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道经《太上大道玉清经》篇幅可观,内容丰富,是近代汉语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语料,本文择取其中的部分语词进行考释与分析。
【关键词】:《太上大道玉清经》;近代汉语;例释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发展过程中创制的经书不仅承载着道教文化思想的变迁,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历史变化的某些事实。然而,由于历史宗教等原因,长期以来,道经在汉语史研究中没受到应有的重视。
唐代,统治阶级奉行崇道政策,道教发展进入勃兴时期,道书数目大增且汇编成藏。《太上大道玉清经》就是这一时期的道教论著。关于此经的攥写时间,学界有不同意见,主要有六朝和唐代两种观点。“六朝”说的学者有任继愈[1]、萧登福[2]、朱越利[3],其主要依据是认为北周所编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引及了其中的多条有关“玉清”的引文。其实,这些引文是出自南朝道经《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据“玉清”字眼就断定引文为《太上大道玉清经》乃未仔细核对文字所致的疏失。“唐代”说以丁培仁[4]和日本学者山田俊[5]为代表,主要依据是其内容及语言风格与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的《洞渊经》、《升玄经》、《业报因缘经》、《本际经》、《海空经》等相似,且经书中多出言“禅位”,疑出自武则天唐代前后。我们认为,由于该经在隋朝所编《三洞奉道科戒》中未被提及,将此经视为唐代的作品较为稳妥。
《太上大道玉清经》共分十卷,二十品:一、本起品;二、缘对品;三、世界品;四、慈悲戒序品;五、说戒科品;六、慈悲方便品;七、言龙中劫方便度人品;八、通济幽冥品;九、上元品;十、中元品;十一、下元品;十二、三元宝经流通品;十三、八道品;十四、斋戒品;十五、昭灵品;十六、威魔品;十七、道化四夷品;十八、幽棲品;十九、明威真人威邪品;二十、法印品。
其内容丰富,篇幅可观,是汉语历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材料。本文择取其中的部分语词进行分析释读。
思念:“或时单己默坐思念;或复讲诵,为人说法。”(卷一缘对品 33/286c[6])
该词乃思神念道义。《汉语大词典》收“思念”一词,有以下几个义项:1.想念;怀念。2.指回忆。3.考虑;思考。4.思虑;想法。但是以这几个意思来理解道经中的“思念”皆不妥当。结合上下文意,此处“思念”当与道家诵念经文有关,从而推及为思神念道的意思,同时,“思念”与下句的“讲诵”“说法”二词呼应印证。
行人:“恣意兇險,殺害物命,劫奪人財,威刑無度,毁敗善道,誹謗行人,讒嫉勝己。”(卷一世界品33/289c)
指修道之人。该词习见于道经中,如:“见有大臣,情有取舍,方便化诱,令国王损道,误诸行人。”(6/84a)“凡人之中,有了然觉悟,知有大道,起心修学,欲求度者,谓之道人,亦谓之行人也。”(6/695a)“魔王,亦神王之流,凡有三种。一者三天魔王,二者五帝魔王,三者飞天魔王,皆戒炼保举学道行人,故大勋魔王保举尔身也。”(24/748c)“真品仙阶,行人所践,道无形像,要籍人和。”(34/371c)早期佛经中指修佛法的人。汉安世高译《普法义经》:“八为世间行人不欲共,九为不欲受世间行。”
飡服:“飡服和气,沐浴道化,使反朽归荣,临败得成。”(卷一本起品33/282a)
服食;吞纳。《汉语大词典》中“飡”的解释有: 1.吃,吞食。2.指喝,饮。《太上大道玉清经》以“元气”为大道,服气为无上至法。认为“道气之妙,其法至神。天地万象,皆由元气所生,未有一物能够离开元气而单独存在;又云:“大道元乎虚朴,虚朴散为元气,元气自然成形”;(卷四)“升沉飞走,乘气而游,得气则存,失气则亡”。因此,主张“服日晨气”,从而“保见太平”。方法是:恒存清气,使其流入“双阙”,“散适经纬,遍体云行,天阙微呼,出一半气”,然后,“心念半气循环双阙,令不驰散”(卷十)。由此推断“飡服和气”即吸入“清气”,“飡”即餐,“餐服”为动词性同义连文,引申为吸、吸入之意。在表“食用、服用”义上,“飡”与“ 服”是同义关系。
福乡:“当此之际,法应搜选种民,置之福乡。子当勤苦,晨夕勿懈。”(卷一本起品33/285a)
“福乡”一词汉语大词典失收,指神仙所居、福德所集的地方。该词习见于道经及其他中土文献:“且哀声乱真,干忤正气,明君胡不常处福乡,于此振衣而归室乎?”(2/165c、20/527a)“庚辰羌胡动,壬午有奇赏。先当之福乡,高咏以自养。”(5/867a)“后有郭四朝,又于其处种五果,又此地可种柰,所谓福乡之柰,以除灾厉。”(20/568a)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桐柏山)中有洞天,号金庭宫,即中右弼王乔子晋之所处也。是之谓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
媒衒:“‘道言:诸学道修身之人,先当广寻经文,勘校科格,求师决断,慎护所受,莫自媒衒,邀求世利……’”(卷一说戒科品33/294a)
该词乃邀求名利、求取进身义,在早期中土文献即有用例,如《魏书·逸士传·李谧》:“前河南尹黄门侍郎甄琛内赞近机,朝野倾目。于时亲识有求官者,答云:‘赵郡李谧,耽学守道,不闷于时,常欲致言,但未有次耳。诸君何为轻自媒衒?’”
注释:
[1]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300页。
[2]萧登福《正统道藏总目提要》,文津2012年,第1271页。
[3]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4]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巴蜀书社2008年,第113页。
[5]山田俊《关于<太上大道玉清经>的成立》,《东方宗教》第88号,1995年。
[6]所引道经均据北京文物、天津古籍、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出版的《正统道藏》,用a、b、c分别代表上、中、下栏,“33/286c”指此句在《道藏》33册286页下栏。下同。
参考文献:
[1]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2]任继愈.道藏提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1.7(2005.12重印)
[3]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4]萧登福.正统道藏总目提要[M].文津出版社,2011.11
【关键词】:《太上大道玉清经》;近代汉语;例释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发展过程中创制的经书不仅承载着道教文化思想的变迁,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历史变化的某些事实。然而,由于历史宗教等原因,长期以来,道经在汉语史研究中没受到应有的重视。
唐代,统治阶级奉行崇道政策,道教发展进入勃兴时期,道书数目大增且汇编成藏。《太上大道玉清经》就是这一时期的道教论著。关于此经的攥写时间,学界有不同意见,主要有六朝和唐代两种观点。“六朝”说的学者有任继愈[1]、萧登福[2]、朱越利[3],其主要依据是认为北周所编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引及了其中的多条有关“玉清”的引文。其实,这些引文是出自南朝道经《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据“玉清”字眼就断定引文为《太上大道玉清经》乃未仔细核对文字所致的疏失。“唐代”说以丁培仁[4]和日本学者山田俊[5]为代表,主要依据是其内容及语言风格与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的《洞渊经》、《升玄经》、《业报因缘经》、《本际经》、《海空经》等相似,且经书中多出言“禅位”,疑出自武则天唐代前后。我们认为,由于该经在隋朝所编《三洞奉道科戒》中未被提及,将此经视为唐代的作品较为稳妥。
《太上大道玉清经》共分十卷,二十品:一、本起品;二、缘对品;三、世界品;四、慈悲戒序品;五、说戒科品;六、慈悲方便品;七、言龙中劫方便度人品;八、通济幽冥品;九、上元品;十、中元品;十一、下元品;十二、三元宝经流通品;十三、八道品;十四、斋戒品;十五、昭灵品;十六、威魔品;十七、道化四夷品;十八、幽棲品;十九、明威真人威邪品;二十、法印品。
其内容丰富,篇幅可观,是汉语历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材料。本文择取其中的部分语词进行分析释读。
思念:“或时单己默坐思念;或复讲诵,为人说法。”(卷一缘对品 33/286c[6])
该词乃思神念道义。《汉语大词典》收“思念”一词,有以下几个义项:1.想念;怀念。2.指回忆。3.考虑;思考。4.思虑;想法。但是以这几个意思来理解道经中的“思念”皆不妥当。结合上下文意,此处“思念”当与道家诵念经文有关,从而推及为思神念道的意思,同时,“思念”与下句的“讲诵”“说法”二词呼应印证。
行人:“恣意兇險,殺害物命,劫奪人財,威刑無度,毁敗善道,誹謗行人,讒嫉勝己。”(卷一世界品33/289c)
指修道之人。该词习见于道经中,如:“见有大臣,情有取舍,方便化诱,令国王损道,误诸行人。”(6/84a)“凡人之中,有了然觉悟,知有大道,起心修学,欲求度者,谓之道人,亦谓之行人也。”(6/695a)“魔王,亦神王之流,凡有三种。一者三天魔王,二者五帝魔王,三者飞天魔王,皆戒炼保举学道行人,故大勋魔王保举尔身也。”(24/748c)“真品仙阶,行人所践,道无形像,要籍人和。”(34/371c)早期佛经中指修佛法的人。汉安世高译《普法义经》:“八为世间行人不欲共,九为不欲受世间行。”
飡服:“飡服和气,沐浴道化,使反朽归荣,临败得成。”(卷一本起品33/282a)
服食;吞纳。《汉语大词典》中“飡”的解释有: 1.吃,吞食。2.指喝,饮。《太上大道玉清经》以“元气”为大道,服气为无上至法。认为“道气之妙,其法至神。天地万象,皆由元气所生,未有一物能够离开元气而单独存在;又云:“大道元乎虚朴,虚朴散为元气,元气自然成形”;(卷四)“升沉飞走,乘气而游,得气则存,失气则亡”。因此,主张“服日晨气”,从而“保见太平”。方法是:恒存清气,使其流入“双阙”,“散适经纬,遍体云行,天阙微呼,出一半气”,然后,“心念半气循环双阙,令不驰散”(卷十)。由此推断“飡服和气”即吸入“清气”,“飡”即餐,“餐服”为动词性同义连文,引申为吸、吸入之意。在表“食用、服用”义上,“飡”与“ 服”是同义关系。
福乡:“当此之际,法应搜选种民,置之福乡。子当勤苦,晨夕勿懈。”(卷一本起品33/285a)
“福乡”一词汉语大词典失收,指神仙所居、福德所集的地方。该词习见于道经及其他中土文献:“且哀声乱真,干忤正气,明君胡不常处福乡,于此振衣而归室乎?”(2/165c、20/527a)“庚辰羌胡动,壬午有奇赏。先当之福乡,高咏以自养。”(5/867a)“后有郭四朝,又于其处种五果,又此地可种柰,所谓福乡之柰,以除灾厉。”(20/568a)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桐柏山)中有洞天,号金庭宫,即中右弼王乔子晋之所处也。是之谓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
媒衒:“‘道言:诸学道修身之人,先当广寻经文,勘校科格,求师决断,慎护所受,莫自媒衒,邀求世利……’”(卷一说戒科品33/294a)
该词乃邀求名利、求取进身义,在早期中土文献即有用例,如《魏书·逸士传·李谧》:“前河南尹黄门侍郎甄琛内赞近机,朝野倾目。于时亲识有求官者,答云:‘赵郡李谧,耽学守道,不闷于时,常欲致言,但未有次耳。诸君何为轻自媒衒?’”
注释:
[1]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300页。
[2]萧登福《正统道藏总目提要》,文津2012年,第1271页。
[3]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4]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巴蜀书社2008年,第113页。
[5]山田俊《关于<太上大道玉清经>的成立》,《东方宗教》第88号,1995年。
[6]所引道经均据北京文物、天津古籍、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出版的《正统道藏》,用a、b、c分别代表上、中、下栏,“33/286c”指此句在《道藏》33册286页下栏。下同。
参考文献:
[1]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2]任继愈.道藏提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1.7(2005.12重印)
[3]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4]萧登福.正统道藏总目提要[M].文津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