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主要受到传统教育思维以及缺乏科学性的现代教学模式的影响,再加上高校的扩招导致了大学“广进广出”的现状,在无法做到师资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大学教育开始出现了崩塌之势。现有的大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无法起到导向作用。本文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希望能为大学生品德教育提供理论构建依据。
关键词:教育;传统文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奠基之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达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念,是当代高校教育中引人深思并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睿智之士,其提出的相关言论影响着中国历代朝代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大地的不断繁衍生存和前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趋向于两个方面,一是囊括儒家、道家、佛家三大家各自的精髓思想理论体系,二是将这三大家的理论体系相融贯通,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1],以影响和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基于三大家的思想理论精髓,儒家主要看重对自身的严谨要求和束缚,通过对“仁”的执念,多以“自省”完善自我构建,进而起到影响他人的作用,其理论就体现于“修己”、“内圣”、“修己治人”,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束缚自己,要求自身修为出广阔的胸襟,像大海一样纳百川,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2]。儒家的思想理论主要针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切实为百姓谋福利,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另,儒家思想的最高标准“中庸之道”,将这种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发挥于生活之中,往往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道家理论体系源于老子,其核心理念在于“无为”,要求万事顺应自然,不可人为干预,意指事物发生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不可人为扭转事物运行的轨迹,事物将会在这自然而然的运行之中显现出自身的自然属性,以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足够自由。道家的言论对于统治者而言,不要过多干预百姓的生活,人为干预过多,最终会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灭亡,万事万物都有它特定的规律,应该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做出一些人为的干预。从理论出发的本身来讲,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多用于影响人的心理。佛家的核心价值观便是以己为善,普度众生。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中国传统的道德学说深深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品德教育之中,有利于大学生构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核心价值观。
1、仁:孔子言论中对于“仁”的阐述十分频繁,在不同的价值主体对于“仁”这个理念进行实践的时候都能得出不同的理解涵义,这也给“仁”的定义留有了巨大的空间。实际上对于“仁”这一思想,可以从对于“仁”的态度、其价值内涵、表现方式和运用价值四个方面来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塑造。首先要明确对于“仁”的态度是自发的、主动的,而非被人所迫所挟,自己应该知道如何去实践“仁”的理念,端正自身对于“仁”的态度;“仁”的价值内涵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表现方式主要在于“克己修己”,以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胸怀对待世人,以“厚德载物”;对于其运用价值,结合现代社会的世风日下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提倡大学生“为善”,努力从小事做到“为仁天下”。
2、义:培养大学生内在的正义感,促使其行为的公平正直。孔子提出“义”,孟子阐述“义”,“义”所包含的道德范畴极为广泛,但总体来说,“义”的定义基于个人的行为,一般而言小人无义,义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一个相互的价值契约束缚。
3、礼:基于社会道德观念与风俗习惯的产物,是一种礼节,在现代诠释为礼貌、礼仪。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教育培养中要让学生明白礼节为人与人相处之基础,以礼待人是当今社会优秀人才的基本素养,并要求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礼仪知识和礼节素养。
4、智:“智”,乃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者形成了定位君子之道的道德规范、品质、情操。大学生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时候,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并养成不断学习进步的好习惯,学获越多,迷惑越少,对于自我修养规范标准也就越来越高了。
5、信:仁义礼智中时时刻刻蕴含着“信”,孟子将其延伸出来,意在更明确地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引导规范。诚信、守信,是现代社会极为缺乏的品格,大学生在进行价值观构建之时要围绕这一品质,从日常生活中去规范自己的守信行为。
6、道德自律[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人们通常将伦理道德作为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并广泛影响着整个社会。传统伦理道德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往往法律的约束对人们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从自身修建的道德束缚反而更能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由此才会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现象。道德自律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可以在达成之后实现个人精神上的自豪与满足,进而产生愉悦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韩焕忠,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我的图书馆》,2012年06期
[2] 郭学利、高红梅,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7期
[3] 陈凤钦,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枫叶教育网,2011年5月
关键词:教育;传统文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奠基之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达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念,是当代高校教育中引人深思并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睿智之士,其提出的相关言论影响着中国历代朝代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大地的不断繁衍生存和前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趋向于两个方面,一是囊括儒家、道家、佛家三大家各自的精髓思想理论体系,二是将这三大家的理论体系相融贯通,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1],以影响和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基于三大家的思想理论精髓,儒家主要看重对自身的严谨要求和束缚,通过对“仁”的执念,多以“自省”完善自我构建,进而起到影响他人的作用,其理论就体现于“修己”、“内圣”、“修己治人”,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束缚自己,要求自身修为出广阔的胸襟,像大海一样纳百川,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2]。儒家的思想理论主要针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切实为百姓谋福利,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另,儒家思想的最高标准“中庸之道”,将这种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发挥于生活之中,往往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道家理论体系源于老子,其核心理念在于“无为”,要求万事顺应自然,不可人为干预,意指事物发生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不可人为扭转事物运行的轨迹,事物将会在这自然而然的运行之中显现出自身的自然属性,以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足够自由。道家的言论对于统治者而言,不要过多干预百姓的生活,人为干预过多,最终会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灭亡,万事万物都有它特定的规律,应该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做出一些人为的干预。从理论出发的本身来讲,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多用于影响人的心理。佛家的核心价值观便是以己为善,普度众生。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中国传统的道德学说深深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品德教育之中,有利于大学生构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核心价值观。
1、仁:孔子言论中对于“仁”的阐述十分频繁,在不同的价值主体对于“仁”这个理念进行实践的时候都能得出不同的理解涵义,这也给“仁”的定义留有了巨大的空间。实际上对于“仁”这一思想,可以从对于“仁”的态度、其价值内涵、表现方式和运用价值四个方面来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塑造。首先要明确对于“仁”的态度是自发的、主动的,而非被人所迫所挟,自己应该知道如何去实践“仁”的理念,端正自身对于“仁”的态度;“仁”的价值内涵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表现方式主要在于“克己修己”,以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胸怀对待世人,以“厚德载物”;对于其运用价值,结合现代社会的世风日下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提倡大学生“为善”,努力从小事做到“为仁天下”。
2、义:培养大学生内在的正义感,促使其行为的公平正直。孔子提出“义”,孟子阐述“义”,“义”所包含的道德范畴极为广泛,但总体来说,“义”的定义基于个人的行为,一般而言小人无义,义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一个相互的价值契约束缚。
3、礼:基于社会道德观念与风俗习惯的产物,是一种礼节,在现代诠释为礼貌、礼仪。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教育培养中要让学生明白礼节为人与人相处之基础,以礼待人是当今社会优秀人才的基本素养,并要求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礼仪知识和礼节素养。
4、智:“智”,乃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者形成了定位君子之道的道德规范、品质、情操。大学生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时候,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并养成不断学习进步的好习惯,学获越多,迷惑越少,对于自我修养规范标准也就越来越高了。
5、信:仁义礼智中时时刻刻蕴含着“信”,孟子将其延伸出来,意在更明确地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引导规范。诚信、守信,是现代社会极为缺乏的品格,大学生在进行价值观构建之时要围绕这一品质,从日常生活中去规范自己的守信行为。
6、道德自律[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人们通常将伦理道德作为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并广泛影响着整个社会。传统伦理道德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往往法律的约束对人们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从自身修建的道德束缚反而更能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由此才会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现象。道德自律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可以在达成之后实现个人精神上的自豪与满足,进而产生愉悦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韩焕忠,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我的图书馆》,2012年06期
[2] 郭学利、高红梅,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7期
[3] 陈凤钦,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枫叶教育网,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