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幼儿园是小班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许多幼儿出现了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的情况,如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不遵守集体规则,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等。遇到这类孩子,教师的针对性教育和正确引导极为关键。
天天(化名)是一位内向敏感的男孩,在上学前一直是由妈妈带,很少出门,一般都是待在家里。
小班开学后,天天在生活上基本不能自理,整天不停地哭,排斥睡觉,恐惧上厕所,不能独立吃饭。在社会交往上,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或者黏着保育员,不喜欢和其他孩子说话交流,对周围事物和活动表现出不关心、没兴趣的态度。在语言表达方面,他只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基本是单字或者短句,不会使用人称代词,不擅长与同伴交流。
(一)从小与人交流少,人际交往能力差
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家庭影响很大。0~6岁是儿童语言能力的形成期,而天天的爸妈总是让他待在家中,天天的活动范围受限,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少,用语言交流的次数少,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二)家长的过分宠溺,自理能力缺失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服务性劳动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刷牙洗脸,等等。由于家长不正确的包办观念,导致部分孩子在入学之前未能形成这方面的能力,天天就是其中之一。在刚入小班时,天天不会穿脱衣服,不会独立进餐,连水杯都不会用,主要原因是家长害怕孩子受伤,擔心孩子做不好,于是把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都代劳了,孩子得不到锻炼机会,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毫无进步。
(三)环境的突然转变,接受能力弱
刚入小班的幼儿由于和家长分离,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原来熟悉的家庭变成了陌生的学校,亲近的家人变成了陌生的教师和同学。对天天来说,幼儿园规律的作息、新的饮食环境,新的食物味道都令他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再加上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调整机制不成熟,因此他在情绪和行为上都表现出了不适应、反常的举动。
(一)敞开心扉,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平等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融洽的。只有在宽松、安全、愉悦、合作的气氛中,幼儿才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和尊重,获得安全感,建立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极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个性社会化发展。
天天刚入园时有许多不适应的表现,我一直关注他的需求并给予他帮助。当他在集体活动中手足无措时,我会询问他的困难并帮助他,待完成任务后会给予他赞美和鼓励。在户外活动时,我会让他选择喜欢的区域,带领他进行一些户外挑战。在区域游戏中,我会鼓励他与同伴一起玩耍,让他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生活方面,我会教他如何使用餐具,如何洗脸、洗手、穿衣、换鞋,让他形成独立自主的习惯。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天天上学不哭了,能主动和教师打招呼,在集体活动中也愿意尝试自己动手了,生活方面也能够自理。
(二)抓住兴趣,创设愉悦的环境氛围
浓厚的兴趣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是最有效的学习动机。正因如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利用兴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效果。
刚入园时,天天在集体活动时基本和教师没有任何互动,在一次偶然的手指游戏教学中,当我说“变成小花猫”时,天天居然伸出了手模仿了起来。我抓住他喜欢模仿动物的兴趣,在一日活动的环节,我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吸引他,在他有意识地模仿我、回应我后,我及时地给予他肯定和表扬,他也变得越来越开朗大方。
(三)确立奖励机制,让幼儿树立信心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应当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叶澜说:“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奖励机制就是教育者为了能够引导、促进和改善学生的某些良好行为,促使其良好行为产生或重复而采用的一系列方式方法。
天天很喜欢教师奖励孩子的“小苹果”贴纸。每次教师在奖励其他孩子贴纸时他总会望着,有时还会跑过来拿。针对他喜欢贴纸这一行为,我开始给他一些简单的任务让他去完成,当他完成后再用贴纸奖励他。渐渐的,天天能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他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当他每次有细微的进步,我都会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创设游戏,提高幼儿的能力
游戏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可以提供适宜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提高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
天天最喜欢的区域是语言区,我特地为天天规划了一个阅览区,让他在里面看书,并引导他对我讲述书中的内容。长此以往天天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开始只会复述简单的单词短句到学会使用完整的句子。我还邀请了班级的其他幼儿和天天一起阅读,天天由最开始的抗拒逐渐变得愿意和同伴待在一起。
(五)做好家园配合,共商教育措施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纲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我常主动和天天的家长进行沟通。一方面,我利用上学和放学的空隙和家长讲述天天在园的情况以及他的成长变化,听取家长的建议;另一方面,我还会询问天天在家的情况,并和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更新他们的观念,引导家长和幼儿园同步培养,避免一切包办行为,让孩子自己学习成长。
(六)耐心陪伴,静等花开
陪伴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毋庸质疑。除了父母的陪伴外,学校教师的陪伴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像天天这样内向的孩子来说,教师的陪伴可以化解他的焦虑和不安,教师的鼓励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教师的引导可以帮他融入集体。
面对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内向敏感的小班幼儿,教师要抓住他们性格形成和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依照每个孩子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带领他们沿着正确、积极向上的轨道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心幼儿园)
一、基本情况
天天(化名)是一位内向敏感的男孩,在上学前一直是由妈妈带,很少出门,一般都是待在家里。
小班开学后,天天在生活上基本不能自理,整天不停地哭,排斥睡觉,恐惧上厕所,不能独立吃饭。在社会交往上,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或者黏着保育员,不喜欢和其他孩子说话交流,对周围事物和活动表现出不关心、没兴趣的态度。在语言表达方面,他只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基本是单字或者短句,不会使用人称代词,不擅长与同伴交流。
二、原因分析
(一)从小与人交流少,人际交往能力差
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家庭影响很大。0~6岁是儿童语言能力的形成期,而天天的爸妈总是让他待在家中,天天的活动范围受限,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少,用语言交流的次数少,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二)家长的过分宠溺,自理能力缺失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服务性劳动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刷牙洗脸,等等。由于家长不正确的包办观念,导致部分孩子在入学之前未能形成这方面的能力,天天就是其中之一。在刚入小班时,天天不会穿脱衣服,不会独立进餐,连水杯都不会用,主要原因是家长害怕孩子受伤,擔心孩子做不好,于是把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都代劳了,孩子得不到锻炼机会,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毫无进步。
(三)环境的突然转变,接受能力弱
刚入小班的幼儿由于和家长分离,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原来熟悉的家庭变成了陌生的学校,亲近的家人变成了陌生的教师和同学。对天天来说,幼儿园规律的作息、新的饮食环境,新的食物味道都令他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再加上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调整机制不成熟,因此他在情绪和行为上都表现出了不适应、反常的举动。
三、教育对策
(一)敞开心扉,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平等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融洽的。只有在宽松、安全、愉悦、合作的气氛中,幼儿才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和尊重,获得安全感,建立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极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个性社会化发展。
天天刚入园时有许多不适应的表现,我一直关注他的需求并给予他帮助。当他在集体活动中手足无措时,我会询问他的困难并帮助他,待完成任务后会给予他赞美和鼓励。在户外活动时,我会让他选择喜欢的区域,带领他进行一些户外挑战。在区域游戏中,我会鼓励他与同伴一起玩耍,让他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生活方面,我会教他如何使用餐具,如何洗脸、洗手、穿衣、换鞋,让他形成独立自主的习惯。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天天上学不哭了,能主动和教师打招呼,在集体活动中也愿意尝试自己动手了,生活方面也能够自理。
(二)抓住兴趣,创设愉悦的环境氛围
浓厚的兴趣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是最有效的学习动机。正因如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利用兴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效果。
刚入园时,天天在集体活动时基本和教师没有任何互动,在一次偶然的手指游戏教学中,当我说“变成小花猫”时,天天居然伸出了手模仿了起来。我抓住他喜欢模仿动物的兴趣,在一日活动的环节,我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吸引他,在他有意识地模仿我、回应我后,我及时地给予他肯定和表扬,他也变得越来越开朗大方。
(三)确立奖励机制,让幼儿树立信心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应当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叶澜说:“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奖励机制就是教育者为了能够引导、促进和改善学生的某些良好行为,促使其良好行为产生或重复而采用的一系列方式方法。
天天很喜欢教师奖励孩子的“小苹果”贴纸。每次教师在奖励其他孩子贴纸时他总会望着,有时还会跑过来拿。针对他喜欢贴纸这一行为,我开始给他一些简单的任务让他去完成,当他完成后再用贴纸奖励他。渐渐的,天天能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他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当他每次有细微的进步,我都会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创设游戏,提高幼儿的能力
游戏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可以提供适宜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提高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
天天最喜欢的区域是语言区,我特地为天天规划了一个阅览区,让他在里面看书,并引导他对我讲述书中的内容。长此以往天天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开始只会复述简单的单词短句到学会使用完整的句子。我还邀请了班级的其他幼儿和天天一起阅读,天天由最开始的抗拒逐渐变得愿意和同伴待在一起。
(五)做好家园配合,共商教育措施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纲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我常主动和天天的家长进行沟通。一方面,我利用上学和放学的空隙和家长讲述天天在园的情况以及他的成长变化,听取家长的建议;另一方面,我还会询问天天在家的情况,并和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更新他们的观念,引导家长和幼儿园同步培养,避免一切包办行为,让孩子自己学习成长。
(六)耐心陪伴,静等花开
陪伴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毋庸质疑。除了父母的陪伴外,学校教师的陪伴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像天天这样内向的孩子来说,教师的陪伴可以化解他的焦虑和不安,教师的鼓励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教师的引导可以帮他融入集体。
面对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内向敏感的小班幼儿,教师要抓住他们性格形成和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依照每个孩子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带领他们沿着正确、积极向上的轨道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