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每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提问过程中有效的追问设计是数学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追问的设计面要向全体学生,通过追问启迪学生的思维,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通过追问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教师克服教学难点的法宝。通过追问可以让学生对已知内容重组信息,纵横突破,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追问的能力。
关键词 有效追问 主体作用
课堂提问是我们每个教师经常使用的,它能为我们新课改所要求的启发式教学服务,在提问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追问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是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追问的一些思考。
一、追问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追问时不能过于简单,因为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一些学生感觉太容易,没有学习的欲望,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特别是在课堂上过多的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有时就懒得去回答。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为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为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难易适度的问题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课堂教学中他展示了5幅图片,问“如果你是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认为我们会选择在哪里做聚落?”“为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选择的聚落的地方就比较多,这个周末有两个朋友叫我去玩,一个是上海,一个是乡村。展示两幅图片———城乡,“如果抛开人情事故,你认为我要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这些问题以及追问的设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追问的设置要有启发和针对性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及时的疏导、点拨。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表现出了老师的教学智慧,以追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白错的成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教师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结果过早表态往往会压抑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终止”或浮于表面。教师要暂时不做出评价,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进行思维活动,再根据各种信息的反馈,及时有效地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
三、通过追问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教师克服教学难点的法宝
课本上有些容量非常大,知识结构复杂,部分学生接受起来会有困难。有位教师在复习“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统一”这一课时,发现课文内容多,涉及面广,让学生无所适从,为此,该老师揪住内容核心,出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2.‘台独’言行为什么会遭到两岸人民的反对?3、当前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很快学生就找到了答案: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问题解决后,该老师提出了第四个问题“现在的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有所缓和,在新形势下,说一说你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点什么?”该老师抛开课本,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问题一出来,就打开了学生的话题。之后又进一步的追问“想一想,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从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方面做出了回答。教师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教学内容的重点提出适当的问题,并进行追问,学生才能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有目的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锻炼。
四、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追问的能力
通过追问可以让学生对已知内容重组信息,纵横突破。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对世界经济结构及经济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时,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和追问来进行处理。如上海世博会是在哪一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举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接着教师可问: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明了各国在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关注如何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哪些问题?借助国际合作的力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应对科技革命发展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用“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来解释他的卓越创造才能。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问题由学生提出,则是一种直接的、发自内心的兴趣使然,那么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会产生一种学习责任。这时学习的责任才能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说法,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很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答案,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和动力。一个或一连串精彩绝妙的提问,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将课堂教学引向高潮。
总之,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巧妙地穷追不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的理解、判断、分析和表达方面的能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沃底九年制学校)
关键词 有效追问 主体作用
课堂提问是我们每个教师经常使用的,它能为我们新课改所要求的启发式教学服务,在提问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追问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是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追问的一些思考。
一、追问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追问时不能过于简单,因为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一些学生感觉太容易,没有学习的欲望,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特别是在课堂上过多的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有时就懒得去回答。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为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为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难易适度的问题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课堂教学中他展示了5幅图片,问“如果你是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认为我们会选择在哪里做聚落?”“为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选择的聚落的地方就比较多,这个周末有两个朋友叫我去玩,一个是上海,一个是乡村。展示两幅图片———城乡,“如果抛开人情事故,你认为我要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这些问题以及追问的设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追问的设置要有启发和针对性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及时的疏导、点拨。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表现出了老师的教学智慧,以追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白错的成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教师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结果过早表态往往会压抑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终止”或浮于表面。教师要暂时不做出评价,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进行思维活动,再根据各种信息的反馈,及时有效地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
三、通过追问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教师克服教学难点的法宝
课本上有些容量非常大,知识结构复杂,部分学生接受起来会有困难。有位教师在复习“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统一”这一课时,发现课文内容多,涉及面广,让学生无所适从,为此,该老师揪住内容核心,出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2.‘台独’言行为什么会遭到两岸人民的反对?3、当前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很快学生就找到了答案: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问题解决后,该老师提出了第四个问题“现在的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有所缓和,在新形势下,说一说你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点什么?”该老师抛开课本,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问题一出来,就打开了学生的话题。之后又进一步的追问“想一想,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从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方面做出了回答。教师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教学内容的重点提出适当的问题,并进行追问,学生才能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有目的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锻炼。
四、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追问的能力
通过追问可以让学生对已知内容重组信息,纵横突破。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对世界经济结构及经济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时,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和追问来进行处理。如上海世博会是在哪一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举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接着教师可问: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明了各国在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关注如何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哪些问题?借助国际合作的力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应对科技革命发展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用“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来解释他的卓越创造才能。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问题由学生提出,则是一种直接的、发自内心的兴趣使然,那么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会产生一种学习责任。这时学习的责任才能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说法,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很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答案,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和动力。一个或一连串精彩绝妙的提问,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将课堂教学引向高潮。
总之,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巧妙地穷追不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的理解、判断、分析和表达方面的能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沃底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