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笔记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gm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吃不贵:一个桂林游客的米粉心得
  >>布克
  
  桂林米粉声名在外,好像不少城市都有写着“桂林米粉”的小店。曾经去吃过,感觉没什么特别之处,后来有桂林的朋友告诉我:“那不能算是正宗的桂林米粉,徒有虚名。”
  到桂林玩时,我吃了不少米粉,感觉确实物美价廉。
  在桂林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米粉店,有的连续好几家,一家挨一家地摆着许多简陋的桌椅,蔚为壮观。特别是早上,我猜一定不会低于50%的桂林人每天是用米粉来做早餐的。可挑食的当地人很不给他们不喜欢的店家面子,有的店门可罗雀,有的店队排得老长,有的店里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店家却无所事事,区别非常明显。
  早上,先去的那家秋林米粉店食客很多,根据人的经验,越是人气旺盛的食摊排挡味道会越好,随即排队买了一份二两的卤粉和一份同量的汤粉。
  桂林的米粉店要先买票再拿粉。拿粉时告诉小工是买卤粉,还是汤粉。我发现买这两种的居多,偶尔也会有人买牛腩粉、生菜粉和马肉米粉。买粉时,小工会将粉团放进漏勺,然后浸入热水中,并用筷子搅动,待米粉烫熟,马上倒入印有“桂林市餐具消毒中心”的搪瓷碗中,另一个人负责放卤水、牛肉等料。待次工序完毕,客人就可以领走米粉,在一旁有葱花辣椒等配料的桌子上放好配料和汤,拿了筷子,就可以在店内找到位子坐着吃了。
  把票递给做米粉的小姑娘,卤粉先做出来,过一会儿汤粉才能做出来。端着米粉到一旁调料盆边,自己任意选择调料,种类有:酸豆角,腌辣椒,炒辣酱,蒜末,葱花。醋,酱油。边上还有一大锅白色的汤。那锅汤也可以任意舀,用来调节咸淡,还有给吃卤粉的人解渴。
  卤粉其实是一些卤牛肉片加炸花生加麻油后由个人根据口味自己调配的,贪心的我每种都来了一点,一回头看到有人碗里的配料几乎把所有的米粉都覆盖了。汤粉是把卤粉的肉片换成猪肉末,另加半盆肉汤。同样调料任用。
  卤菜粉是桂林人最常吃的,但据说最有特色的要数马肉米粉。
  逛完七星公园和象山公园,想吃马肉米粉,可惜没找到。视线里一家米粉店排着长长的队,一直排到门口还有10几个人,感觉不进去尝尝实在对不起这久违的景观。店内坐无虚席,门口太阳下的小凳子上还坐着不少人吃。味道和早上的差不多。不过这里加的炸黄豆比早上的炸花生脆多了,也更香。
  再后来,我又吃了螺蛳粉,酸辣粉,牛腩粉,桂林炒粉。
  马肉米粉和汤粉差不多,只是猪肉末换成马肉片。不过这马肉片也是用粉抓过,煮得相当嫩,口感很好。就是价格稍贵了一点。
  正宗的螺蛳粉是柳州的,移植到桂林也很受欢迎。螺蛳粉的汤是用螺蛳熬的,为了压住汤的腥味,加的辣椒特别多,汤面上一片血红。我吃的螺蛳粉里头有许多小螺蛳肉,汤和马肉米粉的汤来自同一口锅,疑似不太正宗。可是我已经觉得很好吃了,米粉没吃完,两碗汤倒被我喝了个干干净净。
  
  酸辣粉的汤用的不是一般汤粉的汤,来自另外一锅。看上去有点黄绿色,汤里可以找到不少细碎的酸豆角。入口酸冽,比较特别,辣椒反正都是自配。想吃多辣都可以。我吃的这家叫姐妹米粉店。配菜还有酸笋丝,这个我不惧,加了满满一大勺。呵呵。整盆米粉酸辣可口,酸香扑鼻,吃得我非常满意。
  感觉吃过的桂林米粉都在汤上狠狠下了工夫。几乎每一碗有汤的米粉,那碗汤都特别好喝。鲜美得让我喝的时候都特别小心,生怕一不注意把舌头吞下去。
  桂林炒粉是最后一天在街上随便点的,上来一看,炒粉里混合着许多肉丝,青菜。粉是扁扁的那种,颜色比较浅,想来酱油的量得到控制。一尝之下,大喜过望,味道一流。肉丝和青菜的火候掌握非常好。我非常仔细的把盘里的东西挑个精光,要不是旁边人多,说不定我会舔舔盘子底!
  桂林米粉可能是最好的食用大米的方法,像我这样一日三餐以米粉为食的游客,在桂林并不鲜见。据说,桂林各米粉店每天至少要消费7万公斤米粉,大概有一半是被游客消费的。
  
  家乡的米粉节
  >>贝壳蓝
  
  中午,小木短信“我们一堆人在水街过桂林米粉节呢,人好多,米粉也好多,还有清补凉,好好吃啊!”这家伙又存心刺激我。这都成惯例了,谁没回到兴安就刺激谁。
  前两天,小木问我回不回去,我说不回了。问她“五·一”打算怎么过,她说回去过米粉节。当时我还以为她骗我的,因为已经被她骗了n+n次了。后来才知道,确实从4月30号-5月7号要在兴安举行首届桂林米粉节,不仅有几百家米粉店参展,还有50多种兴安特色小吃,我的糯米饭啊!据传桂林米粉的发源地就在兴安,秦始皇修建灵渠时,北方士兵吃不习惯米饭,就把米磨成粉做成面条形状,就是最初的米粉。虽然有人质疑,但作为兴安人,无论如何也要捍卫这一说法。
  虽然现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打着“桂林米粉”招牌的米粉店,但只要出了桂林,米粉味道就变了,就算是在南宁,味道都不纯正,粉本身的韧道都不一样。所以在外面,我基本上很少吃桂林米粉,忍着回家大快朵颐。
  记得刚到山大时,特别怀念桂林米粉。有一天,粽子说她知道在水一方那边好像有家桂林米粉店,老板是桂林人,我俩晚上就颠颠地跑过去了,老板是桂林人不假,对我们也非常热情,还特意给我们加桂林米粉里没有的配菜蛋饺,但还是不好吃。我们都很纳闷怎么一出桂林地界,味道就全变了,估计跟水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学校一个餐厅也有了一个桂林米粉窗口,但我们都没再去吃。有个师姐去吃了一次回来对我们说,她真想去把那个摊给翻了,做的太难吃了,真丢桂林米粉的脸。还是我们兴安的米粉好吃啊,想着都流哈喇子了。去桂林吃米粉,一定要尝尝卤粉,相对于汤粉来说,这更加有特色。以前中学门口的八老师米粉店的卤粉是非常出名的,而汤粉就属老牌的康记了,但我们现在都转战到水街旁边的老灌米粉,这里不论汤粉还是卤粉都不错。记得上高中时,最爱去鲜肉米粉店吃酸辣粉,酸辣都很地道,当然也看在小木的面子上啊,哈哈。
  哎呀,真怀念我的高中生活,多美好,不仅可以天天吃米粉,傍晚还可以去吃清补凉,或者黑白凉粉,清清爽爽的消夏。记得高三时,上晚自习上的无聊,我和霞几个还唆使前座的同学去买螺蛳回来吃,辣得不断地嘻嘻哈哈。相对于很多其他省份的同学来说,我们的高中生活真的好轻松,只是我们身在其中时并没有发觉。
其他文献
去年我在一家酒厂做销售员,联系上了西宁的一家白酒经销商张总。他喜欢选择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地产酒,这样的酒界黑马稍加宣传,就可以利用现有的销售渠道铺货,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我们的酒厂正好符合张总的标准,达成意向性协议后,酒厂派我到西宁去签合同。临出发前,酒厂给我提供了合同的样本,要我严格按照上面的标准执行。也就是说,对于产品的出厂价,我是没有决定权的。  到西宁后,我才知道,张总这次一共选择了三家酒厂
期刊
“扇子有风,握在手中,要想来借,等到立冬”,这首歌谣,讲的是扇子的实用功能。至今乡村夏夜户外纳凉,手摇蒲扇谈古论今仍是一道寻常风景。在都市,因为空调和电扇的驱逐,扇子淡化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却走进了收藏的风雅行列。  扇子收藏,可以通古今、知荣辱。在历史的长河中,扇子与人的情感、生活息息相关,和风筝、茶、书画等物品一样,有着鲜明的中国印记。扇子自先人发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出现在殷代
期刊
到英国留学前,我对英国人民的整体感觉大概如下:压根儿没什么生活压力,早上10点多钟起床到餐厅里吃个早午餐,结账时成心留一张大面额,优雅地说“keep the chinae”(找零是小费),表情还必须是标准英国绅士式的;想旅游的时候,双手一摸提款机,跟美剧里的超能量小孩儿一样,开始“唰唰”出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最气人的是,走到哪儿他们国家的钱都是最值钱的。  可留学到英国后,在我所接触过的英国年轻
期刊
相对于正宴大餐而言,小吃之“小”也许指的是价位和进餐环境。也就是说,你坐在大雅之堂吃一口鱼翅就是大吃;你蹲在路边小店干掉八碗米粉也是小吃。汉语的语境太复杂了,在大吃大喝与小吃小喝之间,褒贬之意经常转换。大吃往往代表着奢侈腐败和饕餮之徒;小吃则寓意着勤俭节约、随意自然。大吃能让人吃腻;小吃却总是让人解馋。可要是让一个天天吃米粉的人鄙视鸡鸭鱼肉,他一定会反唇相讥:哪个愿意天天吃米粉?  当然,说这话的
期刊
讲起桂林米粉,不管你是吃卤菜粉还是鲜肉粉,也不管你是吃螺蛳粉还是牛腩粉,只要在米粉里放了那么一点点卤水,那味道便妙不可言。那么,卤水里到底放了什么,使其味如此鲜美呢?  欲知它的奥妙所在,先要把米粉和卤水的来历弄清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遭到百越族人的强烈抵抗,同时又因为岭南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严重拖了战局的后腿。于是,始皇帝又派史禄去领导开凿一条沟通湘江与漓江的运河,
期刊
走在北京大街上,能看到的风味餐馆越来越多,有些呢,只凭一家餐馆就带出一个地方菜来,譬如“九头鸟”,如果不是它在北京扎根,湖北菜哪能像今天这么出名?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东北菜”,你说过去哪有这一号啊?现在,随便哪条街上都能找出一家东北饭馆,“大馅饺子”。北京人家里讲究的是小饺子,谁家儿媳妇做饭的时候要是把饺子包成那样,还不让人给笑话死?而如今大大的字做成招牌,卖得还挺火!一个“老上海城隍庙小吃”在京城
期刊
2007年4月23日,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办的“中国酒类流通行业企业发展座谈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北京、广东、陕西、福建等地相关企业的领导及代表,就各自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战略思维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大家认为,经过近几年大浪淘沙式的发展,中国酒类流通行业取得长足进步,但流通企业应该尽快从经销商这一角色向品牌运营商或渠道运营商方向发展。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王北鹰、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秘书长刘员
期刊
当前的行业组织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把行业组织当招牌,把会员当鱼肉是一种,宰割。  把行业组织当园丁,把会员当花朵又是一种,哺育。  把行业组织当势力范围,把会员当监管对象,最重要的事情是扩大势力范围,至于会员,生死由他去。这又是一种。  无论是哪种,都面临被指责为“二政府”的尴尬。不过,最能反映行业组织尴尬地位的就是牙防组的倒掉事件。他本来不是真正的行业组织,但是他的组织者却摸透了行业组织的
期刊
在政府转型、放权的大背景下,对于行业协会之间的境遇差异,在接受《中国企业文化评论》记者采访时,越来越多人士倾向于将问题归结到各协会的内、外部治理上——认为是否内部有健全的组织构架并有效运行,是否对会员企业有足够吸引力,外部能否保持和政府的适当距离,是其中关键因素。    内部治理知易行难    行业协会对外应在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中发挥独特价值,在内部应有制衡机制、重大决策应当集体讨论决
期刊
国内行业协会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政府机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行业协会不断壮大。目前,全国各类行业协会已达4万多个,约占国内社会团体总量的近1/3。行业协会已成为国内民间组织中发展最迅速、门类最齐全,作用日益显著者。    脱胎于政府    在初始阶段,国内行业协会主要是从体制内生成的,民间自发性的生成约始于1990年前后。因此该阶段制度变迁的推动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