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12月20日,浙江省文化志愿者总队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我省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进入了新常态,为文化志愿工作进一步组织化、规范化提供了保障,也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撑。但现阶段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够规范、不够专业、不够公益等诸多细节问题。本人就基层文化馆在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过程的相关经验、感悟做如下探讨:
关键词:文化志愿现状;瓶颈;对策
一、了解文化志愿工作
(一)文化志愿的内涵
文化志愿是指不以物质回报为目的,依托自身文化才艺、社会资源或后勤服务意愿,自愿参与到公众类文化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中,有效缓解群众文化职能部门人手不足、资源有限等短板的志愿服务工作。
(二)文化志愿的宗旨
奉献 友爱 互助 团结
二、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人员组成不够科学,志愿队伍未必“志愿”
以本人所在的嘉善县为例,目前有在册文化志愿者54人,其中文化馆在编在职人员8名,文化相关从业人员5名,其余文艺爱好者41名。所有志愿者均为文化馆下辖群星志愿者团队文艺骨干,文艺特长涵盖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主持等各个艺术门类,虽能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担负起现场表演或展示的任务。但从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的综合需求来说,还缺乏相关活动策划、组织、后勤保障类志愿人员的加入,人员构成相对单一。
从志愿者团队年龄结构上来说,目前,嘉善县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册志愿者平均年龄34.5岁,其中45周岁以上的占36.2%,总体年龄结构偏年轻化。而中青年阶段正处于事业、家庭的繁忙期,平日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时间、精力相对有限,甚至会与本职工作之间发生一定冲突,从而导致志愿服务积极性减弱。
另外,基层文化志愿团队建立之初,招募文化志愿者多为“点名式”或“组织安排式”,缺乏社会化自愿报名的主动加入机制,很多成员甚至成了“被志愿者”,这对后期开展活动的主动性,以及志愿者服从管理的纪律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志愿队伍管理缺失,志愿活动未成体系
作为文化馆管理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在管理模式上区别于社会化志愿团队,以属地文化馆为志愿服务总站,由属地文化馆负责人兼任志愿服务总队队长的做法,虽从组织架构上看比较顺畅,但基层群文工作本身比较繁忙,而文化志愿工作作为众多中心工作的一部分,有时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权责不明晰、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等弊病。
其次,由于前期招募志愿者渠道相对单一,志愿者队伍虽有管理章程,但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特别是对非文化系统在职在编人员的管理更缺乏有效约束。致使不少在册志愿者“人在心不在”,志愿活动相互推诿扯皮。甚至出现为应付志愿总队考核“挂羊头卖狗肉”,做“假志愿”的尴尬现象。
此外,基层文化志愿团队缺乏显著的团队标识及志愿符号,志愿者往往缺少一种志愿身份的认同感。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活动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或不理解,甚至出现“吃力不讨好”的尴尬。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志愿者的志愿积极性。年初虽有活动规划,但往往因为实施阶段的种种困难,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而不少真正以“志愿”服务为落脚点的文化活動却因缺乏相应的台账记录。而未被纳入文化志愿活动体系,更谈不上品牌效应。
(三)志愿思维相对落后 志愿形式缺乏新意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文化志愿服务即为义务地为百姓表演节目或送展送戏到基层。但就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和基层百姓对于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来看,基层百姓现在对于艺术鉴赏、文艺辅导、活动策划等方面的指导类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以嘉善县文化志愿者2015年度志愿服务活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以志愿者团队名义送戏下基层25场,免费送春联、书法美术展览等活动4场,而由各基层文化站请求志愿者前去指导培训的活动或节目则超50项。
以本人所在的嘉善县为例,通过多年“十万农民种文化”项目的推进,基层文化队伍自身的素质得到较快提升,已具备一定的自编、自导、自演的能力,文化活动需求也从原本的想看场戏到想演场戏的转变。而我们文化志愿服务在对于基层义务指导方面的活动相对较少。
此外,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文化志愿服务中“互联网+文化”的概念还相对薄弱。利用网站、微信等平台传播文化、展示艺术、传递爱心、交流心得的新阵地未被很好启用,网络阵地也相对成为了文化志愿的盲区。
三、新时期文化志愿服务的若干设想
(一)以文“聚”人 做好文化志愿队伍的组织工作
针对本人所处地方文化志愿团队的人员构成缺陷,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文化汇聚志愿者的社会化招募方式。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不管其是擅长文艺或热爱文艺,只要有一颗志愿为文化活动奉献的心,且愿意服从组织管理,就可以吸纳为文化志愿者。
首先,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要优先保证“自愿”原则,即尊崇志愿服务的公益属性,真正让有志愿服务意识的文艺爱好者加入到队伍中。
其次,在志愿者队伍组建过程中要善于借助文化系统从业人员资源优势,要让专业文化从业人员既做好“老师”,又做好“志愿者”,让这部分拥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文化人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服务。
再次,在文化志愿者队伍组建过程中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即保证优质表演展示团队的前提下,可将重心侧重于文化培训辅导、文化后勤保障、新媒体宣传等文化志愿的其他领域中去,做到文化志愿的立体化服务。
(二)以文“管”人 做好文化志愿队伍的管理工作
文化志愿者队伍按照上述原则招募后,在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队伍功能配备和志愿服务意识方面能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在队伍运行过程中如何调动文化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充分发挥好志愿团队的资源优势,这就需要较好的管理技巧。 首先,文化志愿者队伍作为由属地文化馆管理的志愿团队,要尊崇文化服务的公益属性。通过设立志愿者章程,建立志愿者档案、开展志愿服务考核等方法保证队伍的有序性。保证志愿者的进退机制,志愿者必须服从组织管理、顺应服务需求,坚决不允许“浑水摸鱼”、“出工不出力”的伪志愿者影响队伍的形象。
其次,以文化形式为类别,根据志愿者基本素质和服务特长设立相关文化小分队。包括舞台表演分队、视觉艺术分队、文化培训分队、后勤保障分队和新媒体宣传分队等,通过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志愿服务的精准定位。
再次,要抓住文化志愿者热爱文化的特点,多为志愿者提供自身学习提高的机会。由群文馆为桥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让文化志愿者多参与到各类文化培训、活动中去,提升志愿者的业务素质。志愿者队伍在激励志愿者方面可采取“以文补文”的方式。即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活动累计积分,到达一定积分者可换取相关的文化演出观看券、文化学习机会等“文化礼品”,在鼓励其积极性的同时也起到了再提高的作用。
此外,文化志愿者要制作佩戴相应的志愿服务标识,并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有社会影响力的志愿者公开活动,提升文化志愿者的团队归属感和社会影响力。
(三)以文“塑”人
文化志愿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众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并通过志愿服务形式提升文化的公益属性。志愿服务在塑造了志愿者个体形象的同时,有提升了广大被服务受众的文化修养。
首先,志愿服务是一个热爱文化的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塑造的平台。志愿者可通过相关文化培训提升个人文化修养,通过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不断丰富服务技能。相关文艺团队中的文化志愿者可从“无偿演出”、“微偿演出”“义务指导”等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公德意识并获取奉献社会的愉悦之感。
其次,通過评选“优秀文化志愿者”、“优秀文化志愿团队”等方式,肯定文化志愿者的工作成绩,并激励其再接再厉,更好地提升服务能力。
再次,通过文化志愿活动的广泛化开展,让更多普通百姓接触文化、了解文化、热爱文化,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修养。通过开展全民文化月、文化艺术周,“最美文化之家”评选等手段,让百姓感受到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
(四)以文“化”人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奉献自我、回馈社会的愿望。而文化志愿作为精神文明层面的志愿服务更有其特殊性和升华意义。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的软实力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百姓的综合文化素质。除了以文“育”人的层面,文化志愿者很大程度上还承担着示范、带头、召唤民众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的任务。不管文艺才能如何、不管贡献力量大小,能够被文化所感化,愿意用个人时间、精力乃至财力来支持公共文化事业的爱心人士,都有资格成为文化志愿者。
参考文献:
[1]张承清.浅谈群众文化与文化志愿者[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04).
[2]张哲,杨柳,张磊.公共文化服务中文化馆表现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05).
[3]徐春林,曲宗文.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志愿服务者队伍建设[H].2006 (03).
关键词:文化志愿现状;瓶颈;对策
一、了解文化志愿工作
(一)文化志愿的内涵
文化志愿是指不以物质回报为目的,依托自身文化才艺、社会资源或后勤服务意愿,自愿参与到公众类文化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中,有效缓解群众文化职能部门人手不足、资源有限等短板的志愿服务工作。
(二)文化志愿的宗旨
奉献 友爱 互助 团结
二、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人员组成不够科学,志愿队伍未必“志愿”
以本人所在的嘉善县为例,目前有在册文化志愿者54人,其中文化馆在编在职人员8名,文化相关从业人员5名,其余文艺爱好者41名。所有志愿者均为文化馆下辖群星志愿者团队文艺骨干,文艺特长涵盖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主持等各个艺术门类,虽能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担负起现场表演或展示的任务。但从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的综合需求来说,还缺乏相关活动策划、组织、后勤保障类志愿人员的加入,人员构成相对单一。
从志愿者团队年龄结构上来说,目前,嘉善县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册志愿者平均年龄34.5岁,其中45周岁以上的占36.2%,总体年龄结构偏年轻化。而中青年阶段正处于事业、家庭的繁忙期,平日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时间、精力相对有限,甚至会与本职工作之间发生一定冲突,从而导致志愿服务积极性减弱。
另外,基层文化志愿团队建立之初,招募文化志愿者多为“点名式”或“组织安排式”,缺乏社会化自愿报名的主动加入机制,很多成员甚至成了“被志愿者”,这对后期开展活动的主动性,以及志愿者服从管理的纪律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志愿队伍管理缺失,志愿活动未成体系
作为文化馆管理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在管理模式上区别于社会化志愿团队,以属地文化馆为志愿服务总站,由属地文化馆负责人兼任志愿服务总队队长的做法,虽从组织架构上看比较顺畅,但基层群文工作本身比较繁忙,而文化志愿工作作为众多中心工作的一部分,有时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权责不明晰、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等弊病。
其次,由于前期招募志愿者渠道相对单一,志愿者队伍虽有管理章程,但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特别是对非文化系统在职在编人员的管理更缺乏有效约束。致使不少在册志愿者“人在心不在”,志愿活动相互推诿扯皮。甚至出现为应付志愿总队考核“挂羊头卖狗肉”,做“假志愿”的尴尬现象。
此外,基层文化志愿团队缺乏显著的团队标识及志愿符号,志愿者往往缺少一种志愿身份的认同感。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活动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或不理解,甚至出现“吃力不讨好”的尴尬。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志愿者的志愿积极性。年初虽有活动规划,但往往因为实施阶段的种种困难,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而不少真正以“志愿”服务为落脚点的文化活動却因缺乏相应的台账记录。而未被纳入文化志愿活动体系,更谈不上品牌效应。
(三)志愿思维相对落后 志愿形式缺乏新意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文化志愿服务即为义务地为百姓表演节目或送展送戏到基层。但就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和基层百姓对于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来看,基层百姓现在对于艺术鉴赏、文艺辅导、活动策划等方面的指导类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以嘉善县文化志愿者2015年度志愿服务活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以志愿者团队名义送戏下基层25场,免费送春联、书法美术展览等活动4场,而由各基层文化站请求志愿者前去指导培训的活动或节目则超50项。
以本人所在的嘉善县为例,通过多年“十万农民种文化”项目的推进,基层文化队伍自身的素质得到较快提升,已具备一定的自编、自导、自演的能力,文化活动需求也从原本的想看场戏到想演场戏的转变。而我们文化志愿服务在对于基层义务指导方面的活动相对较少。
此外,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文化志愿服务中“互联网+文化”的概念还相对薄弱。利用网站、微信等平台传播文化、展示艺术、传递爱心、交流心得的新阵地未被很好启用,网络阵地也相对成为了文化志愿的盲区。
三、新时期文化志愿服务的若干设想
(一)以文“聚”人 做好文化志愿队伍的组织工作
针对本人所处地方文化志愿团队的人员构成缺陷,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文化汇聚志愿者的社会化招募方式。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不管其是擅长文艺或热爱文艺,只要有一颗志愿为文化活动奉献的心,且愿意服从组织管理,就可以吸纳为文化志愿者。
首先,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要优先保证“自愿”原则,即尊崇志愿服务的公益属性,真正让有志愿服务意识的文艺爱好者加入到队伍中。
其次,在志愿者队伍组建过程中要善于借助文化系统从业人员资源优势,要让专业文化从业人员既做好“老师”,又做好“志愿者”,让这部分拥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文化人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服务。
再次,在文化志愿者队伍组建过程中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即保证优质表演展示团队的前提下,可将重心侧重于文化培训辅导、文化后勤保障、新媒体宣传等文化志愿的其他领域中去,做到文化志愿的立体化服务。
(二)以文“管”人 做好文化志愿队伍的管理工作
文化志愿者队伍按照上述原则招募后,在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队伍功能配备和志愿服务意识方面能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在队伍运行过程中如何调动文化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充分发挥好志愿团队的资源优势,这就需要较好的管理技巧。 首先,文化志愿者队伍作为由属地文化馆管理的志愿团队,要尊崇文化服务的公益属性。通过设立志愿者章程,建立志愿者档案、开展志愿服务考核等方法保证队伍的有序性。保证志愿者的进退机制,志愿者必须服从组织管理、顺应服务需求,坚决不允许“浑水摸鱼”、“出工不出力”的伪志愿者影响队伍的形象。
其次,以文化形式为类别,根据志愿者基本素质和服务特长设立相关文化小分队。包括舞台表演分队、视觉艺术分队、文化培训分队、后勤保障分队和新媒体宣传分队等,通过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志愿服务的精准定位。
再次,要抓住文化志愿者热爱文化的特点,多为志愿者提供自身学习提高的机会。由群文馆为桥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让文化志愿者多参与到各类文化培训、活动中去,提升志愿者的业务素质。志愿者队伍在激励志愿者方面可采取“以文补文”的方式。即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活动累计积分,到达一定积分者可换取相关的文化演出观看券、文化学习机会等“文化礼品”,在鼓励其积极性的同时也起到了再提高的作用。
此外,文化志愿者要制作佩戴相应的志愿服务标识,并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有社会影响力的志愿者公开活动,提升文化志愿者的团队归属感和社会影响力。
(三)以文“塑”人
文化志愿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众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并通过志愿服务形式提升文化的公益属性。志愿服务在塑造了志愿者个体形象的同时,有提升了广大被服务受众的文化修养。
首先,志愿服务是一个热爱文化的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塑造的平台。志愿者可通过相关文化培训提升个人文化修养,通过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不断丰富服务技能。相关文艺团队中的文化志愿者可从“无偿演出”、“微偿演出”“义务指导”等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公德意识并获取奉献社会的愉悦之感。
其次,通過评选“优秀文化志愿者”、“优秀文化志愿团队”等方式,肯定文化志愿者的工作成绩,并激励其再接再厉,更好地提升服务能力。
再次,通过文化志愿活动的广泛化开展,让更多普通百姓接触文化、了解文化、热爱文化,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修养。通过开展全民文化月、文化艺术周,“最美文化之家”评选等手段,让百姓感受到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
(四)以文“化”人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奉献自我、回馈社会的愿望。而文化志愿作为精神文明层面的志愿服务更有其特殊性和升华意义。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的软实力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百姓的综合文化素质。除了以文“育”人的层面,文化志愿者很大程度上还承担着示范、带头、召唤民众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的任务。不管文艺才能如何、不管贡献力量大小,能够被文化所感化,愿意用个人时间、精力乃至财力来支持公共文化事业的爱心人士,都有资格成为文化志愿者。
参考文献:
[1]张承清.浅谈群众文化与文化志愿者[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04).
[2]张哲,杨柳,张磊.公共文化服务中文化馆表现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05).
[3]徐春林,曲宗文.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志愿服务者队伍建设[H].200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