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有位名人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可谓是中国北方文化的聚集地。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曾来到这里,他们或著书、或讲学、或定居、或游历,总之,他们的印记被深深留在这里。轻轻翻开青岛的地图,你会发现,名人们的故居犹如市南老城区的地标,以一种特有的文化历史方式诠释着青岛深厚人文底蕴。
  每座故居都有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康有为故居“天游园”的大气、沈从文故居的清丽、闻一多故居“一多楼”的静雅、王统照故居的中西合壁、梁实秋故居的质朴、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的精彩……这些建筑本身颇具异域风调的老房子又有着宝贵的文化内涵,它们与街景完美融合着又充满着人文色彩。
  小巷深处,有位名人!拜谒名人故居,踏着历史的脚步,丈量青岛独特的魅力,因为在这些旧日小巷中,你可以尽情与大师们隔空对话……
  
  晨曦中走进一多楼
  
  清晨的阳光洒在金口一路两侧的石头围墙上,嗅着带有淡淡花香的清爽空气,路过一座座铁艺花门,沿着斑驳石头路径直而行,横穿过街口,走弯旋的柏油路便会走进海洋大学……也许,80年前,这就是闻一多清晨散步的必经之路。1930年秋天,时年3l岁的闻一多应邀来到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他居住的二层红顶小楼,坐落在校园安静的角落。这座朴素的小楼被后人命名为“一多楼”。
  海洋大学周边的几条路,至今保持着古朴的怀旧气息。莱州路、金口一路上那些风格多样的经典庭院,一座连着一座,家家都有不一样的精致铁门、雅致的门楼,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了“欧洲小镇”,进而再走一段,就能看到蔚蓝的海连着碧蓝的天。走在这静谧的街巷,你能感到时光流过的痕迹,那斑驳的围墙下就有大师流连的身影,某扇木门内还有他们的生活印记,而你要做的,只是闭上眼睛,感受、遐想……
  
  老舍的“老舍”和满屋阳光
  
  黄县路一条僻静的小巷中,门牌为12号的一栋德式两层楼房,那便是老舍先生的故居,60年前,《骆驼祥子》就诞生在这里。1936年夏天,老舍辞去了国立山东大学的教职,搬入了这里的小楼,开始了向职业作家的迈进。青岛,是老舍写作生涯最闪光的转折点,在离开青岛之后的岁月里,他不止一次地陷入对青岛时光的沉溺,他在自传中,喃喃自语道, “安静,所以适于写作,这就是我舍不得离开此地的原因。”
  宁静,也是市南区黄县路、大学路一带的特点,无论清晨傍晚,无论严寒酷暑,这里四季都处于宁静祥和之中。宁静的黄县路、大学路,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像是在耐心地期待着人们的回应。走在大学路上,茂密的法国梧桐遮住了艳阳,滤出清新,阳光碎金散银般地落了下来,随着树影波动着,像是跳舞的精灵,安静又不失生机,这条路上,不仅有青岛的博物馆、美术馆,还有著名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艺术家的摇篮一一青岛39中学……大学路就是青岛的文化之路,走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积淀已久的文化内涵。
  沿着黄县路一路直行,任由双脚带你走过那些不知名的小路,一抬眼,艺术品般精美的古老建筑泰然自若地矗立在街口:一低头,一条被时间磨光的马牙石路竞不知觉地出现在脚下,一转身,信号山公园已到眼前;一回首,德国总督府已经近在咫尺…也许,此情此景,也如当年老舍先生所享受的那份悠然和安静。黄县路一带就是充满宝藏的迷宫,让“迷路”的你无时无刻不在探宝。
  
  午后漫步鱼山路
  
  入关山西麓的鱼山路33号是一幢二层小楼,语言大师、文学家梁实秋先生不仅在此住过4年,院内郁郁树木也是他当年栽植的。
  1930年8月至1934年8月,梁实秋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也就从那时起,梁实秋在教学及工作之余开始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工作。梁实秋好客,杨振声、闻一多等都是常客,胡适自北京来青岛住在距梁家不远处的金口路1号,也几次至梁家作客。梁实秋先生对青岛极其喜爱,认为在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晚年的他更是在20余篇文章中都提及当年在青岛的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其实,最先爱上这一带的,应该算是康有为,因为他的“天游园”就位于小鱼山脚下的福山支路5号。“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这是康有为曾在家书中对于青岛的盛赞。康有为的居所就坐落在这“绿树红瓦,碧海蓝天”之中,站在小楼上环望,右侧几丈之遥即是一派葱茏的小鱼山,正前方是蔚蓝色弯月形的汇泉湾,面对旖旎的山海风光,怎会不发出了“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赞叹呢。
  诸多文人墨客喜欢住在市南老城区鱼山路、福山路,其中原因自然与这一带幽静的人居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息以及绝美的海天风光有关。那弯曲的小巷,那沿山势而建的石阶,那推窗映入眼帘的海景,那葱郁的小鱼山,无不让人心动。小鱼山至今也是青岛最美的山头公园,行家都说: “没站在小鱼山上看青岛,就等于没来过青岛。”登上小鱼山山顶的亭廊可以俯瞰整个汇泉湾,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中,无可比拟的风景,沉醉着你的灵魂……
  
  观海山下的人间烟火
  
  从1926年起,新文学运动初期成名的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就在观海路49号定居,并断断续续地在这个被分为上、中、下三层的院落中居住,长达近30年。当时王统照的居所,也是文化名人聚会的场地,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等都是这里的座上客,臧克家在青岛大学读书时也常同吴伯萧前往拜访。
  同样喜欢观象山路、观海山路一带的,还有著名作家萧军、萧红夫妻。1934年至1935年,现代著名作家萧军、萧红夫妻二人与舒群一家在这里比邻而居,他们的住处在观象山麓观象一路1号,是一座两层的红瓦小楼,小楼通体以花岗岩砌成,这里地势很高,推开窗扉,可见远山近海。萧军在诗中形容青岛的景色为“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
  如今的观海山路、观象山路、黄岛路一带,仍旧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当年的风韵:围绕着观海山缓慢盘旋的环山路两侧,是风格各异的各国建筑,高高的石墙、庄严的铁门、浓密的植物遮挡着庭院内的建筑,却阻不住人们想要一窥究竟的好奇心。山脚下的胶澳总督府庄严肃穆,守望着前海的小青岛;观象山二路尽头,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望火楼是老城地势最高的建筑,它像卫兵一样守卫着老城;望火楼脚下不远处的黄岛路,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一这里从早到晚,一年四季都是热闹非凡的市井之地,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犹如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那长长的、泛着光的长条石头路,成为人间烟火黄岛路最好的证明。
  每一位名人都曾给青岛留下一段历史,一串故事和无数记忆,这里留下许多温馨记忆的同时,也为后人们留下了追思的去处。在这些浪漫典雅的建筑中,在这些古朴幽静的街巷中,处处都有他们的印记,那些永远探究不完的秘密,就在你的身边、脚下。试着用自己的心和脚步去体会这座城市吧,也许,你会在漫步中深深地爱上这里,一如当年他们那样。
  与其他城市不同,青岛的老建筑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情,名人们的故居,本身就是一座座赏心悦目的经典建筑。
  沈从文故居:青岛市南区福山路3号,一座依山面海的西式建筑。
  闻一多故居:“一多楼”,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一座土黄色小楼。
  王统照故居:青岛市南区观海二路49号,一座中西合璧的山坡型三层院落
  老舍故居:青岛市南区黄县路12号,幽静小院二层小楼,也是全国首座以文学名著命名的博物馆。
  康有为故居:青岛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三层德式砖木结构建筑,为德占时期总督府要员官邸。
  洪深故居:青岛市南区福山路1号,一座依山而建的欧式小楼
  梁实秋故居:青岛市南区鱼山路33号,梁实秋认为在青岛的4年是一生中家庭最幸福时期、
  萧军、萧红、舒群故居:青岛市南区观象一路1号,一座花岗岩石砌成的二层小楼
其他文献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  初见李园的人,总会被她干练、知性又充满活力的气质所深深吸引。  她的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笑容,说话不徐不疾,却非常有分量。我十分好奇,这个沉稳大气漂亮的女人,是如何能够担当起
期刊
青岛市志愿者协會是一支优秀的队伍,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青岛市青年志愿者协會。在青岛这片有浓郁志愿服务传统美德的热土上,志愿精神在不断地传播和发扬光大,2002年这支队伍更名为青岛市志愿者协會,跳出了“青年”的范畴,越来越多怀抱激情和热忱的市民纷纷加入到这支队伍中。目前已经形成了由180余个协會理事单位、11758支志愿服务队伍、44.5万注册志愿者组成的大家庭,开展了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志愿
期刊
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北广场,一尊雕像巍然矗立。  这是一座青铜孔子像,高达9.5米,重约17吨,以孔子站姿为造型,面部温和睿智,长髯垂胸,衣袂飘飞,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雕像身体部分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古朴雄浑,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一尊雕塑,引来无数热议,还有质疑和批判。为什么是孔子站在这里々因为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紧邻的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期刊
三月,是梦幻的季节。女人,是季节里最美的花儿,在春风中摇曳,在阳光下多彩。  于事业激情、于家庭仁爱、于心智淡泊,她们在不同的领域描绘生活的精彩、诠释人生的价值、播撒知性的魅力、分享收获的智慧,微笑着、感动着、浪漫着、努力着,她们坚强执着地顶起了“半边天”,一路前行,梦想在她们脚下延伸……
期刊
几乎每天下午五点,我会准时打开收音机,成为芳周的听众。听她和搭档天马行空地聊美食,即使饥肠辘辘,也要慢慢享受这有滋有味的1小时。在这座城市,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喜欢芳周主持的美食节目。  芳周来青岛已经5年了,一直在FH915电台。作为青岛最受欢迎的电台女主播之一,芳周是幸运而幸福的,她的爱好同时也是工作——毕竟,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每一个人的梦想。  电台栏目主持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十分轻松而简单
期刊
“生活在别处”——法国诗人兰波以它为诗句,昆德拉以它为书名,王占筠以它为梦想。  青年作家王占筠,是青岛最早活跃于中国一线城市的专栏作家。她以阿占为笔名,用冷抒情的写作风格记录着城市生活。在报纸、期刊的专栏里经常可见她优美流畅的文字,在立足时尚前沿的期刊中你会陶醉于她独树一帜的插画,那一瞥性感妩媚的作品让曲折的故事情节更添波澜,回味悠远。    “背着画夹,如侠客佩剑”    她才气逼人,5岁开始
期刊
李兰,人如其名,如幽兰淡雅,灵气袭人。  李兰现在是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从事教师行业在她看来是顺理成章,因为她的母亲是一名美术老师,从小给了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说只记得自己读幼儿园的时候就很喜欢画画。  她拿到了四川美术学院陶瓷专业硕士,她是青岛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2009年首届青岛陶艺展,她获得“青年陶艺家十佳”。她的陶艺和油画作品参加了各种艺术展览会……一路走来,她收获了很多。    灵
期刊
在今年的青岛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马鸿冰代表带来了47条建议。报到当天,他刚一露面就被一些眼尖的媒体记者发现,接着就破围了起来,大家都想知道他今年又会提哪些建议议案,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民声。已经年过花甲的马鸿冰在市区两级人大的热情挽留下,在退休之后又找到了一份“工作”:“专职代表”。他成立了“代表工作室”,联系群众,接待市民前来反映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敢“扛”问题  被称之为“马大炮”   
期刊
虎辞旧岁,玉兔迎春,在迎来2011年一个崭新春天的时候,海云庵广场也迎来了一位别样的“新人”,她就是青岛民俗馆。揭起了盖头的青岛民俗馆,将为市民回放青岛城市的民俗历史,送上丰富的历史文化大餐,让青岛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古典风韵。    演绎时空穿梭    青岛民俗馆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兴隆路1号,毗邻享有盛名的海云庵,是一处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的综合性民俗展馆。青岛民俗馆以
期刊
花样繁多的消费市场总是让人眼花缭乱,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情趣的提高,类似创意玩具、创意家居等商品愈发受欢迎,而在营销上针对消费人群打“感情”和“个性”牌,又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心,所以小众路线消费就成为了年轻一族打开时尚生活大门的首选。  对于从来不缺少时尚气息的青岛来说,茫茫都市里总也隐藏不住一些独具特色的个性小店的光芒,它们以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吸引更独具慧眼的年轻人士。或许有时候在选择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