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会反问:“老师,您提的是什么问题?”这说明教师的问题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就是说,学生正处于一种“非学习状态”。所谓“非学习状态”,是指学生虽然身处课堂,但学习内容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实际上并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课堂的听课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所以教师应当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足够重要的地位,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一、围绕重点,提出问题
问题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疑”为轴、解“疑”为线,互动、合作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设问:“太平天国运动与拜上帝教的关系是什么?从革命的主体力量说明太平天国的性质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外形势怎样?”用这些有的放矢的提问可以将教材的难点化整为零,降低思维的难度,保护学生思维的信心。
二、语言调动,表情感染
教师要用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1、幽默:幽默容易拉近师生距离,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鼓励:当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鼓励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变化声调:教师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给学生回味、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教师自己首先要精神饱满,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用自己的良好情绪去感染学生是改善学生课堂情绪的好方法。当课堂气氛过于压抑、沉闷时,教师可面带活泼、愉快的表情;当课堂气氛过于高涨时,教师应用严肃的表情,以加强纪律性、稳定秩序。
三、活跃气氛,促进交流
要抛弃应试教育的就史讲事,尝试三维目标下的素质教育,把“史”讲“活”,以兴趣和激情来活跃气氛,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
1、情趣性导入。教师为设计好每堂课的开端,应当采用新颖别致、形式多样的导课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并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可以首先在黑板上写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然后师生进行如下问答:
师: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林则徐在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的情况下。
师:那么这体现了他什么精神呢?
生: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的导入,从上课一开始便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2、艺术性表演。教师可以在课前自编一个历史短剧让学生来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如在《戊戌变法》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荣禄、李鸿章、康有为等,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进行论战,从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封建顽固势力不仅仅单指顽固派,还包括洋务派。这样便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总之,历史就是要将“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教活、学活,挑动激情来活跃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寓教于乐、乐中解惑、乐中求学,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既愉悦了心境又获得了新知,不亦乐乎?
一、围绕重点,提出问题
问题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疑”为轴、解“疑”为线,互动、合作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设问:“太平天国运动与拜上帝教的关系是什么?从革命的主体力量说明太平天国的性质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外形势怎样?”用这些有的放矢的提问可以将教材的难点化整为零,降低思维的难度,保护学生思维的信心。
二、语言调动,表情感染
教师要用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1、幽默:幽默容易拉近师生距离,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鼓励:当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鼓励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变化声调:教师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给学生回味、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教师自己首先要精神饱满,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用自己的良好情绪去感染学生是改善学生课堂情绪的好方法。当课堂气氛过于压抑、沉闷时,教师可面带活泼、愉快的表情;当课堂气氛过于高涨时,教师应用严肃的表情,以加强纪律性、稳定秩序。
三、活跃气氛,促进交流
要抛弃应试教育的就史讲事,尝试三维目标下的素质教育,把“史”讲“活”,以兴趣和激情来活跃气氛,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
1、情趣性导入。教师为设计好每堂课的开端,应当采用新颖别致、形式多样的导课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并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可以首先在黑板上写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然后师生进行如下问答:
师: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林则徐在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的情况下。
师:那么这体现了他什么精神呢?
生: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的导入,从上课一开始便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2、艺术性表演。教师可以在课前自编一个历史短剧让学生来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如在《戊戌变法》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荣禄、李鸿章、康有为等,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进行论战,从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封建顽固势力不仅仅单指顽固派,还包括洋务派。这样便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总之,历史就是要将“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教活、学活,挑动激情来活跃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寓教于乐、乐中解惑、乐中求学,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既愉悦了心境又获得了新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