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凝聚力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程,本文从“凝聚人心、凝聚人力和凝聚人利三个角度”分析了凝聚力的内涵,并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完善机制和创新党组织建设载体三个方面”探讨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凝聚力;高校;基层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1
凝聚力一般指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关联以及对组织目标认同的程度。而党的凝聚力就是指党组织的亲和力,思想教育的渗透力、党员干部的感召力、党员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党内活动的吸引力等方面[1]。高校做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人、教育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而高校也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有见识、有主见,代表着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量。因此,作为战斗堡垒的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否增强自我的凝聚力,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内涵分析
(一)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凝聚人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2],我们党无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以此为“立足点”,因而能够将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克服一切困难。在和平年代,尤其是在社会物质条件十分丰富的时代,“凝聚人心”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凝聚人心”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关心人”的问题,梅奥在“人际关系学说”中曾经指出: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一个人是否热爱自己的政党、愿意积极工作,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他们掌握这先进的文化和技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基层党组织更应该关心他们,关注他们,做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将知识分子凝聚在基层党组织周围。
(二)凝聚力的体现形式是“凝聚人力”
凝聚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能否“凝聚人力”,他是人心凝聚的一种外显形式。表现为大家是否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否能够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影响人力凝聚的关键因素。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具体的说来就是能否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师生能否以“提高教学质量、一切为学生服务”为自己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在做任何行为和举动时,能否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凝聚力的保障条件是“凝聚人利”
要想做到凝聚人心,就要做到一切从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要营造一种“重人才、重知识”的良好氛围。而这种利益的体现应当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赫茨伯格在“双因素理论”中曾指出物质仅属于保健因素,只能让人没有不满意,而精神因素属于激励因素,可以使人对组织产生满意。对高校的知识分子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精神”利益的追求胜过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所以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在注意关心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对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注重组织文化的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建设的需求。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探讨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提高党员整体素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学习力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3]。尤其在高校,对众多的知识分子来讲,更愿意去捕捉和学习新鲜事物,探索和了解未知事物。通过学习可以近一步完善心智模式,超越自我。同时,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应当积极创建多载体、多形式、多手段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营造学习氛围,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党组织。也只有这样才能从精神上将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围绕在基层党组织周围。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机制是组织正常运行的一种保障,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抽象的,但却可以给人展示能够看得见的未来,一个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能够使集体充满活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不断建设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如完善党员入党制度、党内经费使用和监督机制、明确岗位职责等。尤其是对于高校的知识分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更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载体”
所谓载体,是承载知识和信息的物质的形体,基层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理论知识、方针、政策和制度的传播都离不开载体。但随着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也开始出现多样化,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要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寻找和开拓党建工作的新载体,以多形式、多手段和多途径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与党的重大举措密切联系,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使党建工作呈现系统化、全面化、有机化。才能做到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全方位的凝聚人心、人力和人利,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江萍.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建设的创新性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9,26(1):44-45,48.
[2]马静波,闫绪锋.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工程”建设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17-19.
[3]冯慕虹,李小平.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85.
[4]袁魁昌.高校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2):52-55.
关键词:凝聚力;高校;基层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1
凝聚力一般指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关联以及对组织目标认同的程度。而党的凝聚力就是指党组织的亲和力,思想教育的渗透力、党员干部的感召力、党员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党内活动的吸引力等方面[1]。高校做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人、教育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而高校也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有见识、有主见,代表着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量。因此,作为战斗堡垒的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否增强自我的凝聚力,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内涵分析
(一)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凝聚人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2],我们党无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以此为“立足点”,因而能够将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克服一切困难。在和平年代,尤其是在社会物质条件十分丰富的时代,“凝聚人心”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凝聚人心”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关心人”的问题,梅奥在“人际关系学说”中曾经指出: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一个人是否热爱自己的政党、愿意积极工作,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他们掌握这先进的文化和技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基层党组织更应该关心他们,关注他们,做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将知识分子凝聚在基层党组织周围。
(二)凝聚力的体现形式是“凝聚人力”
凝聚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能否“凝聚人力”,他是人心凝聚的一种外显形式。表现为大家是否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否能够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影响人力凝聚的关键因素。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具体的说来就是能否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师生能否以“提高教学质量、一切为学生服务”为自己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在做任何行为和举动时,能否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凝聚力的保障条件是“凝聚人利”
要想做到凝聚人心,就要做到一切从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要营造一种“重人才、重知识”的良好氛围。而这种利益的体现应当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赫茨伯格在“双因素理论”中曾指出物质仅属于保健因素,只能让人没有不满意,而精神因素属于激励因素,可以使人对组织产生满意。对高校的知识分子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精神”利益的追求胜过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所以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在注意关心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对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注重组织文化的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建设的需求。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探讨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提高党员整体素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学习力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3]。尤其在高校,对众多的知识分子来讲,更愿意去捕捉和学习新鲜事物,探索和了解未知事物。通过学习可以近一步完善心智模式,超越自我。同时,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应当积极创建多载体、多形式、多手段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营造学习氛围,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党组织。也只有这样才能从精神上将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围绕在基层党组织周围。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机制是组织正常运行的一种保障,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抽象的,但却可以给人展示能够看得见的未来,一个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能够使集体充满活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不断建设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如完善党员入党制度、党内经费使用和监督机制、明确岗位职责等。尤其是对于高校的知识分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更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载体”
所谓载体,是承载知识和信息的物质的形体,基层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理论知识、方针、政策和制度的传播都离不开载体。但随着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也开始出现多样化,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要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寻找和开拓党建工作的新载体,以多形式、多手段和多途径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与党的重大举措密切联系,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使党建工作呈现系统化、全面化、有机化。才能做到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全方位的凝聚人心、人力和人利,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江萍.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建设的创新性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9,26(1):44-45,48.
[2]马静波,闫绪锋.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工程”建设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17-19.
[3]冯慕虹,李小平.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85.
[4]袁魁昌.高校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