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r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 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先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使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这一问,顿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也变得更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人能上能下。再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创新教育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乌鸦喝水》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聪明,能够动脑筋;而《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愚蠢,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爱听好听的话,所以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真聪明,能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还有的是不善于提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的开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1、自学存疑
  指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质疑答难
  是指学生在自学存疑的基础上询疑问难,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堂上,教师应先放手让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困惑都提出来,接着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投影仪将课文插图放大,把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高大形象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边看图边自读描写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下悬崖这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入情入境地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心中一个个疑难便在你争我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疑拓展
  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只要诱发、点拨课文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说:爷爷不会接他回去,因为接回去也会饿死;有的说:爷爷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照顾凡卡?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狐假虎威》这篇童话故事可让学生自编自演;《鲸》这种抽象说理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造思维。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小小发明家》等书让学生相互传阅,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家庭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开展“今天我当家”、“学当推销员”等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利用假日学当家,体会父母操劳的艰辛。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商品”,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卖得快。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561500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金塘小学)
其他文献
北疆的地理特征比较复杂,资源分布不平衡。  如:天山北坡的22个市县的自然条件状况,根据多年的数据对比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下面,就北疆地区各县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气候特征    天山北坡周围地区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天气比较干燥,冬季长严寒,夏季短,炎热,春秋季变化大,年平均气温准噶尔盆地为5、0—7、50C,阿勒泰、
期刊
[概述]  教师对学生进行家庭访问越来越难了。  原因:1、留守学生增多,施教区扩大。2、上班时间家访不可能,下班时间教师不愿意。3、有的家长怕教师家访,招待难,不招待也难。  启示:老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遇到障碍时,何不拿起电话呢?  尝试:1、信息采集的方法。2、手机设置的方法。3、语言交流技巧。4、常用短信的分类。  效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融洽了,学校的社会声誉高了,“登门拜访”的传统家访次数
期刊
教育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班主任的工作质量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并深入实施的今天,这种作用会更加突出。笔者认为班主任要克服教育过程中的“第一印象”、“晕轮效应”、“思维定势”等方面的工作弊端,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益地做好学生工作,其思维方法和行为举措固然很多,但自觉地强化建立几种“镜”的意识却是十分重要的。    一、望远镜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是培
期刊
如何在不到60分钟的时间里写出一篇800字以上的优秀作文来?这是每个临考师生最为关切的问题。希望笔者的探讨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一、重视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成功的一半。虽然话题作文对审题立意的要求难度在逐渐降低,但审题立意仍然是应试作文的关键。袖手于前,疾书于后,这是写作的一般规律。因为不管什么时候立意都会有高下、优劣、巧拙、善恶、美丑之分。  有的考生拿到作文题不认真去审题,未完全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笔者认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要做到“四抓”。     一、抓目标    也就是制定可行的班级奋斗目标,加强学生目标管理。实现目标管理,首先要根据学校工作的总目标和本班情况制定出班级奋斗目标,然后,要求每个学生根据班级奋斗目标,从自身的实际情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黔江区留守初中学生的一些问卷调查,以及自己多年来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浅析了留守学生的产生过程、留守学生的各种表现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留守学生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黔江 留守学生 现状 对策    当前,“和谐社会”已成为萦绕神州大地最动听的音符,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响彻整个中国的主旋律。中央也提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我们看来,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是人,是指人人
期刊
创新思维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  语文这门基础性学科,从听说读写到字词句篇的训练,含盖了大量的思维活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做到;    一、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落后的教学观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错误地认为教师能主宰课堂的一切,
期刊
陶渊明,字元亮,另一说法是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于东晋末年。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陶渊明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现代人提起渊明先生,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其“采菊东篱
期刊
幼儿文学是以幼儿为接受对象,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合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人对幼儿文学加以收集和记录。在《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作中,可以读到最早记载下来的童谣。“五?四”时期曾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并把儿童歌谣定为“儿歌”沿用至今。然而,幼儿文学的真正繁荣与长足发展,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二十余年间,这主要得力于独生子女的早期智力开
期刊
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课文记叙了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的语言、犀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一次攻防演练,使楚国不敢轻举妄动,终于阻止了一场战争的发生。课文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和反对不义攻伐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学用书>>以及其他一些教辅资料在评价其写作特色时,都认为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  笔者当学生的时候曾听老师讲课,很佩服墨子的口才,居然凭“三寸不烂之舌”,阻止了一场战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