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祥林嫂式强化”?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祝福》里的主人公。她的儿子被狼吃掉后,逢人就倾诉:“我真傻,真的,……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央人出去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地捏着那只小篮呢……”
开始时,这个故事颇有效,女人们“陪出许多眼泪来”,即使老女人也会“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后来,祥林嫂只是反复诉说着那个悲惨的故事。但“强化”逐渐失灵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全镇的人们更是“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像祥林嫂那样运用强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仍然进行着机械地重复强化,最终使人反感的失灵强化,叫“祥林嫂式强化”。
一、“祥林嫂式强化”典型案例
姜老师是初中的一位地理老师,毕业于某重点师范大学。大学时,她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姜老师从教近20年,对她来说,最苦恼的是管不住学生。只要姜老师走进教室,课堂就会变得乱哄哄。插嘴声,发笑声,交头接耳声,回荡于教室。由于姜老师天生长着一副绵羊似的笑脸,班上的“捣蛋鬼”乘机“兴风作浪”。姜老师脾气好,只要学生不过分吵闹,还会继续讲她的课。拖桌子的“嘎嘎”声,油腔滑调的插嘴声,肆无忌惮的聊天声,一浪高过一浪,有时姜老师实在按捺不住,就用粉笔盒向讲台敲一下,并说道:“请安静!”刚开始,还算奏效,学生吓得安静下来。姜老师顺势做起德育工作:初中生应该懂得遵守纪律的道理。邱少云就是我们的楷模。敌人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旁。火焰烧到帽子,烧到衣服,烧烂了皮肤,为了遵守“铁”的纪律,直到牺牲他还是一动也没动。但好景不长,几堂课后,学生又开始喧闹,连隔壁班也听得一清二楚,姜老师又被“逼上梁山”,急忙拿出看家本领,再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并说道:“请安静!”这次有点“失灵”了,几个“调皮大王”还在讲话。姜老师又做起德育工作:我再强调一遍,不可以违反纪律。邱少云就是我们的楷模。敌人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火焰烧到帽子,烧到衣服,烧烂了皮肤,为了遵守“铁”的纪律,直到牺牲还是一动也没动。小朋友都懂这个道理,难道初中生还不懂吗?又过了几堂课,学生吵得越来越凶,已经演变为猴子“花果山”,姜老师无奈之下,又拿出“法宝”,再一次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并说:“请安静!”但这次完全“失灵”了,插嘴声、聊天声还是响彻教室。当姜老师再想强调纪律时,几乎再没有同学想聆听她的教诲了。
姜老师陷入无尽的烦恼,多么羡慕那些善于驾驭课堂秩序、驰骋三尺讲台的教师。教师讨论会上,姜老师显得特别自卑,经常躲在角落里。姜老师不时责备自己不是一块教书的料,要是把慈善的“绵羊脸”换成凶猛的“老虎脸”,该多好啊!
二、“祥林嫂式强化”失灵原因探析
(一)从条件反射理论分析
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必须是有效刺激物,才能产生有效强化。有效刺激物通常具有两极性:要么是奖赏性刺激物,要么是惩罚性刺激物。糖块塞进婴儿嘴巴就会咀嚼,因为提供奖赏性刺激物。多次强化后,只要一拿出糖块,婴儿就会发笑。苦药塞入婴儿嘴巴就会吐出,因为提供惩罚性刺激物。多次喂苦药后,只要一拿出苦药,婴儿就会啼哭。
刚开始时,祥林嫂讲述的悲惨故事,是一个有效的刺激物。那个悲凉的故事,满足了人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因此,故事颇有效,女人们会唰唰地“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样,刚开始,姜老师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也是个有效刺激物。学生突然受到惊吓,为了回避惩罚性刺激物,立刻安静下来。姜老师初次讲述邱少云的故事,也是个有效刺激物,学生会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件所感动。
刺激物从有效衰退为中性的过程,也就是强化从有效走向失灵的过程。拿些糖块喂婴儿,他会美滋滋地品尝。吃得差不多时,糖块就衰退为中性刺激物。此时,再用糖块挑逗婴儿,就会失灵。祥林嫂多次唠叨后,其实故事早已衰退成中性刺激物了。但祥林嫂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对故事的厌倦,却还在重复地强化。后来,故事不但失灵,而且竟然由中性演化为惩罚性刺激物,使得全镇的人们“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姜老师老是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并重复邱少云故事。此时姜老师的言行也变成了中性刺激物。姜老师却还在乐此不疲地强化。即使姜老师再怎么努力,都沦为失灵的教育。
(二)从诱因理论分析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从诱因的角度看,能够强化的条件是刺激物必须具有吸引力,激发人们的欲望。
人的某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它的强度就会减弱,以至消失。刺激物从有吸引力衰退为无吸引力的过程,也就是强化从有效到失灵的过程。多次唠叨后,祥林嫂并没有觉察到故事已经衰退成毫无吸引力的刺激物,却还在机械地强化。姜老师老是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并唠叨邱少云故事。此时姜老师的言行也变成了无吸引力的刺激物。姜老师却还在强化,沦为失灵强化,在所难免了。
(三)从期望理论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期望的作用。他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所期望的行为目标价值。如果活动的价值很高,那么动机就较强。如果所期望的行为目标没有价值,那么动机随之消失。刺激物从有价值衰退为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强化从有效到失灵的过程。多次唠叨后,祥林嫂并没有认识到故事已经衰退成无价值的刺激物,却还在机械地强化。人们对刺激物了如指掌,觉得毫无价值时,再进行重复强化,必然成为失灵的强化。姜老师仍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并“复制”那个邱少云故事。当学生能够预测到没有价值时,姜老师的言行已变成了毫无期望价值的刺激物。姜老师的强化必然演化为失灵的强化。
三、走出“祥林嫂式强化”误区的对策
(一)根据条件反射原理,注重强化刺激物的有效性
有效的刺激物,才能产生有效的强化。“祥林嫂式强化”失灵的一个原因是,当刺激物衰退成中性时,却还在机械地实施。根据条件反射原理,避免“祥林嫂式强化”失灵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当强化刺激物衰退为中性刺激物时,应该被另一种有效刺激物所取代。为了避免“祥林嫂式强化”失灵,姜老师完全可以运用其他有效刺激物代替“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的方法维护课堂纪律。比如说,姜老师可大声说,我数到10,看谁再乱讲话,否则马上拿出手机和家长联系,请家长立刻带回去停课。想来,没等姜老师数到5,并掏出手机拨号时,学生早已鸦雀无声了。二是,当强化刺激物衰退为中性刺激物时,如果要继续使用,那必须和其他有效刺激物结合,从而使得原来的“中性”刺激物调配为“有效”刺激物。姜老师多次说“请安静!”后,即使把“请安静”讲得震耳欲聋,也不会有多大效果。“下一堂课放映动画片《宝莲灯》,请安静,好吗?”姜老师可以这样宣布。教室变得静悄悄是十拿九稳的。原因是把“请安静!”和有效刺激物“动画片”有机地“捆绑销售”。
奖励或惩罚强化尽管简单有效,但毕竟是低层次的强化手段。因为经常使用难免使教育变得机械呆板,这不是理想的教育,更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根据诱因原理,注重刺激物的吸引力
从诱因的角度看,“祥林嫂式强化”失灵的原因是强化刺激物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避免老生常谈的方法是要善于“包装”,经常变换教学方式,才能像磁铁那样吸引学生。姜老师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讲述邱少云的故事后,可以用“换故事”的方法避免“祥林嫂式强化”失灵。还可以干脆“另砌炉灶”,用一种新奇的方法吸引学生。姜老师可以组织一场拔河比赛,分成甲乙两组学生,甲组比乙组有一定优势。第一场比赛,甲组轻易获胜。姜老师顺势说,我加入甲组一起用力,反而会吃败仗,相信吗?甲组的学生肯定嗤之以鼻。姜老师用坚定的口吻说,那么胜的一组各发一份奖品,别生“红眼病”。原来,姜老师加入甲组后,尽管使劲地用力,但身子有意向右侧倾斜,几乎接近地面,后面的学生立刻“哗”地一下全部摔跟头。学生个个面红耳赤,责骂姜老师。事后,姜老师可请学生谈心:拔河,个别违反纪律,集体会吃败仗;上课违反纪律,同样班级会吃败仗。别开生面的“变戏法”教育,肯定不会重蹈“祥林嫂式强化”失灵的怪圈。
(三)根据期望原理,提高刺激物的价值
从期望原理看,“祥林嫂式强化”失灵的原因是没有多大期望价值。注重刺激物的吸引力,只不过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价值时,才会转化成永恒的间接兴趣,才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的甘露。为此,教育过程中,始终渗透这样的教育理念:“人的生活的真正刺激是对明天的快乐。……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学生真正领悟到奋发学习的巨大价值,并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时,“祥林嫂式强化”才会被彻底消解和超越。
(栏目编辑 孙利)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祝福》里的主人公。她的儿子被狼吃掉后,逢人就倾诉:“我真傻,真的,……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央人出去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地捏着那只小篮呢……”
开始时,这个故事颇有效,女人们“陪出许多眼泪来”,即使老女人也会“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后来,祥林嫂只是反复诉说着那个悲惨的故事。但“强化”逐渐失灵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全镇的人们更是“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像祥林嫂那样运用强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仍然进行着机械地重复强化,最终使人反感的失灵强化,叫“祥林嫂式强化”。
一、“祥林嫂式强化”典型案例
姜老师是初中的一位地理老师,毕业于某重点师范大学。大学时,她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姜老师从教近20年,对她来说,最苦恼的是管不住学生。只要姜老师走进教室,课堂就会变得乱哄哄。插嘴声,发笑声,交头接耳声,回荡于教室。由于姜老师天生长着一副绵羊似的笑脸,班上的“捣蛋鬼”乘机“兴风作浪”。姜老师脾气好,只要学生不过分吵闹,还会继续讲她的课。拖桌子的“嘎嘎”声,油腔滑调的插嘴声,肆无忌惮的聊天声,一浪高过一浪,有时姜老师实在按捺不住,就用粉笔盒向讲台敲一下,并说道:“请安静!”刚开始,还算奏效,学生吓得安静下来。姜老师顺势做起德育工作:初中生应该懂得遵守纪律的道理。邱少云就是我们的楷模。敌人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旁。火焰烧到帽子,烧到衣服,烧烂了皮肤,为了遵守“铁”的纪律,直到牺牲他还是一动也没动。但好景不长,几堂课后,学生又开始喧闹,连隔壁班也听得一清二楚,姜老师又被“逼上梁山”,急忙拿出看家本领,再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并说道:“请安静!”这次有点“失灵”了,几个“调皮大王”还在讲话。姜老师又做起德育工作:我再强调一遍,不可以违反纪律。邱少云就是我们的楷模。敌人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火焰烧到帽子,烧到衣服,烧烂了皮肤,为了遵守“铁”的纪律,直到牺牲还是一动也没动。小朋友都懂这个道理,难道初中生还不懂吗?又过了几堂课,学生吵得越来越凶,已经演变为猴子“花果山”,姜老师无奈之下,又拿出“法宝”,再一次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并说:“请安静!”但这次完全“失灵”了,插嘴声、聊天声还是响彻教室。当姜老师再想强调纪律时,几乎再没有同学想聆听她的教诲了。
姜老师陷入无尽的烦恼,多么羡慕那些善于驾驭课堂秩序、驰骋三尺讲台的教师。教师讨论会上,姜老师显得特别自卑,经常躲在角落里。姜老师不时责备自己不是一块教书的料,要是把慈善的“绵羊脸”换成凶猛的“老虎脸”,该多好啊!
二、“祥林嫂式强化”失灵原因探析
(一)从条件反射理论分析
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必须是有效刺激物,才能产生有效强化。有效刺激物通常具有两极性:要么是奖赏性刺激物,要么是惩罚性刺激物。糖块塞进婴儿嘴巴就会咀嚼,因为提供奖赏性刺激物。多次强化后,只要一拿出糖块,婴儿就会发笑。苦药塞入婴儿嘴巴就会吐出,因为提供惩罚性刺激物。多次喂苦药后,只要一拿出苦药,婴儿就会啼哭。
刚开始时,祥林嫂讲述的悲惨故事,是一个有效的刺激物。那个悲凉的故事,满足了人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因此,故事颇有效,女人们会唰唰地“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样,刚开始,姜老师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也是个有效刺激物。学生突然受到惊吓,为了回避惩罚性刺激物,立刻安静下来。姜老师初次讲述邱少云的故事,也是个有效刺激物,学生会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件所感动。
刺激物从有效衰退为中性的过程,也就是强化从有效走向失灵的过程。拿些糖块喂婴儿,他会美滋滋地品尝。吃得差不多时,糖块就衰退为中性刺激物。此时,再用糖块挑逗婴儿,就会失灵。祥林嫂多次唠叨后,其实故事早已衰退成中性刺激物了。但祥林嫂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对故事的厌倦,却还在重复地强化。后来,故事不但失灵,而且竟然由中性演化为惩罚性刺激物,使得全镇的人们“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姜老师老是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并重复邱少云故事。此时姜老师的言行也变成了中性刺激物。姜老师却还在乐此不疲地强化。即使姜老师再怎么努力,都沦为失灵的教育。
(二)从诱因理论分析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从诱因的角度看,能够强化的条件是刺激物必须具有吸引力,激发人们的欲望。
人的某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它的强度就会减弱,以至消失。刺激物从有吸引力衰退为无吸引力的过程,也就是强化从有效到失灵的过程。多次唠叨后,祥林嫂并没有觉察到故事已经衰退成毫无吸引力的刺激物,却还在机械地强化。姜老师老是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并唠叨邱少云故事。此时姜老师的言行也变成了无吸引力的刺激物。姜老师却还在强化,沦为失灵强化,在所难免了。
(三)从期望理论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期望的作用。他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所期望的行为目标价值。如果活动的价值很高,那么动机就较强。如果所期望的行为目标没有价值,那么动机随之消失。刺激物从有价值衰退为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强化从有效到失灵的过程。多次唠叨后,祥林嫂并没有认识到故事已经衰退成无价值的刺激物,却还在机械地强化。人们对刺激物了如指掌,觉得毫无价值时,再进行重复强化,必然成为失灵的强化。姜老师仍用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并“复制”那个邱少云故事。当学生能够预测到没有价值时,姜老师的言行已变成了毫无期望价值的刺激物。姜老师的强化必然演化为失灵的强化。
三、走出“祥林嫂式强化”误区的对策
(一)根据条件反射原理,注重强化刺激物的有效性
有效的刺激物,才能产生有效的强化。“祥林嫂式强化”失灵的一个原因是,当刺激物衰退成中性时,却还在机械地实施。根据条件反射原理,避免“祥林嫂式强化”失灵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当强化刺激物衰退为中性刺激物时,应该被另一种有效刺激物所取代。为了避免“祥林嫂式强化”失灵,姜老师完全可以运用其他有效刺激物代替“粉笔盒向讲台砸一下”的方法维护课堂纪律。比如说,姜老师可大声说,我数到10,看谁再乱讲话,否则马上拿出手机和家长联系,请家长立刻带回去停课。想来,没等姜老师数到5,并掏出手机拨号时,学生早已鸦雀无声了。二是,当强化刺激物衰退为中性刺激物时,如果要继续使用,那必须和其他有效刺激物结合,从而使得原来的“中性”刺激物调配为“有效”刺激物。姜老师多次说“请安静!”后,即使把“请安静”讲得震耳欲聋,也不会有多大效果。“下一堂课放映动画片《宝莲灯》,请安静,好吗?”姜老师可以这样宣布。教室变得静悄悄是十拿九稳的。原因是把“请安静!”和有效刺激物“动画片”有机地“捆绑销售”。
奖励或惩罚强化尽管简单有效,但毕竟是低层次的强化手段。因为经常使用难免使教育变得机械呆板,这不是理想的教育,更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根据诱因原理,注重刺激物的吸引力
从诱因的角度看,“祥林嫂式强化”失灵的原因是强化刺激物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避免老生常谈的方法是要善于“包装”,经常变换教学方式,才能像磁铁那样吸引学生。姜老师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讲述邱少云的故事后,可以用“换故事”的方法避免“祥林嫂式强化”失灵。还可以干脆“另砌炉灶”,用一种新奇的方法吸引学生。姜老师可以组织一场拔河比赛,分成甲乙两组学生,甲组比乙组有一定优势。第一场比赛,甲组轻易获胜。姜老师顺势说,我加入甲组一起用力,反而会吃败仗,相信吗?甲组的学生肯定嗤之以鼻。姜老师用坚定的口吻说,那么胜的一组各发一份奖品,别生“红眼病”。原来,姜老师加入甲组后,尽管使劲地用力,但身子有意向右侧倾斜,几乎接近地面,后面的学生立刻“哗”地一下全部摔跟头。学生个个面红耳赤,责骂姜老师。事后,姜老师可请学生谈心:拔河,个别违反纪律,集体会吃败仗;上课违反纪律,同样班级会吃败仗。别开生面的“变戏法”教育,肯定不会重蹈“祥林嫂式强化”失灵的怪圈。
(三)根据期望原理,提高刺激物的价值
从期望原理看,“祥林嫂式强化”失灵的原因是没有多大期望价值。注重刺激物的吸引力,只不过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价值时,才会转化成永恒的间接兴趣,才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的甘露。为此,教育过程中,始终渗透这样的教育理念:“人的生活的真正刺激是对明天的快乐。……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学生真正领悟到奋发学习的巨大价值,并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时,“祥林嫂式强化”才会被彻底消解和超越。
(栏目编辑 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