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推进教学进程、促进教学反馈,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手段。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有效化策略。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六字策略
孔子要求教师“循循然善诱人”,这句话放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理解,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教师要适时适地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趣”——以趣导思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知识的获取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如果教师把“平直”的问题变换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就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境界。比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并不统一。接着我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做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
二、“新”——创新诱思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提出新颖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产生探究知识的内驱力。因此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出题角度表现出创“新”来,积极设计一些能拓宽学生思路,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的开放的问题。如一位老师教学《鸿门宴》,在探讨人物形象的时候,提问:“刘邦是否不够英雄,猥琐卑劣?”有一些学生随声附和,这时,不同声音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认为,项羽也不够光明磊落,且有妇人之仁,而刘邦机智多谋,才是英雄,于是关于“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的争论产生了。老师很好地捕捉这一生成的资源,组成辩论小组,模仿辩论赛形式,把学生分成正反方,各方派代表进行辩论。由表及里,在目标的导引下,围绕着项羽等人物形象,学生思考探究,对项羽的悲剧性性格了解得更为深刻。
三、“活”——灵动激思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要做到“活”,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可以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讲《鸿门宴》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项伯夜访刘营叫张良脱身独去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很有义气。但在鸿门宴上他却破坏了刺杀刘邦的计划,损害了项羽集团的利益,这又是很不讲义气的。那项伯到底是一个义还是不义之人呢?”促使学生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中自我反思,自我评价,通过交流沟通,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
四、“悬”——悬念寻思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优秀的教师总能调动一切元素,寻找最佳时机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不知不觉地被老师引入彀中,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让课堂一直处于跌宕起伏的境界,直到解决问题后有一种顿悟之感。如教《祝福》一文,在研究祥林嫂的死因时,我们可以问:祥林嫂有没有名字,嫁给贺老六后,为什么人们不称她为“老六嫂”。当学生陷入沉思并露出茫然的神色时,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婆婆逼她改嫁时她为什么要嚎骂,以死抗争?(2)祥林嫂以寡妇身份出现在鲁镇,鲁四老爷一家,以及鲁镇的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两次为什么迥然不同?(3)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这些问题从易到难,逐层深入。教师应熟谙提问的奥秘,让问题环环相扣,使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位置,都有所得。
五、“巧”——妙问启思
爱因斯坦说:“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巧妙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寻,在对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语文教师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六、“精”——简练导思
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境界,因此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简约,做到“精”而“准”,每问必切中肯綮,即语文教师在设疑时拒绝随心所欲,在关键处围绕中心、重点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切入要小,提问要具体翔实。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继而探索新知,达到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的目标。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问学生:为什么第一次到鲁家做工,明明是受剥削,祥林嫂“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呢?同样是被压迫,鲁镇的人们为什么嘲弄再寡的祥林嫂?这样的提问,学生经过思考、探求,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要运用以上的六字策略,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桂珍.高中语文课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探究.金色年华·学校教育,2009,(3).
[2]彭欣欣.高中语文“问题教学”之问题探究.中学语文,2010,(30).
[3]周文超.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功(教育),2011,(06).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六字策略
孔子要求教师“循循然善诱人”,这句话放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理解,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教师要适时适地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趣”——以趣导思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知识的获取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如果教师把“平直”的问题变换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就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境界。比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并不统一。接着我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做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
二、“新”——创新诱思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提出新颖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产生探究知识的内驱力。因此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出题角度表现出创“新”来,积极设计一些能拓宽学生思路,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的开放的问题。如一位老师教学《鸿门宴》,在探讨人物形象的时候,提问:“刘邦是否不够英雄,猥琐卑劣?”有一些学生随声附和,这时,不同声音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认为,项羽也不够光明磊落,且有妇人之仁,而刘邦机智多谋,才是英雄,于是关于“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的争论产生了。老师很好地捕捉这一生成的资源,组成辩论小组,模仿辩论赛形式,把学生分成正反方,各方派代表进行辩论。由表及里,在目标的导引下,围绕着项羽等人物形象,学生思考探究,对项羽的悲剧性性格了解得更为深刻。
三、“活”——灵动激思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要做到“活”,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可以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讲《鸿门宴》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项伯夜访刘营叫张良脱身独去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很有义气。但在鸿门宴上他却破坏了刺杀刘邦的计划,损害了项羽集团的利益,这又是很不讲义气的。那项伯到底是一个义还是不义之人呢?”促使学生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中自我反思,自我评价,通过交流沟通,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
四、“悬”——悬念寻思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优秀的教师总能调动一切元素,寻找最佳时机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不知不觉地被老师引入彀中,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让课堂一直处于跌宕起伏的境界,直到解决问题后有一种顿悟之感。如教《祝福》一文,在研究祥林嫂的死因时,我们可以问:祥林嫂有没有名字,嫁给贺老六后,为什么人们不称她为“老六嫂”。当学生陷入沉思并露出茫然的神色时,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婆婆逼她改嫁时她为什么要嚎骂,以死抗争?(2)祥林嫂以寡妇身份出现在鲁镇,鲁四老爷一家,以及鲁镇的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两次为什么迥然不同?(3)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这些问题从易到难,逐层深入。教师应熟谙提问的奥秘,让问题环环相扣,使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位置,都有所得。
五、“巧”——妙问启思
爱因斯坦说:“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巧妙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寻,在对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语文教师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六、“精”——简练导思
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境界,因此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简约,做到“精”而“准”,每问必切中肯綮,即语文教师在设疑时拒绝随心所欲,在关键处围绕中心、重点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切入要小,提问要具体翔实。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继而探索新知,达到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的目标。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问学生:为什么第一次到鲁家做工,明明是受剥削,祥林嫂“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呢?同样是被压迫,鲁镇的人们为什么嘲弄再寡的祥林嫂?这样的提问,学生经过思考、探求,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要运用以上的六字策略,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桂珍.高中语文课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探究.金色年华·学校教育,2009,(3).
[2]彭欣欣.高中语文“问题教学”之问题探究.中学语文,2010,(30).
[3]周文超.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功(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