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知识面窄、阅历浅、领悟能力差,他们认知能力主要是以看得见、摸得着事物为基础。让学生在身边的历史文化沉淀中,在耳熟能详的典型的中,潜移默化受到启迪、引领。家乡的文化沉淀正是教育孩子的鲜活教材。把县域的德育教育阵地的景观浓缩进校园,用身边的典型现身说法,让学生自己寻求道德模范,用镜像教育的方法加速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会
小学教育是人生起航的码头,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启蒙的阶段。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人生宏伟的蓝图,除去说教以外还应该为他们的人生选好坐标、立起标杆、竖起旗帜,点燃起学生健康人格的启明灯。这面旗帜就是学习的榜样,就是人类贤德的楷模。然而,由于孩子知识面窄、阅历浅、领悟能力差等等,他们认知能力主要是以看得见、摸得着事物为基础的,而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很有限。因此,深奥的说教、遥远的贤人,每每只能让他们当书背、当课堂的答案,其亲和力、感染力一般较小。为了让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能在感官上亲近、学习中易记、理解中易懂、教育中乐学,我们除了要用规定的文本去引领他们的人生观以外,还要让学生在身边的历史文化沉淀中,在耳熟能详的身边典型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受到启迪、引领。
一、 把名胜典故搬进校园
把饱含浓郁贤德的名胜融进校园文化,由于其直观且和学生朝夕相处,因此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县人杰地灵,有数千年历史,域内有数不清人文景观,有讲不完的英雄故事,这就活跃在我们身边,当地人引为自豪。这些文化沉淀正是教育孩子的鲜活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乡情、弘扬乡中正气,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学生游览本地这些贤德胜地,接受正能量。为了让这些贤德胜地的爱国爱民精神不断强化对学生的熏陶,我们还将本乡人民为纪1590年沭阳县令带着官粮赈济响亭街民众的爱民行为,修建的“贤官亭”浓缩后搬进校园。把1587年鲍氏老祖宗艰辛建设家园时栽下的,有400多年树龄至今仍生机盎然的银杏树,做成模型放进学校文化园。把新中国第一位摄影家吴印咸的故居模型引入校园等等。同时还把本乡八集村八名巾帼抗击倭寇、抗美援朝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刘金左、抗日英雄刘曙红等英烈编成故事,作为学生的贤德教育教材。让本校的德育教育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
二、 让乡贤楷模走进课堂现身说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是一座灯塔,小学生心中有了榜样就有自己的行为标杆。小学阶段是人生观起步阶段,小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辨能力都比较薄弱,但可塑很强。那些成人政治学习的教材对于孩子来说,是听不懂、记不住、难理解。为了能让孩子有适合自己道德成长的土壤,有一个能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情感的情境,能唤起学生做贤德之人的欲望,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品味德育教材,我们利用少先队员队会、主题班会等,请老英雄、乡贤楷模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让学生能在身边人的关于贤德故事的讲述中有亲近感,在家乡故事的氛围中熏陶中启迪心灵,在身边人的高风亮节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我们多方协调,请本县七雄镇老战士孙世英给全校学生讲述该乡七名烈士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28名民兵,鏖战6小时,打垮300多名国民党军队,七名我军战士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了解“七雄”地名的来历,敬慕我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激发了孩子们爱国爱乡的情怀。为了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我们邀请本镇老党员讲述贯穿乡域大沙河的前世今生。本镇老党员用自己亲身感受,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大沙河两岸一到雨季,大水茫茫,到处可以捉鱼,人民背井离乡的悲惨历史。颂扬在党的领导下,全乡人民同心同德开挖大沙河,变水害为水利的幸福生活的壮举。很多学生在含泪听完报告会后,情不自禁地说:“家乡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我们还请时代先锋走进课堂。我们先后请本县致富能手,亚细亚创始人姜辉为学生介绍自己创业致富的经历,讲述致富不忘乡亲,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先进事迹。他的事迹激发起学生的致富热情,纷纷表示长大后一定以姜辉为榜样干大事、创大业,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三、 引导学生寻贤德、赞贤德、学贤德
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就是要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地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使他们把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内驱力才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确立最大的动力。学生贤德观的建立,就是学生内心开启的改变之门,否则,不论别人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不能代替他们打开这扇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贤德故事,让学生自己从贤德故事中探究人生真谛,让学生自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我校四(六)班刘冬冬同学是本乡淀湖村人,他在寻贤过程中,听本村老人讲述1947年的一天,本村少年仲崇鲁在村庄南放羊时,忽然发现一大群敌人向村庄包抄过来,迅速向村里边奔跑边喊:“敌人来了!敌人来了!”敌人发现小孩后便开枪射击。嗖嗖的没有吓到仲崇鲁,他跑得更快,喊得更响。村里的模范队员听到枪声后,迅速带领乡亲转移,躲过了敌人的扫荡。刘冬冬同学把英雄少年仲崇鲁的事迹编成故事,在班会上和同学分享。同学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向英雄少年仲崇鲁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才能。
六(3)班张阳同学在寻贤过程中,发现本村村民刘汉权的父亲病故,母亲离家出走,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无依无靠。20岁的刘汉权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放弃外出打工的高薪收入的优厚条件,留在家乡边打工边悉心照顾爷爷奶奶。只要下班刘汉权就帮爷爷奶奶洗衣服做家务,老人生病住院时他一有空就往医院跑。爷爷奶奶见人就跨刘汉权是孝子。为此,刘汉权还被村里评为孝心楷模。张阳同学就把孝子刘汉权的事迹编成小故事在队会上讲述,这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在讨论会上,有的同学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動物尚能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呢!”也有的同学说:“敬老、爱老、助老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继承”。还有的同学说:“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孝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学会感恩是我们应有的品德,我们一定要做新时代贤德之人”。
五(1)班同学王金阳在寻贤德实践中,把他家邻居陈中宇自筹资金兴办木业加工厂,由于管理不善,屡屡受挫。当他再次筹得启动资金后,他请技术专家为他的细木工板把关,请营销能人为他指点迷津,请安全专家为他厂区安全设施逐一过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成了远近闻名的木业加工大户。陈中宇不畏困难的事迹激起了同学们克服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和决心。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我产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用乡村唾手可得的德育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他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很强的亲切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有了教育素材,我们还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自我教育,不注意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是很难奏效的。我们通过把当地的名胜古迹搬进校园、让乡贤楷模走进课堂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加入寻贤德、赞贤德、学贤德等活动,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浓厚的德育氛围中,吸收正能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
作者简介:
赵方泽,仲学文,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贤官中心小学。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会
小学教育是人生起航的码头,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启蒙的阶段。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人生宏伟的蓝图,除去说教以外还应该为他们的人生选好坐标、立起标杆、竖起旗帜,点燃起学生健康人格的启明灯。这面旗帜就是学习的榜样,就是人类贤德的楷模。然而,由于孩子知识面窄、阅历浅、领悟能力差等等,他们认知能力主要是以看得见、摸得着事物为基础的,而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很有限。因此,深奥的说教、遥远的贤人,每每只能让他们当书背、当课堂的答案,其亲和力、感染力一般较小。为了让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能在感官上亲近、学习中易记、理解中易懂、教育中乐学,我们除了要用规定的文本去引领他们的人生观以外,还要让学生在身边的历史文化沉淀中,在耳熟能详的身边典型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受到启迪、引领。
一、 把名胜典故搬进校园
把饱含浓郁贤德的名胜融进校园文化,由于其直观且和学生朝夕相处,因此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县人杰地灵,有数千年历史,域内有数不清人文景观,有讲不完的英雄故事,这就活跃在我们身边,当地人引为自豪。这些文化沉淀正是教育孩子的鲜活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乡情、弘扬乡中正气,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学生游览本地这些贤德胜地,接受正能量。为了让这些贤德胜地的爱国爱民精神不断强化对学生的熏陶,我们还将本乡人民为纪1590年沭阳县令带着官粮赈济响亭街民众的爱民行为,修建的“贤官亭”浓缩后搬进校园。把1587年鲍氏老祖宗艰辛建设家园时栽下的,有400多年树龄至今仍生机盎然的银杏树,做成模型放进学校文化园。把新中国第一位摄影家吴印咸的故居模型引入校园等等。同时还把本乡八集村八名巾帼抗击倭寇、抗美援朝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刘金左、抗日英雄刘曙红等英烈编成故事,作为学生的贤德教育教材。让本校的德育教育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
二、 让乡贤楷模走进课堂现身说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是一座灯塔,小学生心中有了榜样就有自己的行为标杆。小学阶段是人生观起步阶段,小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辨能力都比较薄弱,但可塑很强。那些成人政治学习的教材对于孩子来说,是听不懂、记不住、难理解。为了能让孩子有适合自己道德成长的土壤,有一个能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情感的情境,能唤起学生做贤德之人的欲望,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品味德育教材,我们利用少先队员队会、主题班会等,请老英雄、乡贤楷模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让学生能在身边人的关于贤德故事的讲述中有亲近感,在家乡故事的氛围中熏陶中启迪心灵,在身边人的高风亮节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我们多方协调,请本县七雄镇老战士孙世英给全校学生讲述该乡七名烈士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28名民兵,鏖战6小时,打垮300多名国民党军队,七名我军战士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了解“七雄”地名的来历,敬慕我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激发了孩子们爱国爱乡的情怀。为了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我们邀请本镇老党员讲述贯穿乡域大沙河的前世今生。本镇老党员用自己亲身感受,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大沙河两岸一到雨季,大水茫茫,到处可以捉鱼,人民背井离乡的悲惨历史。颂扬在党的领导下,全乡人民同心同德开挖大沙河,变水害为水利的幸福生活的壮举。很多学生在含泪听完报告会后,情不自禁地说:“家乡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我们还请时代先锋走进课堂。我们先后请本县致富能手,亚细亚创始人姜辉为学生介绍自己创业致富的经历,讲述致富不忘乡亲,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先进事迹。他的事迹激发起学生的致富热情,纷纷表示长大后一定以姜辉为榜样干大事、创大业,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三、 引导学生寻贤德、赞贤德、学贤德
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就是要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地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使他们把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内驱力才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确立最大的动力。学生贤德观的建立,就是学生内心开启的改变之门,否则,不论别人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不能代替他们打开这扇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贤德故事,让学生自己从贤德故事中探究人生真谛,让学生自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我校四(六)班刘冬冬同学是本乡淀湖村人,他在寻贤过程中,听本村老人讲述1947年的一天,本村少年仲崇鲁在村庄南放羊时,忽然发现一大群敌人向村庄包抄过来,迅速向村里边奔跑边喊:“敌人来了!敌人来了!”敌人发现小孩后便开枪射击。嗖嗖的没有吓到仲崇鲁,他跑得更快,喊得更响。村里的模范队员听到枪声后,迅速带领乡亲转移,躲过了敌人的扫荡。刘冬冬同学把英雄少年仲崇鲁的事迹编成故事,在班会上和同学分享。同学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向英雄少年仲崇鲁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才能。
六(3)班张阳同学在寻贤过程中,发现本村村民刘汉权的父亲病故,母亲离家出走,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无依无靠。20岁的刘汉权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放弃外出打工的高薪收入的优厚条件,留在家乡边打工边悉心照顾爷爷奶奶。只要下班刘汉权就帮爷爷奶奶洗衣服做家务,老人生病住院时他一有空就往医院跑。爷爷奶奶见人就跨刘汉权是孝子。为此,刘汉权还被村里评为孝心楷模。张阳同学就把孝子刘汉权的事迹编成小故事在队会上讲述,这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在讨论会上,有的同学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動物尚能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呢!”也有的同学说:“敬老、爱老、助老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继承”。还有的同学说:“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孝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学会感恩是我们应有的品德,我们一定要做新时代贤德之人”。
五(1)班同学王金阳在寻贤德实践中,把他家邻居陈中宇自筹资金兴办木业加工厂,由于管理不善,屡屡受挫。当他再次筹得启动资金后,他请技术专家为他的细木工板把关,请营销能人为他指点迷津,请安全专家为他厂区安全设施逐一过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成了远近闻名的木业加工大户。陈中宇不畏困难的事迹激起了同学们克服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和决心。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我产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用乡村唾手可得的德育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他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很强的亲切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有了教育素材,我们还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自我教育,不注意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是很难奏效的。我们通过把当地的名胜古迹搬进校园、让乡贤楷模走进课堂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加入寻贤德、赞贤德、学贤德等活动,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浓厚的德育氛围中,吸收正能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
作者简介:
赵方泽,仲学文,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贤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