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教研组核心人物的英语教研组长集引领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研究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带领整个教研组团队在面对新挑战、不断调整发展壮大原有的知识体系、解决英语课程改革中碰到的问题时表现出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效,英语教研组长胜任力的强弱对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及组内教师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教研组长;胜任力;现状
一、问题提出
2011年,教育部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调整和改革了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英语课程体系。这次课程改革试图改变应试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等机械训练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取代繁难英语教学方式,突出英语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新课改给广大英语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带来了许多严峻挑战。尽管英语新课改开展了十多年,然而由于在新课改实验中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以遵循,许多英语老师仍然感觉压力大,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方式还一直是老师们探索的方向。面对新课改理念和追求考试升学率的现实的不相适应,许多英语教师感到无所适从,但是,新课改的新理念和新内容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实施,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教师。因此,在倡导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学校基层英语教师专业学术性组织的教研组,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等方面日益凸现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民办小学英语教研组长选聘或晋升制定科学的依据。教研组、教研组长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教育产物。教研组长的选拔上没有具体的选用、任职的评定标准或规定,一般都由学校领导直接选定培养,且入职以后对其能力的测评缺乏专业性。本研究为民办小学英语教研组长的选拔、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清晰呈现民办小学英语教研组长胜任力的现状及特征,侧面阐释其胜任力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挖掘教研组长胜任力的发展问题。
(二)实践意义
在本研究通过走进民办学校、走近教研组长,了解民办小学教研组的发展现状,为教研组长角色认知、智能理解与专业发展提供参照。并将应用于民办小学英语教研组长胜任力的测量、选拔、晋升等,使之具有实践意义。
同时也为学校的管理部门尤其是个案学校的管理部门,在英语教研组长的管理工作上提供有用参考。本研究中的访谈表,不仅能帮助民办小學寻找英语教研组长的胜任特质,还能帮助学校对其他学科教研组长的测量、选拔等,为民办学校的管理与建设提供更好的依据。
三、文献综述
根据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目前胜任力的研究已受到不少人的关注,在学校教育中,校长胜任力都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中。而中小学教研组长这一角色似乎并没能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以教研组长胜任力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还没能得到学者们的过多关注与重视。本研究以教研组长和教师胜任力为两条文献分析线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找出未来研究发展空间,以此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和现实依据。
(一)国内外关于教研组及教研组长的研究现状
1.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教研组是我国的特色学术研究组织,也是中国特色教研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规定教研组的任务就是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学科的教材、教法和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并对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实施管理。新课改后,教研组的仍然保留传统教研组角色职责,不仅为同校、同领域教师交流提供平台,更进一步深化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教研组是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发展的平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
随着教研组的诞生和不断转型,教研组长的角色也在不断改变。教研组长的任命一般由学校任命。教研组长一般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威信的教师。每个教研组一般设一名教研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和领导教研组的工作。教研组长不是行政职务,是组织教学研究、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管理日常教学活动、培养教师的具体实施者,是整个教研组的关键人物,教研组长的作用不可忽视。
2.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教研组源于前苏联的“教学法小组”,前苏联解体后,教研组成为中国特色化的教育研究队伍。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也会使用教研组这种管理形式,将同学科、同专业的教师组织起来。教研组负责协调系、学科的教学工作。但是国外的教研组和中国有较大的不同,形式也较为松散,教研组内的老师们不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国外教研组交流的范围和领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且不局限于本校。
(二)国内外关于胜任力和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
胜任力是由McClelland在1973首次提出,发表在“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测量智力”的文章中。他认为胜任力是个体潜在的深层特征,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征、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一种都可以可靠地测量或计算,并能显著地将良好的绩效与一般的个体特征区分开来。徐建平对于胜任力的概念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将胜任力定义为:胜任力是在工作岗位中能区分出高绩效和低绩效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是知识、技能、态度等显性特征和自我概念、价值观、特质和动机等潜在特征的综合体,胜任力较为稳定,可以进行测量,员工胜任力可以通过培训或学习加以提升。
随着胜任力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教育学也开始引入胜任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影响教育质量的十分关键的因素是在教师。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随着人们对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性的重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也引起广泛的关注。
浙江工业大学
【关键词】英语教研组长;胜任力;现状
一、问题提出
2011年,教育部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调整和改革了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英语课程体系。这次课程改革试图改变应试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等机械训练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取代繁难英语教学方式,突出英语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新课改给广大英语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带来了许多严峻挑战。尽管英语新课改开展了十多年,然而由于在新课改实验中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以遵循,许多英语老师仍然感觉压力大,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方式还一直是老师们探索的方向。面对新课改理念和追求考试升学率的现实的不相适应,许多英语教师感到无所适从,但是,新课改的新理念和新内容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实施,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教师。因此,在倡导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学校基层英语教师专业学术性组织的教研组,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等方面日益凸现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民办小学英语教研组长选聘或晋升制定科学的依据。教研组、教研组长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教育产物。教研组长的选拔上没有具体的选用、任职的评定标准或规定,一般都由学校领导直接选定培养,且入职以后对其能力的测评缺乏专业性。本研究为民办小学英语教研组长的选拔、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清晰呈现民办小学英语教研组长胜任力的现状及特征,侧面阐释其胜任力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挖掘教研组长胜任力的发展问题。
(二)实践意义
在本研究通过走进民办学校、走近教研组长,了解民办小学教研组的发展现状,为教研组长角色认知、智能理解与专业发展提供参照。并将应用于民办小学英语教研组长胜任力的测量、选拔、晋升等,使之具有实践意义。
同时也为学校的管理部门尤其是个案学校的管理部门,在英语教研组长的管理工作上提供有用参考。本研究中的访谈表,不仅能帮助民办小學寻找英语教研组长的胜任特质,还能帮助学校对其他学科教研组长的测量、选拔等,为民办学校的管理与建设提供更好的依据。
三、文献综述
根据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目前胜任力的研究已受到不少人的关注,在学校教育中,校长胜任力都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中。而中小学教研组长这一角色似乎并没能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以教研组长胜任力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还没能得到学者们的过多关注与重视。本研究以教研组长和教师胜任力为两条文献分析线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找出未来研究发展空间,以此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和现实依据。
(一)国内外关于教研组及教研组长的研究现状
1.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教研组是我国的特色学术研究组织,也是中国特色教研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规定教研组的任务就是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学科的教材、教法和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并对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实施管理。新课改后,教研组的仍然保留传统教研组角色职责,不仅为同校、同领域教师交流提供平台,更进一步深化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教研组是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发展的平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
随着教研组的诞生和不断转型,教研组长的角色也在不断改变。教研组长的任命一般由学校任命。教研组长一般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威信的教师。每个教研组一般设一名教研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和领导教研组的工作。教研组长不是行政职务,是组织教学研究、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管理日常教学活动、培养教师的具体实施者,是整个教研组的关键人物,教研组长的作用不可忽视。
2.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教研组源于前苏联的“教学法小组”,前苏联解体后,教研组成为中国特色化的教育研究队伍。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也会使用教研组这种管理形式,将同学科、同专业的教师组织起来。教研组负责协调系、学科的教学工作。但是国外的教研组和中国有较大的不同,形式也较为松散,教研组内的老师们不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国外教研组交流的范围和领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且不局限于本校。
(二)国内外关于胜任力和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
胜任力是由McClelland在1973首次提出,发表在“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测量智力”的文章中。他认为胜任力是个体潜在的深层特征,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征、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一种都可以可靠地测量或计算,并能显著地将良好的绩效与一般的个体特征区分开来。徐建平对于胜任力的概念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将胜任力定义为:胜任力是在工作岗位中能区分出高绩效和低绩效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是知识、技能、态度等显性特征和自我概念、价值观、特质和动机等潜在特征的综合体,胜任力较为稳定,可以进行测量,员工胜任力可以通过培训或学习加以提升。
随着胜任力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教育学也开始引入胜任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影响教育质量的十分关键的因素是在教师。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随着人们对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性的重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也引起广泛的关注。
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