塘小学)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 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先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使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这一问,顿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也变得更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人能上能下。再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创新教育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乌鸦喝水》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聪明,能够动脑筋;而《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愚蠢,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爱听好听的话,所以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真聪明,能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还有的是不善于提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的开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1、自学存疑
指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质疑答难
是指学生在自学存疑的基础上询疑问难,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堂上,教师应先放手让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困惑都提出来,接着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投影仪将课文插图放大,把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高大形象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边看图边自读描写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下悬崖这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入情入境地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心中一个个疑难便在你争我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疑拓展
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只要诱发、点拨课文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说:爷爷不会接他回去,因为接回去也会饿死;有的说:爷爷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照顾凡卡?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狐假虎威》这篇童话故事可让学生自编自演;《鲸》这种抽象说理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造思维。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小小发明家》等书让学生相互传阅,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家庭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开展“今天我当家”、“学当推销员”等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利用假日学当家,体会父母操劳的艰辛。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商品”,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卖得快。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561500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金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