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管风琴演奏协奏性质作品的研究初探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子管风琴作为一种多声乐器,除独奏外广泛适用于乐队形式的音乐表现,因此其在协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保卫黄河》是根据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改编的一首电子管风琴与钢琴音乐作品。本文以此曲为例进行电子管风琴演奏协奏性质音乐作品的研究,讨论有关电子管风琴对于乐队作品的适应性、缩谱技术、层次划分、演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电子管风琴;协奏;《保卫黄河》;演奏研究;改编研究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电子管风琴专业教育在中国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演奏人才,但长久以来其人才培养方向大都集中在独奏领域,其他诸如伴奏、协奏方面的演奏人才依然较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出、教育等行业对于伴奏、协奏人才的需求却在增加,这就使电子管风琴专业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电子管风琴作为一种多声乐器,除独奏外广泛适用于乐队形式的音乐表现,因此其在协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拓宽电子管风琴的使用场合,起到满足社会需求、丰富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控制人力、场地支出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的音乐演出,为音乐普及和大众音乐文化水平的发展做贡献。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首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音乐作品,它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世界范围内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曾立毅根据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改编了一首电子管风琴与钢琴音乐作品《保卫黄河》,它是国内唯一公开出版的根据钢琴协奏曲《黄河》改编的电子管风琴与钢琴协奏作品。此作品将原作钢琴声部予以保留,将乐队部分改编为电子管风琴演奏,改编手法得当,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创作要素。本文即以这首《保卫黄河》为例进行电子管风琴演奏协奏性质音乐作品的研究,讨论有关电子管风琴对于乐队作品的适应性、缩谱技术、层次划分、演奏控制等方面的問题,并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电子管风琴演奏乐队性质作品的适应性讨论
  (一)电子管风琴的演奏界面与记谱方式的特征
  “演奏界面”即是电子管风琴所提供的人机交互界面,是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操作乐器实现相应功能的手段。电子管风琴的演奏界面包含了手键盘、脚键盘、膝盖靠圈、踏板与各种功能开关。其记谱方式总体沿袭了管风琴的三行记谱法,乐音部分以音符的形式记录在谱表中,其中第一、二行谱表分别记录上、下层手键盘的演奏内容,第三行谱表记录脚键盘的演奏内容。其他诸如表情踏板、功能开关以文字或专用符号的形式记在谱表之外的空白处。对比钢琴与电子合成器、单排键电子琴等键盘乐器使用的两行谱表记谱法而言,大多数情况下三行谱表的结构的上两行谱表负责较高的旋律位置声部与中间的和声支撑声部,第三行谱表负责低音声部,而钢琴等乐器使用的两行谱表未将低音声部的记谱分离出来,一般情况下将低音声部记在下行谱表上,上、下两行谱表同时负责旋律声部、和声支撑声部与低音声部。以使用两行谱表记谱的钢琴为例,当左手演奏八度重复的低音声部时,将无暇顾及其他音区较低的和声支撑声部,而电子管风琴则不存在这种问题。因此,一般情况下电子管风琴有条件照顾到更多的声部,更适合表现多声部、多音色层次的音乐作品,诸如乐队音乐。
  (二)演奏电子管风琴与乐队音乐在艺术创造流程层面的比较
  从宏观角度来说,传统乐队形式的作品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作曲家创作作品、指挥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演奏员对指挥的思想进行三度创作、受众对演奏员表演成果进行四度创作,从而形成意韵的凝结和升华,完成整个审美过程。若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每一个环节皆可划分成若干以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再到艺术思维为骨干的子环节。
  电子管风琴音乐作品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历经作曲家创作作品、演奏员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受众对表演成果进行三度创作的三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照比乐队形式的演出而言,演奏员是指挥与演奏者二者的综合体。
  从艺术传播流程的角度上来说,艺术信息在每一个环节均是经由编码后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进行译码。以乐队演出为例,作曲家将其意蕴凝结的成果编码为乐谱,而指挥需要依靠自身审美经验和相关音乐知识对乐谱进行译码,再将其对音乐的解释编码为特殊的语言和动作语言传递给演奏者,演奏者再将作曲家的乐谱和指挥所传达的信息进行译码,作用至其所负责的乐器演奏上进行演奏,而演奏的过程则又是一重编码的过程,最终受众对演奏员的演奏信息进行解码,进而完成整个艺术传播和审美过程。而这一信息传播过程中,每前一环节皆是编码的主体,每后一环节皆是接受解码客体,且任何中间环节皆兼做接受编码的客体与编码的主体,而依据常识,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其世界观皆有差异,这将对编码和解码的结果——也就是其对上一环节所传递信息内容的理解方式与理解程度造成主观影响。也就是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失真和变化是必然的,能通过训练而控制的仅仅是失真和变化的程度。举例来说,在视唱练耳的听记旋律训练中,一个人听记演奏者按照乐谱演奏的带有表情的旋律,若再以听记的成果作为范本乐谱重复听记旋律的过程若干次,最终得到的乐谱势必与最初的乐谱产生差异,这即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失真现象。而照比乐队音乐而言,电子管风琴音乐实现了最简化的艺术传播中间环节,这对于再现最原始的乐谱音乐初衷大有裨益。
  (三)电子管风琴内部功能与音色配置的特征
  作为一直与时俱进的现代电子科技的结晶,采样技术使电子管风琴容纳了所有常见管弦乐器的独奏与合奏音色,且声音质量上乘。波形调制技术与物理建模技术使电子管风琴在独奏吹管乐器音响和电子音响的创造上具有广大的潜力。
  与通常意义上的单排键“电子琴”不同,电子管风琴的音源部分使用了与电子音乐合成器一致的编辑系统,因此其内部包含的音色音响并不局限于生产商预先内置的音色音响,还可根据音乐的需要制作乃至创造出全新的音色,以满足不同风格、类型音乐的要求。   在演奏功能方面,电子管风琴充分利用了人体可用的演奏器官,除手指外,双脚、膝盖均可投入演奏。如此设计可使演奏者在双手演奏琴键的同时,左脚可用于演奏脚键盘,右脚可用于控制表情(音量)踏板与踏板上的功能开关,右膝盖可用于控制延音和弯音功能,使演奏员能在最大程度上驾驭各种音乐表现手段,进而大大丰富了乐器的音响表现力。
  综上,从乐器性能层面上说,电子管风琴完全可以达到表现乐队作品的要求,具备演奏相应类型作品的适应能力。
  二、乐队作品时的“缩谱”要素暨层次的划分
  上文中已经讨论了电子管风琴演奏乐队性质作品的适应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接为乐队谱写的总谱就可直接用于电子管风琴的演奏。前文中也已粗略提到过电子管风琴的记谱特点,使用电子管风琴演奏乐队作品时,必须经历一个改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核心即是“缩谱”。
  众所周知,为乐队配器的过程是对钢琴缩谱进行分解并配置为响应乐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声部的概念被乐器音色所加强,音色层次与横向旋律层次合一使音乐音响更加富有立体性特征。而将乐队音乐改编至电子管风琴演奏的过程即是将总谱逆向变为缩谱的过程。而此处的缩谱并非钢琴缩谱,而是为电子管风琴“量体裁衣”而得到的符合乐器特性的缩谱。因此,亦不可将乐队的钢琴缩谱直接用于电子管风琴演奏。
  电子管风琴音乐用于演奏乐音的演奏界面为上、下层键盘及脚键盘,所有的乐音必须在这三个演奏界面上进行演奏。因此在将乐队作品改编至电子管风琴演奏时,应首先依据原作品的特点,对音乐层次进行重新划分与整合,使其能够合理的分配于上、下层键盘及脚键盘上。
  (一)依据音区进行层次划分
  任何多声部键盘乐器在演奏时都是以纵向结构为单位在时间线上进行横向推进的,而音区是划分多声部音乐纵向结构的基础。在相同音区演奏内容具有较高融合度时,可考虑依据音区进行层次划分。
  谱例1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第13部分的开头处。在此部分中,弦乐群以相同的节奏型推进,各乐器所承担的演奏内容仅有音高上的差异,在此处即可依据音区不同对层次进行划分,进而确定电子管风琴上、下层键盘的演奏内容。在谱例2中曾立毅所改编的《保卫黄河》中相应部分即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并在局部进行了改编,上键盘的演奏内容为第一小提琴分奏与第二小提琴、琵琶的组合,下键盘通过音色制作过程中调用调整音色实际音区的方法,将大提琴、中提琴进行重新组合及变化的方式进行改编。
  (二)依据不同乐器音色的不同进行层次划分
  不同种类乐器的音色具有明显差别,而部分同类乐器的音色则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如小提琴与小号具有明显的音色差异,而小提琴与中提琴则同样具有弓弦乐器的某些相似特征。因此,在配器实践中,作曲者往往会利用同种乐器音色相近的特点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从谱例中向和声结构进行中、高音區的和声支撑,而铜管组的小号、圆号、长号以及木管组的单簧管则实现了节奏层连带旋律层的功能。这两个层次组合对钢琴音响停止后的空白进行填充,使音乐实现不间断地流动性。
  对于这类内容即可按照不同乐器音色不同的特质进行层次划分。从谱例4中相应部分开始,上层键盘演奏弦乐组构成的和声支撑,下层键盘演奏管乐组的节奏层及旋律层,这样合理的搭配即构成了与原作相同的和声及配器结构。
  (三)依据声部流动性进行层次划分
  乐队音乐作品会依据不同声部的内容划分成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层次,层次间产生的对比会强化音乐内部结构的立体感,因此往往乐队作品不同声部层次的流动性是不同的。在谱例5中第四小节处开始,木管组的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与弦乐组的小提琴构成了一条流动性的旋律,整个铜管组形成稳定的和声支撑。这种情况下可依据声部流动性的特点进行声部合并并分配至合适的键盘上,谱例6即是划分的结果,将流动性的旋律声部组合置于下层键盘,而将较为稳定的支撑声部组合后置于上层键盘,低音声部组合后置于脚键盘进行演奏。
  (四)依据声部节奏属性进行层次划分
  由于人类的生理特点,将同样节奏型的声部划分为同一层次,分配至一个演奏器官,即为同一只手或同一只脚进行演奏,对于演奏员来说更容易适应。谱例7中,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演奏内容的节奏型是相同的,第二小提琴演奏规律的八分音符节奏声部,因此可依据这一原则进行层次划分,将所有声部组合为两个层次,分别分配于上、下键盘,形成谱例8。
  三、电子管风琴协奏性质作品演奏控制的宏观讨论
  与演奏独奏性质的作品不同,演奏协奏性质的作品时对演奏员间配合的要求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别。协奏性质的作品包含主奏乐器与协奏乐器,就《保卫黄河》这首作品来说,主奏乐器为钢琴,协奏乐器为电子管风琴,二者演奏的音响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因此在演奏时,电子管风琴演奏员应对钢琴演奏员 尽到充分的顾及义务,而钢琴演奏员亦应顾及电子管风琴演奏员,切不可有“主奏至上”的思想存在。对于任何音乐演出而言,整体性是第一要求,这其中包含了音量的协和搭配、节奏的稳定进行、音色的充分融合等诸多因素,其中任意一点都对主奏与协奏双方形成了制约。
  在音量上,由于乐器原理不同,钢琴在需要表现出特定的音色时必须达到相应的音量,对于传统乐队而言,由于其乐器数量的优势,因此可以轻易实现从极强到极弱的把握,从而与钢琴形成良好的配合,而控制这一配合的人即是指挥者。而往往电子管风琴与钢琴协奏时大多数情况下不设立单独的指挥,这就需要两位演奏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在电子管风琴起衬托作用时,演奏者应充分考虑预留给钢琴演奏员的音量空间,以免陪衬性声部“反客为主”,而在钢琴衬托电子管风琴时,由于电子管风琴的声学特性,其很容易制造出声压级巨大的音响,甚至可能在钢琴没有扩声的环境中将钢琴音响完全遮蔽,因此亦应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做到合理的“收放自如”。
  在节奏上,除钢琴的独奏部分之外,电子管风琴演奏员应起到稳定双方节奏的作用。在没有指挥的环境中,由于人类的心理共性,遇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时,演奏员的演奏速度会相应产生微小变化,在音乐不停地进行中,这种微小的变化会产生累积效应,这就是很多演奏员遇到情绪激昂段落时“越弹越快”的缘由。在演奏中,电子管风琴演奏员应以冷静的态度处理音乐,必要时可借助电子管风琴内置的节拍器作为辅助手段,使音乐进行的速度始终处于掌控之中,从客观上提升音乐的艺术质量。
  在音色变化上,电子管风琴演奏员应对钢琴持包容态度。虽然钢琴具有丰富的音色变化空间,从亮到暗、从柔和到刚烈均可做到有效表现,但相对于电子管风琴而言,其音色变化范围依然是有限的。由于电子管风琴的音色控制技术是基于现代电子科技的滤波技术,因此对于其所能演奏的任何乐器音色而言,其变化范围基本可轻易实现极限效果,这种极限的效果在电子管风琴演奏独奏作品时能带给受众强大的听觉冲击,而在协奏时,则应将这种变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获得和主奏乐器良好的音响融合度。
  四、结语
  在电子管风琴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伴随着社会对于电子管风琴认同度的提高,对于该专业的多面型人才需求已然呈明显增长趋势,培养适合于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则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让电子管风琴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对于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必将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电子管风琴演奏协奏性质作品的研究而言,本文仅可算作一种初步探索,但任何知识都是从探索中诞生,并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电子管风琴专业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过程,而探索的精神却未曾间断地贯穿于其中,甚至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把新生事物播种在中国的土壤里,从生根再到发芽、成长的探索,这种探索凝聚了中国所有电子管风琴从业人士的不断努力,由此才使得这个专业取得了今天良好的发展局面。总之,创新是电子管风琴专业教育实现发展的原动力,而发展则是研究者荣誉感的来源,衷心希望更多人投入到电子管风琴音乐创作、演奏、教育等各个专业方向的研究中来,为本专业的前进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央乐团.钢琴协奏曲黄河总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曾立毅.双排键电子琴中国作品集(二)[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于雯洁,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社会文化系讲师 。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要求的语境中,如何提升艺术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已经成为当下需要讨论的命题。文章基于时代诉求与学科发展需要,以及艺术学科博士学位课程理想与实践,系统讨论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建设的学科逻辑与能力指标。研究认为,新文科时代的艺术专业人才升级与艺术学科的纵深研究是学位课程建设的核心缘由,意识力、抽象力和理性思维力这三个能力指标,是构成专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催眠”题材悬疑犯罪类型片《催眠·裁决》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为悬疑犯罪片开掘出新颖创作手法。其一,其与诸多经典悬疑电影存在强烈互文关系,在拉康提出的“双重欺骗”背后通过反转节奏完成了对观众的心理补偿;其二,其特有的“催眠”选材与电影的“造梦”机制形成了耦合关系,通过镜头的“凝视”完成对观众带有“深度催眠”意味的“双重认同”;其三,其在诸多细节上隐藏着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相关的“能指
期刊
摘 要: 在创作现实题材电影的主流要求下,1930年代“联华”影业公司出现了向农村题材转向的创作热潮。孙瑜的《小玩意》和费穆的《香雪海》是“联华”农村题材影片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分别显示出“希望”的农村观与“堕落”的农村观,它们代表着“左翼”电影导演对彼时农村问题的两种分析思路,背后亦对应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小玩意》和《香雪海》尽管各有优点与不足,但都蕴含着“左翼”电影家身处复杂国情中,对社会问
期刊
摘 要: 在探讨“形式”与“批判性”关系的问题上,尼古拉斯·布里奥的理论为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如果将“批判性”理解为一种批判的话语,形式的批判性固然离不开社会文化语境提供的参照。但“批判性”还能体现为一种批判效力,布里奥提出的三个形式范畴论述了“形式”如何通过建立各种“关系”进行一种施行性的批判。由此布里奥为我们开辟了在艺术本体论之外思考纯粹形式批判性的思路,以一种“使用的艺术”实施形式的
期刊
摘 要: 纪蔚然新剧《12.3坪》延续了剧作家对于“家庭”议题的探讨,传统家庭结构的分化并没有解放新世代群体,反而使得个体更加地疏离;语言方面则使用阻拒式的对白和象征化的独白,在进行现代戏剧探索的同时也并没有弱化戏剧的文学性;拼贴式的戏剧结构兼有后现代戏剧碎片化的特征,始终围绕着情景和意象展开,跳脱出了单一家庭现象的批驳,而呈现出对整体人文精神的忧虑。  关键词:《12.3坪》;纪蔚然;阻拒语言;
期刊
【摘要】 巴拉戈夫的新片《高个儿》开创了新时代战争叙事的新模式。宏大主题的驾驭、微观事件的描摹、视聽的杰出表现,均体现出这位年轻导演不凡的潜力。本文拟从身体符码、色彩话语和女性命运三方面,剖析其独异的创伤书写。  【关键词】 巴拉戈夫;《高个儿》;创伤书写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高个儿》(Beanpole)仅是1991年出生的俄罗斯新生代导演坎特米尔·巴拉戈夫(Kante
期刊
摘 要: 传统村落是农耕生活的源头与根据地,且多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记忆。文章基于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及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传统村落中古建筑群“大水井”的建筑艺术、文化底蕴以及李氏家族的家规族训的传承展开研究。“大水井”用建筑的形式表达着一些隐喻,它超越了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寄托着他们的美好祝愿,同时也通过家规族训看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居建筑上的诠释。
期刊
【摘要】 《长江图》在叙事上的创新十分值得研究,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对当下生存情境的深刻美学表达。影片在空间叙事层面上,将地理空间作为故事串联的线索,并作为主题承载体,开阔了电影叙事的新园地;在诗性叙事层面上,一组诗贯穿始终,进行文学、历史、宗教、哲学多层面的外延,赋予别样的质感;在顺倒叙并置叙事层面上,巧妙展现了两个对流时空的故事,对个体生存和心灵世界进行多维度探讨。  【关键词】 《长江
期刊
【摘要】 《寄生虫》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影片,先后斩获金棕榈和奥斯卡大奖。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出对空间的格外关注,以微观视角向观众展现了一座“异托邦”的现代都市,并突出了其中的典型空间。而微观视角的洞察力,一方面有助于人们感知“异托邦”的空间建构,另一方面也利于人们明晰权力规训的运作机制和权力解构的可能性范畴,从而激发个体的主体性意识,以积极姿态应对当前都市空间的现代性危机。  【关键词】 《寄生虫》;异
期刊
编者按: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福建省美术馆承办的《漆墨通情——乔十光漆画作品展》于2020年9月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出。本刊特刊出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乔十光 1937年生,河北馆陶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漆畫艺术家、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现代漆画之父”,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漆画研究会会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