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砚,别名润色先生,又称做墨侯、万石君、瓦砚、陶泓、石友、砚田、砚池、砚山中国汉文化书房用以砚墨的器具,是书写绘画的必备工具,是古代文房不可缺少之用品,还能为文人增添清新、别致、儒雅的气息。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多为石质,也有陶泥质的,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澄泥砚、瓷砚等,其形制多变,主要有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各种动物形态所制成的仿古砚等,有时还在砚体上刻以各种装饰纹样,质地以细腻、光滑、发墨均匀为上品。砚也是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有名师所制作的名砚更是考究,工艺精美,显示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艺术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闲居无客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中:“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足见对四宝的喜爱和四宝的重要地位。
笔墨纸砚并非是从使用之日起就以“文房四宝”命名的,据现有史料记载,笔与墨的历史能追溯到三千年以前,而纸和砚的出现和使用是在西汉时期,距今也有两千多年,汉代也是中国石砚开始出现多样化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制作砚台的材料和形式的多样化上。“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到了宋朝,“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歙县)、宣纸(安徽省泾县)、端砚(广东省肇庆)、另外还包括歙砚(安徽省歙县),洮砚(甘肃省卓尼县)。
安阳殷墟中曾发现有石制椭圆型器物,其中间微凹,留有朱色,专家考证认为是蘸色用具,这也应该是砚的最早雏形。洛阳西周墓出土的长方形石板,前宽后窄,石板光滑,研面残留朱砂,就与砚台很接近了。稀罕的砚台,从出土文物看,陶制、石制,多圆形、三足,足上多有刻花,还有的作成兽足状,造型古朴,这时期也出现了龟形砚。魏晋时期,出现了瓷砚,长方形和圆形居多,大多带足。陶制、瓦制的砚早期与石砚并存,到了唐代,南唐的皇帝李后主还专门设置砚物官员来监制。采自今广东肇庆羚羊峡的端砚,以其制作雕刻工艺水平之高,其砚石质细腻,呈紫色,也有夹生黄、赤、翠绿相间,还有青色、胭脂色、火捺、鱼脑、蕉白、翠斑、衣纹等等佳品,另外端砚独特的圆状柱体“眼”,尤其被文人推崇,诗人李贺诗赞端砚:“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刘禹锡诗赞:“端州石砚人间重。”足以表明当时对砚的重视程度,价格也比较昂贵。始于唐开元年间,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歙砚则是以深青丝晕多金星者为最佳。相对于端砚石品花纹美丽,但价高材小而言歙砚价格稍便宜,而且材料大,能做大型的实用砚,下墨快,发墨也不错。宋代的砚台以长方形的抄手砚为主要特征,随形砚的制作更是别具匠心,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活泼。到了明代,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并存,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令文人墨客爱不释手。清代的砚台仍然以端砚为主,这时的端砚纹理疏密清晰,石眼高低错落有致,整方砚台更有雕刻成山川树林、双龙戏珠、云龙出水、鸟兽虫鱼、花卉人物等图案,再附以名人题识、摹刻古代的铭文做装饰,精美绝伦。另外秦砖汉瓦砚、澄泥砚、红丝石砚、洮河石砚、松花石砚、菊花石砚等等也名重一时,
介绍的这方济南市博物馆馆藏龟形陶砚就是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济南市历城区邵而乡小白庄的一座唐代墓葬中。砚长二十厘米,砚宽十三点五厘米,砚高八点三厘米,砚重四百四十六克。是用极细的灰陶土烧制,纹理细滑,着墨不废笔,但微渗水,无盖,砚体呈现龟的形态,龟首引颈左昂侧视,四足踞地稍外移,龟背凹陷,形成墨台,自颈部到砚池为一斜坡面,前高后低,足上及足部阴刻简洁的弦纹装饰,龟的眼、眉、鼻、耳、嘴和脚爪,都塑造的十分清晰,神态生动,这方砚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出土时其池面上所残留的墨迹迄今仍然清晰可见,由此可见此方砚台肯定是墓主人生前日常应用之物,也是极其心爱之物,死后还以心爱之砚陪葬。隋唐时期盛行龟形砚,是因为一来龟是中国古代人們所说的四灵之一,能耐饥渴;二来龟相传有千年之寿,古人常常喜欢以龟龄寓意人之长寿。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提到:“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郭璞《游仙诗》:“借问浮游辈,宁知龟鹤年。”可见在古人心目中,龟是一种重要的吉祥物,也正是这种传统观念的体现。这方龟形陶砚造型逼真,塑造精致,保存完好,从精简中见精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国家一级文物。唐代以前除了石砚、瓷砚外就是陶砚,澄泥砚是陶砚得的进步,唐代文人韩愈在《瘗砚文》中提到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的澄泥砚。秦汉时期建筑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的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制成砚台,就是秦砖汉瓦砚韩愈所称的“陶泓”。古人对上等砚台有三大标准:观砚,温润细腻、纹理清晰、完美无瑕、星晕明显,摸之如孩儿面、美人肤、吹气盈珠。扣砚,玉德金声、铿锵有力。用砚,石滑不涩、储墨不涸、久磨不损。
作为文房四宝必不可少的砚,除了实用以外,名家名贵之作还令古今人世收藏观赏之用,从长方形的石板砚,到圆形、圆形带足、龟形、长方形抄手砚、随形砚无所不能,巧夺天工。更有精美的雕刻,山川树木、亭台楼阁、云龙戏珠、走兽鱼虫,花卉人物无所不精,使人爱不释手。不少名家专门著书立说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内容。清代名家高风翰的《砚史》,就详细记录了一些名砚的流传和收藏情况。
笔墨纸砚并非是从使用之日起就以“文房四宝”命名的,据现有史料记载,笔与墨的历史能追溯到三千年以前,而纸和砚的出现和使用是在西汉时期,距今也有两千多年,汉代也是中国石砚开始出现多样化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制作砚台的材料和形式的多样化上。“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到了宋朝,“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歙县)、宣纸(安徽省泾县)、端砚(广东省肇庆)、另外还包括歙砚(安徽省歙县),洮砚(甘肃省卓尼县)。
安阳殷墟中曾发现有石制椭圆型器物,其中间微凹,留有朱色,专家考证认为是蘸色用具,这也应该是砚的最早雏形。洛阳西周墓出土的长方形石板,前宽后窄,石板光滑,研面残留朱砂,就与砚台很接近了。稀罕的砚台,从出土文物看,陶制、石制,多圆形、三足,足上多有刻花,还有的作成兽足状,造型古朴,这时期也出现了龟形砚。魏晋时期,出现了瓷砚,长方形和圆形居多,大多带足。陶制、瓦制的砚早期与石砚并存,到了唐代,南唐的皇帝李后主还专门设置砚物官员来监制。采自今广东肇庆羚羊峡的端砚,以其制作雕刻工艺水平之高,其砚石质细腻,呈紫色,也有夹生黄、赤、翠绿相间,还有青色、胭脂色、火捺、鱼脑、蕉白、翠斑、衣纹等等佳品,另外端砚独特的圆状柱体“眼”,尤其被文人推崇,诗人李贺诗赞端砚:“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刘禹锡诗赞:“端州石砚人间重。”足以表明当时对砚的重视程度,价格也比较昂贵。始于唐开元年间,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歙砚则是以深青丝晕多金星者为最佳。相对于端砚石品花纹美丽,但价高材小而言歙砚价格稍便宜,而且材料大,能做大型的实用砚,下墨快,发墨也不错。宋代的砚台以长方形的抄手砚为主要特征,随形砚的制作更是别具匠心,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活泼。到了明代,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并存,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令文人墨客爱不释手。清代的砚台仍然以端砚为主,这时的端砚纹理疏密清晰,石眼高低错落有致,整方砚台更有雕刻成山川树林、双龙戏珠、云龙出水、鸟兽虫鱼、花卉人物等图案,再附以名人题识、摹刻古代的铭文做装饰,精美绝伦。另外秦砖汉瓦砚、澄泥砚、红丝石砚、洮河石砚、松花石砚、菊花石砚等等也名重一时,
介绍的这方济南市博物馆馆藏龟形陶砚就是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济南市历城区邵而乡小白庄的一座唐代墓葬中。砚长二十厘米,砚宽十三点五厘米,砚高八点三厘米,砚重四百四十六克。是用极细的灰陶土烧制,纹理细滑,着墨不废笔,但微渗水,无盖,砚体呈现龟的形态,龟首引颈左昂侧视,四足踞地稍外移,龟背凹陷,形成墨台,自颈部到砚池为一斜坡面,前高后低,足上及足部阴刻简洁的弦纹装饰,龟的眼、眉、鼻、耳、嘴和脚爪,都塑造的十分清晰,神态生动,这方砚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出土时其池面上所残留的墨迹迄今仍然清晰可见,由此可见此方砚台肯定是墓主人生前日常应用之物,也是极其心爱之物,死后还以心爱之砚陪葬。隋唐时期盛行龟形砚,是因为一来龟是中国古代人們所说的四灵之一,能耐饥渴;二来龟相传有千年之寿,古人常常喜欢以龟龄寓意人之长寿。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提到:“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郭璞《游仙诗》:“借问浮游辈,宁知龟鹤年。”可见在古人心目中,龟是一种重要的吉祥物,也正是这种传统观念的体现。这方龟形陶砚造型逼真,塑造精致,保存完好,从精简中见精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国家一级文物。唐代以前除了石砚、瓷砚外就是陶砚,澄泥砚是陶砚得的进步,唐代文人韩愈在《瘗砚文》中提到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的澄泥砚。秦汉时期建筑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的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制成砚台,就是秦砖汉瓦砚韩愈所称的“陶泓”。古人对上等砚台有三大标准:观砚,温润细腻、纹理清晰、完美无瑕、星晕明显,摸之如孩儿面、美人肤、吹气盈珠。扣砚,玉德金声、铿锵有力。用砚,石滑不涩、储墨不涸、久磨不损。
作为文房四宝必不可少的砚,除了实用以外,名家名贵之作还令古今人世收藏观赏之用,从长方形的石板砚,到圆形、圆形带足、龟形、长方形抄手砚、随形砚无所不能,巧夺天工。更有精美的雕刻,山川树木、亭台楼阁、云龙戏珠、走兽鱼虫,花卉人物无所不精,使人爱不释手。不少名家专门著书立说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内容。清代名家高风翰的《砚史》,就详细记录了一些名砚的流传和收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