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kidsc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结合自己执教的《11~20各数认识》一课,现就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做一些粗浅的论述.
  一、创设情境,启蒙数感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很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如《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创设学生非常熟悉的大海边的情境,通过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通过学生数数解决问题,数一数沙滩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有的学生一只一只数、有的2只2只数,还有的学生5只5只数,用不同的方式来数数,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实践操作,形成数感
  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及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并对数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
  如《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认识11的环节,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 共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用小棒表示沙滩上的11只海鸥,学生用小棒来代替海鸥,学具和实物建立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 第二层,把11根小棒整理一下,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 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 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感到把10根摆在一起,更容易看出是11根,初步感受1个十的概念. 第三层,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进而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再如认识计数器环节,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十位”和“个位”的意义不同,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个位是表示几个一,十位是表示几个十,而是通过先拨10,再拨11,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个位上没有珠子了,没法拨11了,通过质疑,激发了学生对数的认知欲,“11应该怎样拨呢?”通过这一环节,让“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这是老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理解了个位和十位表示数的不同,对数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与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重视估数,发展数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实际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估算的机会要比应用精确计算的机会多得多. 如《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在巩固练习中,创造性的开发教材内容,把教材上数辣椒,改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在海边数贝壳,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贝壳,通过学生对个数的整体感知,估计出数量,让学生多估算,多交流,从而增强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感.
  四、联系生活,提升数感
  联系生活,理解数的意义.数是从具体事物的数量中抽象出来的符号,对数的理解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本节课设计从生活中找数的环节,首先,先让学生从身边、教室里,找一找数,再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见到过这些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 其次,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节课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感知、探索和发现,在感知、探索、发现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扎实的问题,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不仅关系到职业技术学科的学习,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将数学基础夯实至关重要,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则是搞好数学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学兴趣;激发  根据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扎实,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
【摘要】 制作思维导图,整理错误归类本,引导学生在知识梳理中反思性学习. 通过关键词和错题,引导学生反思→梳理→归纳. 学生自觉进行回顾反思,这是一种有效而艰苦的再学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复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反思性学习;思维导图;易错本  一、问题提出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紧张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和难题. 复习是教学
【摘要】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数学教师自身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不光要做到“学高为师”,还要做到“身正为范”,扮好示范者角色,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示范性,在潜移默化中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 示范性;数学语言;书写;态度;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
在初中阶段,数学概念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以往教学中忽视了概念对知识构建的重要性,只注重学生解题方法的传授,故而形成了“形而上”的数学学习,当学生失去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正确把握,学习起来也就自然感觉吃力,效率也就无法提高. 新课改推动了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改革,也为数学学科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 在初中阶段,概念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强化概念的系统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
【摘要】 2011版《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进行探索.  【关键词】 有效;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式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感悟、尝试实践、探索研究,并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所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创新性学习活动. 具体表现在
【摘要】课堂教学始于导入,导入环节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一节课的有效性.根据L-S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优秀的新课导入方式的原则,来评价“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第1课时”一课的三种具备代表性的导入方式的优劣性.  【关键词】导入方式;数系扩充;复数  根据L-S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个优秀的新课导入方式应当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
【摘要】有效教学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更加注重教与学之间的科学、持续、和谐发展.同时,能力培养也成为其重要目标要求.本文作者从如何实现教学合一这一目标,开展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进行粗浅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和一;探析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聚集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课堂作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传授他人知识不如传授他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逐步变革,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注重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初中生自主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初中生能够自主学习显得尤其重要. 所以,数学教师应将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为教学目标. 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积极的学习行为,它展现了初中生学习过程中善于思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研究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型;应用研究  概率统计是一种十分适用于经济生活的数学思维与方法,运用它人们可以系统地管理经济.  1.全概率公式在经济生活中的检验应用  例要验收一批120个机件,有如下的验收方案:从这批机件中随机取出4个进行测试.如果其中有次品,那么这批机件将视为不合格而被拒绝签收.而检测设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切实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把“说的训练”看成一项教学任务去完成,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言说;发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关注每一个个体,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那么,学生课上的“说”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