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天地心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xin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间是绘画艺术的基本因素,通过对比中西方绘画对空间的处理方式,解析中国画中的空间有别于西方科学化的透视,是一种“以大观小”、“无往不复”的境界。中国画中的空间是通过书法中的线性之美、散点透视可游可居的方式、巧妙留白、計白当黑的虚实处理方式来表现。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想象,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
  关键词:空间表现;以大观小;留白
  引言:空间,是每一幅绘画作品中必须严格考虑认真对待的因素,作为一种画面的形式因素,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观念的影响,在西方来说注重运用科学、精确、数字式的透视观,而中国人善用“以大观小之法”来表现散点透视,绘画中的“三远”法,以及书画同源的意识,计白当黑的虚实处理方式,以达到无往不复的境界。
  所谓空间,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因素,是构建画面结构的基本因素,也是每一幅绘画作品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中西方绘画中对于空间的理解各有不同。中国画对于空间的表达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观念和语言,它与西方绘画空间的理解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中西方绘画中对空间处理的不同形式
  (一)空间之于西方,注重写实,崇尚科学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画家用科学及数字的眼光看世界,营造的是一种视幻的立体感,其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完整体系。
  (1)构思精确的焦点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作品中很多都表现出“眼见为实”的效果。17世界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林荫小道》运用透视法,表现出诗意般的田园风光。两边树木细而高,彼此参差错落,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地平线较低,空间留出的位置让画家有更多的可能去表现美丽平远的天空。近景和远景的处理经过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读者的目光也牵向远方。
  (2)巧妙烘托的光影透视法。物体由于受光,表现出阴阳明暗,明暗对比烘托出立体感。达芬奇认为,客观世界中的物体,以明暗而显现出形象,因此在绘画中,也应该以明暗为主,而不以分明的轮廓勾勒。善于运用光和色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在作品《夜巡》中,通过对构图、光影的巧妙设计,营造出一种紧张神秘的气氛。
  (3)效果神秘的空气透视法。借助空气和水分对视觉产生阻隔作用,物体距离越远,形象描绘的越模糊,从而产生形的虚实变化,色调的深浅变化。而这种神秘的方法最开始见于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在背景的处理上,艺术家通过对小径、石桥、树木的处理,将它们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一切笼罩在薄雾中,从而强调了蒙娜丽莎的形象,
  (二)空间之于东方,以大观小,小中见大
  中国人对于空间,有自己的理解。中国清雍正、乾隆年间,有个名画家叫邹一桂,他对于西方透视表示惊异,并且持有不同态度。他认为,西方的透视方法“虽工亦匠”,只是一种绘画的技巧,不能感受物体的精要,故“不入画品”。虽然邹一桂的评论不够完善,但是也体现出中西方在空间表达上思考的差异性。邹认为的能入“画品”的画,就是沈括提出的“以大观小”之法。
  宋代博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以大观小”的概念。大画家李成在画中“仰画飞檐”,沈括曾讥讽他是“掀屋脚”,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沈括认为,画家表现山水,并不是站在一个固定的点去观察,而是用心灵的眼来俯瞰空间万象,从整体来看部分,既“如人观假山尔”,是一种全方位的感知方式。片面的,看不全的景物,不能成画。画家的眼睛不是固定于某一焦点,而是游动的,流动的,上下四方,一目千里。从整体来组织局部,从局部来看,又体现出整体的和谐与节奏,“以大观小”,又能“小中见大”,是一种无往不复的空间观察与表达方式。五代荆浩的《匡庐图》,群峰连叠,古木丛生,山道悠险,屋舍清隐,单纯的水和墨,让山水变得如生命哲学一般,成为时间最纯粹的风景。
  二、中国画空间表现的特点及呈现方式
  中国画里的空间不是像西方那样精确的、科学的、具象的意识来表现客观物象的存在,而是通过抽象的笔墨、多视点观察、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无往不复的节奏韵律来营造出中国画内在的精神与意境。
  (一)书法用笔之于空间表现
  唐代画论家张彦远在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观点。书画本一家,同质而异体。书法中的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是真正的抽象艺术,而中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体现出抽象之美。
  书画的神采皆都体现在用笔上。用笔有三忌,即板、刻、结。“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扁,不能圆浑”。书法用笔讲究欲左先右,欲下先上,一波三折,笔画与笔画之间形成有生命的空间,而字与字之间,笔断意连;行与行之间,阴阳起伏,先后相承,使书法艺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宛如一回舞蹈,一曲音乐,成为一件生动的艺术品。据记载,唐代书法家张旭看到公孙大娘舞剑,感受到草书的真谛;吴道子看到裴将军舞剑而感悟到线条之美,因而画法更进一步。书法的空间感觉同舞蹈一样,能引起力与线的节奏律动。
  (二)散点透视之于空间表现
  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懂透视,而是觉得西方的透视过于狭隘,只从一个点来观察和表现事物,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绘画中“以大观小之法”。“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由此可见,以大观小,是一种多角度的、四面皆看的立体观察法。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这种“以大观小”的透视方法阐释为著名的“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中,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说明画家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高远山势宏伟,深远空间层叠,平远视野开阔,在咫尺间拉出了无限。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其主峰顶天立地于时空之间,作者从高远的视角表现出巍峨大山,站在画前,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远处群峰顶立,飞溅的瀑布,横生的枯木,作者用深远的观察法表现出山石的萧疏清旷之感。而郭熙的《树色平远图》,通过平坡远望,拉出了开阔的视野。
  (三)计白当黑之于空间表现
  中国画不受光影虚实的客观具体性约束,而是计白当黑,以虚为实。画面中的空间做空白处理,留给观众想象的余地,使空白处产生多维层次的艺术感染力。中国画中的虚空不是死板的物理空间,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东坡也在诗中说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诗人所说的空间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谋而合。如老子的道家思想:“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目盲”。老子所说的“无”,就是中国画上的空间。庄子也说过,“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留自给了中国画无尽的想象空间,也营造了无穷的浩渺之感。清代画论家华琳在他的著作《南宗抉密》中提到:“白”是指宣纸的白,同时也可以将“白”当做“有形”之物,这样,就能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画面留出的空白,能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
  郭熙的山水,可游可居,可望可行,如造梦一般。在《早春图》中,山石孤势盘旋,让出两边云水的空白,近看蜿蜒回旋,远看玲珑空透,筑起一个让流泉立体环响的空间,震出神秘的静。南宋的马远、夏圭是空间处理的高手。马远常常只画纸的一角,夏圭只画半边,世人称他们为“马一角、夏半边”。马远的《独钓汉江图》是对于空白处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中一叶扁舟,上有一老翁附身垂钓,四周除了寥寥数笔的微波外,其余全为空白。大片的空白留给观者思之不尽的孤寂之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对于空白的运用,清代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怪才,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姿,或紧缩一团,尤其是那对翻着白眼的眼睛,表现出作者的兀傲之气。画中用墨不多,但是感情饱满,是他的身世之感,是他的民族之感,后人称他的画“墨点无多泪点多”。
  三、结论
  中国画的空间,是对有限空间的无限想象,是书法艺术的线性之美,是无往不复的节奏韵律感,是“以大观小”的全方位的观察和感知方式,它不受单一透视的束缚,追求的是更为博大的自由空间。画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相互对比,留白处自成妙境。呈现出空阔而深远的空间意象,耐人寻味。
其他文献
摘要:广告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一般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来达到简洁、生动的表达效果。而隐喻在广告中的运用已不单单是一种修辞,更演变为人们对广告的一种认知。隐喻可以使广告语更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同时也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扩大人们的认知范围,丰富语言层次。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剖析广告语中隐喻的运用,旨在肯定隐喻给广告语带来的认知效果,说明隐喻在广告语中的使用乃是语言与思维的巧妙融合。同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文科教育的基础,其实践性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和思考也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教学的根本发展在于高效教学,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在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创新与思考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界中课程改革的不
期刊
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识字写字,阅读和口语交际,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学中,教师秉承“生本教育”尊重生命,尊重自然,顺应儿童天性的理念,用兴趣引路,用活动搭台,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内在潜力,激发学习愿望,促进每名学生的发展。  一、激发兴趣,愉快識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必须把单调乏味的生字教学趣味化。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结合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开
期刊
摘要:近年来,新课程在改革的背景下,语文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高成了关键性,而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提高、打造高效率课堂的方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达到目标,语文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各方面打好了基础,让同学们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高效课堂的创设需要老师们的正确指导和帮助,合作学习优势大有所在。但是,还有一些误区,影响了同学们提高成绩,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正确的合作策略和指导。  关键词:初中语
期刊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结果,生成性教学则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形成语文生成性课堂,就一定要意识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来促进生成性教学,但是,究竟要怎样做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也对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在这种教育背
期刊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结构、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等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转变,当前语文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彻底摆脱出来,将教学重点从应对考试转移到初中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当中来,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渗透,提高初中生的情感素养。本文将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
期刊
摘要: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背景下,笔者以观摩幼儿园融合性表演游戏的两个镜头为例,从幼儿的主体性方面予以分析,提出镜头一的假游戏成份:重表演、重结果、重成绩,并借鉴《指南》和《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对怎样开展真游戏,提出自己浅薄的意见,旨在对本园教师开展融合性表演游戏能改变理念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真;假;融合性表演游戏;课程游戏化  镜头一:融合性表演游戏《快乐西游记》中,孩子们表演的是三打
期刊
寒假将至,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与校本课程开发协作组,为了检视校本课程《赋圣宋玉知多少》的开发实效,决定在寒假期间以普及性通俗读物《宋玉辞赋注译析(修订本)》为例,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读写活动。如何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呢?  一、学情分析  尽管《宋玉辞赋注译析》书中每篇作品都包括了原文、题解、注释、译文、简析、赏读等六个部分,释读的内容几乎一应俱全,但让六至九年级的学生阅读起来真还有些难度,主要表
期刊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品本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借助细节描写、精辟议论、主观抒情等写作技巧阐发新闻魅力;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分析应侧重于组织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的理解,让学生从对《辛德勒名单》的影评
期刊
摘要:语文是我国初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可以说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会情感表达等等。但是,我国如今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枯燥刻板,使得学生难以从阅读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为此,阅读教学必须尽快做出改革,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更好的发展。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