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是幼儿表现自我、与人交流的一种语言。幼儿在用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时,往往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用绘画表现周围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是现代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将绘画生活化渗透在主题活动中
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并用美术的手段来表现。比如主题活动“好吃的蔬菜”。幼儿第一次去买菜肯定会觉得很新鲜,教师要引导他们观察蔬菜的颜色、形状等特征。买菜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蔬菜小舞会”活动,鼓励幼儿大胆画出各种蔬菜,并为它们添上五官和四肢,变成富有生命力的蔬菜。这些生动可爱的形象可以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喜爱之情。结合主题的实施,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身边的事物,利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幼儿扩展经验。如搜集有关图片、书籍等资料,组织游戏活动等。幼儿的经验丰富了,感受才会变得更深刻,才会有独特的审美意识。
(二)在幼儿生活的基础上生成绘画生活化的内容
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和大胆表現。例如,在阳光灿烂的春天,幼儿们欣喜地发现了蝴蝶,幼儿对蝴蝶的颜色、翅膀花纹充满了兴趣。由此教师可开展“美丽的蝴蝶”活动,让中班幼儿学习的装饰画。中班幼儿对简单的装饰有一定的经验,此时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对称的装饰方法,对于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装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活动中,幼儿们运用画、贴、印、折等方法表现了蝴蝶翅膀上的花纹,完成制作后,幼儿们背上“翅膀”,变成“小蝴蝶”,体验翩翩起舞的感觉。活动的内容是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是幼儿最喜欢、最想表现的事物。老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中发现隐藏的教育契机。
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猜谜、讲故事等有趣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以娓娓动听的语言加以渲染,为主题内容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幼儿绘画时,循环播放范例作品,配上优美的音乐,教师再以轻柔的语言提示。试问,在这样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幼儿的创造力怎么可能得不到提升呢!
(一)选材恰当,内容适宜,易于幼儿掌握
1.幼儿美术活动的材料生活化
(1)美术生活化材料的搜集
废旧材料来源于生活,如果光靠老师搜集将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如果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力量就大多了。但是,如何引导幼儿去留意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让幼儿成为废旧材料搜集的主角呢?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带了一盒牛奶到学校,喝完后正要把盒子丢掉,我把盒子拿来,贴上彩纸编的手和脚,贴上头发,并画上眼睛,做成一个纸盒娃娃放在展示区,幼儿们看到后纷纷围上来“哇!好漂亮!”“我也要做!”既然这样,心动不如行动,我让幼儿们先讨论看有什么可以代替盒子的材料,有什么材料可以用来做手和脚等等。第二天,幼儿们有的带来了牙膏盒,有的带来了饼干盒,还有可以做手和脚的废布条、吸管、弹簧等材料。早上吃完饭幼儿就在桌子上开始剪呀、贴呀、画呀,一个个漂亮的纸盒娃娃就诞生了。借此机会,我鼓励幼儿们搜集各种废旧材料,比比谁搜集得多、谁搜集的种类广,因为如果材料是幼儿们自己搜集来的话,他们都像宝贝似的,逢人就说这是我带来的,可以做飞机,那是我带来的,可以做导弹。这样,美工区一下子就变成了“百宝箱”。
(2)美术生活化材料的利用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在运用同一性质的材料时的想法和要求也不一样。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新颖、自然的材料,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幼儿的兴趣能改变这些材料的作用,使幼儿产生新思路,进而使活动层层递进。比如关于纸的教学,在小班的时候,我们只能进行纸的撕、团、粘贴等活动;中班时,幼儿的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可进行纸的剪、拼、贴等活动;到了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了,可以尝试用纸浆造纸并作画,还可以对纸盒进行装饰、构建复杂造型等。
2.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生活化
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很广泛,大致可分为绘画、纸工、泥工和自制玩具。这么广泛的内容,如何才能做到生活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呢?
(1)选材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
以往美术课经常是老师示范一幅画,然后让幼儿照着样子画,导致内容和样式都和老师示范的如出一辙,是“幼儿跟着老师走,老师抱着幼儿走”。评价画得好不好也是从“像不像”“对不对”出发。这样的教学不仅束缚了幼儿的思想,扼制了幼儿的审美力、创造力,还容易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丧失兴趣。
小班美术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主题,二是要具有游戏性。比如小班有一节“画泡泡”的美术活动,如果直接让幼儿练习画圈,小班幼儿肯定会乱画,即使老师再强调要画得圆圆的,到后来他们也会越画越快,最后不知道变成什么形状了。如果能结合生活已有经验和歌曲《泡泡不见了》,幼儿就有了兴趣。在开展“画泡泡”的活动时,再设计一个游戏情景,和幼儿一起吹泡泡,让幼儿在吹泡泡的过程中感受泡泡的变化。这样在绘画中,幼儿的兴趣就很高,就能融入画泡泡的氛围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在白纸上画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彩色泡泡。
(2)选材从幼儿兴趣出发
比如一个活动要求幼儿表现闹元宵的快乐场面,可是我们这里的元宵节无非是吃吃汤圆,或偶尔有地方举行灯谜会,亲身经历过的幼儿少之又少。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如果教师只是说了一些闹元宵的习俗,给幼儿看了一些闹元宵的图片,就让幼儿创设一副闹元宵的画,幼儿就只能模仿教师提供的图片,绘画作品就会显得十分单调。
幼儿园活动题材的选择离不开教师,教师的选择离不开幼儿。教师在组织活动前要考虑幼儿是否已经具备了有关的生活经验,或者他们现在的兴趣是什么,印象深刻的又是什么。
(二)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对幼儿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采用有利于幼儿绘画创作的方法。
1.同故事、绘本有机结合。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和形象有趣的绘本受到许多幼儿的青睐。将绘画和绘本故事结合起来,不仅能引发幼儿的共鸣,将兴趣贯穿于整个活动中,还能开拓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的创作潜能。
2.借助顺口溜、儿歌,引导幼儿掌握绘画技能。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可以挑选和设计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顺口溜、儿歌作为绘画教学的辅助方法,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这样既解决了教學中的难点,又加深了幼儿学习绘画的积极性。例如,在小班手指点画“一串葡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掌握点画葡萄时要一个一个地排好队,并能在点画下一排时进行插空点画,于是教师在示范时编了一段儿歌来帮助幼儿理解点画葡萄的方法:“小葡萄,圆又圆,一个一个排好队,排不下,转个弯,插个空,排好队,一个一个接着排,排不下,转个弯。”利用这段儿歌,幼儿很快掌握了葡萄的点画方法,解决了点画技能上的难点。
3.同一题材,尝试不同的创作形式。以往的绘画教学虽然形式多样,材料丰富,但绘画内容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关联,这个题材完成了也就丢掉了,接下来便全力以赴去准备下一个题材。幼儿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在兴趣高涨时突然被直线拉下,继而又被新一轮的提升。我们何不在幼儿兴趣高涨时继续现有的题材,采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呢?这样不仅能让幼儿的兴趣得以保持,还能尝试同种题材的不同绘画形式所带来的不同体验。
(三)灵活动态地评价,关注幼儿的成果
评价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术活动的评价往往会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很多美术活动都存在这个问题,最后的评价环节往往会成为一次优秀的美术活动的“败笔”。
1.学会赏识,善用表扬
在进行评价前要展示每个幼儿的作品,这既是对自己教学成果的展示,也是对每个幼儿的肯定。教师要用欣赏的态度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对幼儿的每件作品都要认真分析,表扬优点,提出建议,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对于幼儿的闪光点和进步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因为教师的一句表扬往往会成为幼儿前进的动力,鼓励着幼儿向创作的高峰勇往直前!
2.形式多样,灵活机动
评价不必拘泥于一种特定的形式。以往的集中评价容易让个别幼儿感觉被忽视,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评价活动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幼儿,教师可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可以提供机会请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小朋友来讨论、评价,或者让先完成作品的幼儿进行作品展示,欣赏评价,之后再进行集体评价,最后让幼儿在课后进行自我评价或同伴互评。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成为被关注的对象,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在活动评价中,还可运用与活动内容相关的情境和角色,避免使用“老师”“我”这些生硬的人称名词。在这样首尾呼应的情境里,每个幼儿都能融入角色中,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成为活动的主角。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夏驾幼儿园晨曦分园)
一、幼儿绘画生活化的操作要领
(一)将绘画生活化渗透在主题活动中
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并用美术的手段来表现。比如主题活动“好吃的蔬菜”。幼儿第一次去买菜肯定会觉得很新鲜,教师要引导他们观察蔬菜的颜色、形状等特征。买菜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蔬菜小舞会”活动,鼓励幼儿大胆画出各种蔬菜,并为它们添上五官和四肢,变成富有生命力的蔬菜。这些生动可爱的形象可以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喜爱之情。结合主题的实施,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身边的事物,利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幼儿扩展经验。如搜集有关图片、书籍等资料,组织游戏活动等。幼儿的经验丰富了,感受才会变得更深刻,才会有独特的审美意识。
(二)在幼儿生活的基础上生成绘画生活化的内容
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和大胆表現。例如,在阳光灿烂的春天,幼儿们欣喜地发现了蝴蝶,幼儿对蝴蝶的颜色、翅膀花纹充满了兴趣。由此教师可开展“美丽的蝴蝶”活动,让中班幼儿学习的装饰画。中班幼儿对简单的装饰有一定的经验,此时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对称的装饰方法,对于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装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活动中,幼儿们运用画、贴、印、折等方法表现了蝴蝶翅膀上的花纹,完成制作后,幼儿们背上“翅膀”,变成“小蝴蝶”,体验翩翩起舞的感觉。活动的内容是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是幼儿最喜欢、最想表现的事物。老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中发现隐藏的教育契机。
二、培养幼儿绘画生活化的建议
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猜谜、讲故事等有趣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以娓娓动听的语言加以渲染,为主题内容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幼儿绘画时,循环播放范例作品,配上优美的音乐,教师再以轻柔的语言提示。试问,在这样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幼儿的创造力怎么可能得不到提升呢!
(一)选材恰当,内容适宜,易于幼儿掌握
1.幼儿美术活动的材料生活化
(1)美术生活化材料的搜集
废旧材料来源于生活,如果光靠老师搜集将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如果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力量就大多了。但是,如何引导幼儿去留意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让幼儿成为废旧材料搜集的主角呢?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带了一盒牛奶到学校,喝完后正要把盒子丢掉,我把盒子拿来,贴上彩纸编的手和脚,贴上头发,并画上眼睛,做成一个纸盒娃娃放在展示区,幼儿们看到后纷纷围上来“哇!好漂亮!”“我也要做!”既然这样,心动不如行动,我让幼儿们先讨论看有什么可以代替盒子的材料,有什么材料可以用来做手和脚等等。第二天,幼儿们有的带来了牙膏盒,有的带来了饼干盒,还有可以做手和脚的废布条、吸管、弹簧等材料。早上吃完饭幼儿就在桌子上开始剪呀、贴呀、画呀,一个个漂亮的纸盒娃娃就诞生了。借此机会,我鼓励幼儿们搜集各种废旧材料,比比谁搜集得多、谁搜集的种类广,因为如果材料是幼儿们自己搜集来的话,他们都像宝贝似的,逢人就说这是我带来的,可以做飞机,那是我带来的,可以做导弹。这样,美工区一下子就变成了“百宝箱”。
(2)美术生活化材料的利用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在运用同一性质的材料时的想法和要求也不一样。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新颖、自然的材料,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幼儿的兴趣能改变这些材料的作用,使幼儿产生新思路,进而使活动层层递进。比如关于纸的教学,在小班的时候,我们只能进行纸的撕、团、粘贴等活动;中班时,幼儿的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可进行纸的剪、拼、贴等活动;到了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了,可以尝试用纸浆造纸并作画,还可以对纸盒进行装饰、构建复杂造型等。
2.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生活化
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很广泛,大致可分为绘画、纸工、泥工和自制玩具。这么广泛的内容,如何才能做到生活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呢?
(1)选材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
以往美术课经常是老师示范一幅画,然后让幼儿照着样子画,导致内容和样式都和老师示范的如出一辙,是“幼儿跟着老师走,老师抱着幼儿走”。评价画得好不好也是从“像不像”“对不对”出发。这样的教学不仅束缚了幼儿的思想,扼制了幼儿的审美力、创造力,还容易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丧失兴趣。
小班美术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主题,二是要具有游戏性。比如小班有一节“画泡泡”的美术活动,如果直接让幼儿练习画圈,小班幼儿肯定会乱画,即使老师再强调要画得圆圆的,到后来他们也会越画越快,最后不知道变成什么形状了。如果能结合生活已有经验和歌曲《泡泡不见了》,幼儿就有了兴趣。在开展“画泡泡”的活动时,再设计一个游戏情景,和幼儿一起吹泡泡,让幼儿在吹泡泡的过程中感受泡泡的变化。这样在绘画中,幼儿的兴趣就很高,就能融入画泡泡的氛围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在白纸上画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彩色泡泡。
(2)选材从幼儿兴趣出发
比如一个活动要求幼儿表现闹元宵的快乐场面,可是我们这里的元宵节无非是吃吃汤圆,或偶尔有地方举行灯谜会,亲身经历过的幼儿少之又少。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如果教师只是说了一些闹元宵的习俗,给幼儿看了一些闹元宵的图片,就让幼儿创设一副闹元宵的画,幼儿就只能模仿教师提供的图片,绘画作品就会显得十分单调。
幼儿园活动题材的选择离不开教师,教师的选择离不开幼儿。教师在组织活动前要考虑幼儿是否已经具备了有关的生活经验,或者他们现在的兴趣是什么,印象深刻的又是什么。
(二)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对幼儿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采用有利于幼儿绘画创作的方法。
1.同故事、绘本有机结合。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和形象有趣的绘本受到许多幼儿的青睐。将绘画和绘本故事结合起来,不仅能引发幼儿的共鸣,将兴趣贯穿于整个活动中,还能开拓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的创作潜能。
2.借助顺口溜、儿歌,引导幼儿掌握绘画技能。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可以挑选和设计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顺口溜、儿歌作为绘画教学的辅助方法,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这样既解决了教學中的难点,又加深了幼儿学习绘画的积极性。例如,在小班手指点画“一串葡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掌握点画葡萄时要一个一个地排好队,并能在点画下一排时进行插空点画,于是教师在示范时编了一段儿歌来帮助幼儿理解点画葡萄的方法:“小葡萄,圆又圆,一个一个排好队,排不下,转个弯,插个空,排好队,一个一个接着排,排不下,转个弯。”利用这段儿歌,幼儿很快掌握了葡萄的点画方法,解决了点画技能上的难点。
3.同一题材,尝试不同的创作形式。以往的绘画教学虽然形式多样,材料丰富,但绘画内容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关联,这个题材完成了也就丢掉了,接下来便全力以赴去准备下一个题材。幼儿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在兴趣高涨时突然被直线拉下,继而又被新一轮的提升。我们何不在幼儿兴趣高涨时继续现有的题材,采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呢?这样不仅能让幼儿的兴趣得以保持,还能尝试同种题材的不同绘画形式所带来的不同体验。
(三)灵活动态地评价,关注幼儿的成果
评价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术活动的评价往往会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很多美术活动都存在这个问题,最后的评价环节往往会成为一次优秀的美术活动的“败笔”。
1.学会赏识,善用表扬
在进行评价前要展示每个幼儿的作品,这既是对自己教学成果的展示,也是对每个幼儿的肯定。教师要用欣赏的态度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对幼儿的每件作品都要认真分析,表扬优点,提出建议,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对于幼儿的闪光点和进步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因为教师的一句表扬往往会成为幼儿前进的动力,鼓励着幼儿向创作的高峰勇往直前!
2.形式多样,灵活机动
评价不必拘泥于一种特定的形式。以往的集中评价容易让个别幼儿感觉被忽视,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评价活动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幼儿,教师可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可以提供机会请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小朋友来讨论、评价,或者让先完成作品的幼儿进行作品展示,欣赏评价,之后再进行集体评价,最后让幼儿在课后进行自我评价或同伴互评。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成为被关注的对象,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在活动评价中,还可运用与活动内容相关的情境和角色,避免使用“老师”“我”这些生硬的人称名词。在这样首尾呼应的情境里,每个幼儿都能融入角色中,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成为活动的主角。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夏驾幼儿园晨曦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