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忙忙碌碌之中,完成了工作,忘记了学习。应付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具体事务之中,早已遗忘了心灵的感受。在要参加国培计划——网络培训之初,还在抱怨工作已够多,哪有时间学习,无奈只得被“逼”学习,可是看了视频讲座后,却着了迷,让自己的思想能从琐碎的事务中抽离出来,与众多小语界的大师进行心灵对话,让我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让我的思想得以飞翔。
培训中的美丽风景很多,不论是课程设置,专家风采,还是可亲的教学姿态,可敬的教师人品,可佩的教学特色,都令人折服。
在培训中我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学会取舍,也学会了创新。
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持续时间长、培训内容丰富的网络大培训。讲座者均来自于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十分难得,弥足珍贵。聆听着大师们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如一股清风吹入心田,心旷神怡。
刘良华博士就像一位脱口秀主持人,能把学术讲的如此吸引眼球,堪比老梁了。语言幽默、风趣,观点犀利、清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轻松愉悦的欢笑中,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刚看到对他的介绍时,说他是博士时,我心想不知有多少高深、生涩的理论等着我呢,没想到他的语言很接近常态的教育教学,以他独特的视角从平常的教育教学案例中看到许多看似简单但又经得起推敲的理念。
一位教师这样形容他:良华的课堂始终是被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统治着”。他总是以百米运动员即将起跑的“眼神”和“肢态”,不拿冠军不罢休的“雄心”,吸引着学员的“眼球”,学员不知不觉成了运动场上为他加油喝彩的拉拉队的一员。良华说话的声音并不大,但不缺乏“激情”和“气势”;良华讲话虽然站在讲台上,但让每个学员感到他在与自己“私聊”。
余文森教授,又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专家。铿锵的话语,精彩的案例,深刻的剖析,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带领着我们能够在课改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他将深刻的理论蕴藏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可谓是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轻而易举,就早已深入人心。
他用穿越玉米地的隐喻形象对应了学习有效性的三个指标:学习速度、结果、体验。
又用盐入汤中来比喻创设情境的价值。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而不能直接把“盐”吃进去。
巧妙!精彩!
曾琦教授用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来说话,不说空话、套话,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考角度,给我们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法,治学严谨,思维睿智,给老师们做研究,做学问树立了榜样。
文喆教授虽年逾花甲,但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深深打动了我。
还有众多一線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实用技巧,贴近一线工作,语言贴近教学常态,可谓方便、实用。
曾有教师对自己有这样的描述:我是一只旧茶杯,一只空空的甚至有些茶垢的旧茶杯。尽管这只茶杯还自认为倒出了一滴滴或苦的或甜的或淡的或浓的或香的或涩抑或透明的茶水;尽管这茶水曾经也给予过一些幼稚的生命以快乐以充实以成就。可是今天,我在参加培训后,我发现我这只茶杯该清洗了,该注入新鲜的泉水了。——我有同感。
慢慢走,慢慢欣赏。每天在完成工作之余驻足欣赏大师的风采,细细品味着大师的思想精髓,拾起一颗颗闪现的珍珠,不经意间收获已经满满。
收稿日期:2011-09-12
培训中的美丽风景很多,不论是课程设置,专家风采,还是可亲的教学姿态,可敬的教师人品,可佩的教学特色,都令人折服。
在培训中我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学会取舍,也学会了创新。
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持续时间长、培训内容丰富的网络大培训。讲座者均来自于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十分难得,弥足珍贵。聆听着大师们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如一股清风吹入心田,心旷神怡。
刘良华博士就像一位脱口秀主持人,能把学术讲的如此吸引眼球,堪比老梁了。语言幽默、风趣,观点犀利、清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轻松愉悦的欢笑中,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刚看到对他的介绍时,说他是博士时,我心想不知有多少高深、生涩的理论等着我呢,没想到他的语言很接近常态的教育教学,以他独特的视角从平常的教育教学案例中看到许多看似简单但又经得起推敲的理念。
一位教师这样形容他:良华的课堂始终是被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统治着”。他总是以百米运动员即将起跑的“眼神”和“肢态”,不拿冠军不罢休的“雄心”,吸引着学员的“眼球”,学员不知不觉成了运动场上为他加油喝彩的拉拉队的一员。良华说话的声音并不大,但不缺乏“激情”和“气势”;良华讲话虽然站在讲台上,但让每个学员感到他在与自己“私聊”。
余文森教授,又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专家。铿锵的话语,精彩的案例,深刻的剖析,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带领着我们能够在课改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他将深刻的理论蕴藏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可谓是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轻而易举,就早已深入人心。
他用穿越玉米地的隐喻形象对应了学习有效性的三个指标:学习速度、结果、体验。
又用盐入汤中来比喻创设情境的价值。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而不能直接把“盐”吃进去。
巧妙!精彩!
曾琦教授用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来说话,不说空话、套话,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考角度,给我们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法,治学严谨,思维睿智,给老师们做研究,做学问树立了榜样。
文喆教授虽年逾花甲,但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深深打动了我。
还有众多一線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实用技巧,贴近一线工作,语言贴近教学常态,可谓方便、实用。
曾有教师对自己有这样的描述:我是一只旧茶杯,一只空空的甚至有些茶垢的旧茶杯。尽管这只茶杯还自认为倒出了一滴滴或苦的或甜的或淡的或浓的或香的或涩抑或透明的茶水;尽管这茶水曾经也给予过一些幼稚的生命以快乐以充实以成就。可是今天,我在参加培训后,我发现我这只茶杯该清洗了,该注入新鲜的泉水了。——我有同感。
慢慢走,慢慢欣赏。每天在完成工作之余驻足欣赏大师的风采,细细品味着大师的思想精髓,拾起一颗颗闪现的珍珠,不经意间收获已经满满。
收稿日期:201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