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的概念在中国确立以来,便受到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关注,成为课堂教學研究新的热点话题。随着2017版的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出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基本被确立下来。公共参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一核心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目前高中生的社会参与情况,来探讨培养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教学对策。
关键词:高中政治;公共参与;对策;核心素养
根据高中政治新课标可知,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每个学生最终都要进入到社会中,参与到各种类型的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人,因此,高中政治学科的前三个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是为最后的公共参与素养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最终都会落脚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是学生形成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中也处处渗透着这一素养。可见,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至关重要。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现状
第一,学生公民主体意识需要加强。结合学生未来要进入大学学习这一共同的目标,笔者曾设计了一个问题,如“你是否会在大学竞选班干部”。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对这件事情没有兴趣,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另外,在调查学生对“是否愿意在高中时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社会调查并参与参政议政”这一问题,仅有个别学生表示自己愿意这样做。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比较缺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公民的主体参与意识普遍较为薄弱。
第二,学生公共参与知识掌握不够。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生对“公民”的概念并不清楚,他们认为是年满十八周岁在中国出生或者生活在中国的人都可以称为公民。当在社会中遇到一些问题后,他们也不知道该项哪些部门提请意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一些政治生活的常识,但是直到高三,还是只了解一些表面知识,政治知识储备不足,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更是缺乏。
第三,学生公共参与能力亟待提升。笔者在本班学生的访谈调查中了解到,有部分学生曾经试图在微博、微信上发表自己对某些社会事件的看法和观点。还有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可以行使的权利,对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只是浏览新闻,并没有实际参与进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热点新闻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是孤陋寡闻,束缚着他们公共参与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政治课堂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教学对策
(一)教师树立榜样,发挥良好示范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和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差随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替代不了的。因此,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学生眼中的“优秀公民”典范,在日常的言传或身教中给学生积极正确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将他们塑造成优秀的现代公民,在学生时代树立强烈的公民意识。
(二)积极拓展校外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
校园本身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公共领域,蕴含着很多宝贵的公共参与教育资源,如学校各项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学生各项学习权益的维护。但是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更大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为了拓宽他们的社会视野,提升其公共参与意识。笔者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拓展校外的公共参与教育资源,如可以给学生讲解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结构及治理体系的运转机制,还可以带领学生实际参观当地的便民服务站点、110接警大厅等公共服务场所,这样能够克服单纯说教式教学带来的弊端,帮助学生更加近距离地了解社会公共生活。另外,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网络问政的一些渠道,使其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有秩序地进行公共参与。
(三)结合学校特色设置校本活动课程,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我国目前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校本课程这一热点。依据这一点,笔者认为高中学校可以根据校情、学情开发校本活动课程,如可以开展校园听证会,吸引学生参与到校园民主决策中来;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当校园小记者,借助新闻媒体的舆论力量,积极参与民主监督。在此多样化的特色校本活动中,学生公共参与的责任感得到强化,参与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目前高中生存在着公共参与意识比较淡薄,公民知识不足,社会参与能力低下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公共参与能力的发展。这种现状启发笔者深入思考目前的政治教学方式的不足,并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改善教学现状,以求让公共参与素养真正在课堂上落地。
参考文献:
[1]王雯月.新时代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摭探[J].成才之路,2019(26).
[2]漆瑞珍.高中政治教学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
关键词:高中政治;公共参与;对策;核心素养
根据高中政治新课标可知,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每个学生最终都要进入到社会中,参与到各种类型的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人,因此,高中政治学科的前三个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是为最后的公共参与素养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最终都会落脚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是学生形成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中也处处渗透着这一素养。可见,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至关重要。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现状
第一,学生公民主体意识需要加强。结合学生未来要进入大学学习这一共同的目标,笔者曾设计了一个问题,如“你是否会在大学竞选班干部”。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对这件事情没有兴趣,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另外,在调查学生对“是否愿意在高中时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社会调查并参与参政议政”这一问题,仅有个别学生表示自己愿意这样做。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比较缺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公民的主体参与意识普遍较为薄弱。
第二,学生公共参与知识掌握不够。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生对“公民”的概念并不清楚,他们认为是年满十八周岁在中国出生或者生活在中国的人都可以称为公民。当在社会中遇到一些问题后,他们也不知道该项哪些部门提请意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一些政治生活的常识,但是直到高三,还是只了解一些表面知识,政治知识储备不足,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更是缺乏。
第三,学生公共参与能力亟待提升。笔者在本班学生的访谈调查中了解到,有部分学生曾经试图在微博、微信上发表自己对某些社会事件的看法和观点。还有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可以行使的权利,对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只是浏览新闻,并没有实际参与进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热点新闻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是孤陋寡闻,束缚着他们公共参与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政治课堂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教学对策
(一)教师树立榜样,发挥良好示范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和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差随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替代不了的。因此,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学生眼中的“优秀公民”典范,在日常的言传或身教中给学生积极正确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将他们塑造成优秀的现代公民,在学生时代树立强烈的公民意识。
(二)积极拓展校外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
校园本身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公共领域,蕴含着很多宝贵的公共参与教育资源,如学校各项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学生各项学习权益的维护。但是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更大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为了拓宽他们的社会视野,提升其公共参与意识。笔者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拓展校外的公共参与教育资源,如可以给学生讲解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结构及治理体系的运转机制,还可以带领学生实际参观当地的便民服务站点、110接警大厅等公共服务场所,这样能够克服单纯说教式教学带来的弊端,帮助学生更加近距离地了解社会公共生活。另外,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网络问政的一些渠道,使其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有秩序地进行公共参与。
(三)结合学校特色设置校本活动课程,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我国目前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校本课程这一热点。依据这一点,笔者认为高中学校可以根据校情、学情开发校本活动课程,如可以开展校园听证会,吸引学生参与到校园民主决策中来;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当校园小记者,借助新闻媒体的舆论力量,积极参与民主监督。在此多样化的特色校本活动中,学生公共参与的责任感得到强化,参与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目前高中生存在着公共参与意识比较淡薄,公民知识不足,社会参与能力低下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公共参与能力的发展。这种现状启发笔者深入思考目前的政治教学方式的不足,并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改善教学现状,以求让公共参与素养真正在课堂上落地。
参考文献:
[1]王雯月.新时代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摭探[J].成才之路,2019(26).
[2]漆瑞珍.高中政治教学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