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数学计算出错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粗略
老师在计算教学中不联系实际,使学生对计算题感到枯燥无味,没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不能全面准确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算法,从而造成了计算失误。
2.思维定势
由于受多次重复练习某一类型习题的影响,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计算中往往受其影响而出错。例如:受25×4=100的影响,当学生计算3400÷25×4时,部分学生会算成3400÷25×4=3400÷100=34;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简便方法计算后,计算10.2-3.6+6.4时,受“相加凑整”的干扰,有的学生可能会把此题算成10.2-3.6+6.4=10.2-10=0.2,这就造成了错误。
3.记忆错漏
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时不注重算理的理解,只是机械地按照计算的程序进行操作,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如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算理的理解。
4.注意影响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是小学生注意的特征之一,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计算错误。如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不是抄错数据,就是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运算的部分抄下来,漏一部分计算导致错误。又如“退位减”,这一位已退“1”了,但算到这一位时又忘记已退“1”;同样,做加法又忘记了进位。 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平时的训练度不够,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主要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低下,不良学习习惯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大,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低下和周围环境影响的出错现象会越来越少,但受不良学习习惯影响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针对这些计算错误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具体如下:
1.教育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首先我们要教育学生对计算正确率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了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只能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发现,当问起学生为什么错时,学生往往说是“粗心”造成的,其实不然,是学生学习习惯差的问题。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在平常练习时就要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醒并激励学生做到:
(1)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有步骤地认真审题。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字迹端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3)养成学生在草稿本上也认真笔算的习惯。
(4)养成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教师们发现,每一次计算练习时,如果都能按以上习惯去督促学生、要求学生,两星期以后,学生的习惯差不多就能养成,而且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3. 强化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成员组的老师每节课前都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做一些口算题或背背口诀,以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
4.合理、有效地安排练习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课外学习数学的主要内容。但是计算教学上的练习,不能一味地重复练习一种类型,否则会使学生还来不及回味课堂上的“甜”,就尝到了练习的“苦”,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影响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所以练习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经过研究,教研组成员在布置练习时采取了“三练”,并且收到了一些成效:
(1)基本内容经常练。
(2)容易出错反复练。
(3)多种类型综合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教研组的成员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继续努力,从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让学生弄清算理,掌握法则,并通过有效的练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率。
1.感知粗略
老师在计算教学中不联系实际,使学生对计算题感到枯燥无味,没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不能全面准确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算法,从而造成了计算失误。
2.思维定势
由于受多次重复练习某一类型习题的影响,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计算中往往受其影响而出错。例如:受25×4=100的影响,当学生计算3400÷25×4时,部分学生会算成3400÷25×4=3400÷100=34;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简便方法计算后,计算10.2-3.6+6.4时,受“相加凑整”的干扰,有的学生可能会把此题算成10.2-3.6+6.4=10.2-10=0.2,这就造成了错误。
3.记忆错漏
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时不注重算理的理解,只是机械地按照计算的程序进行操作,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如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算理的理解。
4.注意影响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是小学生注意的特征之一,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计算错误。如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不是抄错数据,就是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运算的部分抄下来,漏一部分计算导致错误。又如“退位减”,这一位已退“1”了,但算到这一位时又忘记已退“1”;同样,做加法又忘记了进位。 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平时的训练度不够,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主要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低下,不良学习习惯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大,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低下和周围环境影响的出错现象会越来越少,但受不良学习习惯影响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针对这些计算错误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具体如下:
1.教育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首先我们要教育学生对计算正确率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了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只能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发现,当问起学生为什么错时,学生往往说是“粗心”造成的,其实不然,是学生学习习惯差的问题。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在平常练习时就要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醒并激励学生做到:
(1)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有步骤地认真审题。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字迹端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3)养成学生在草稿本上也认真笔算的习惯。
(4)养成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教师们发现,每一次计算练习时,如果都能按以上习惯去督促学生、要求学生,两星期以后,学生的习惯差不多就能养成,而且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3. 强化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成员组的老师每节课前都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做一些口算题或背背口诀,以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
4.合理、有效地安排练习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课外学习数学的主要内容。但是计算教学上的练习,不能一味地重复练习一种类型,否则会使学生还来不及回味课堂上的“甜”,就尝到了练习的“苦”,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影响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所以练习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经过研究,教研组成员在布置练习时采取了“三练”,并且收到了一些成效:
(1)基本内容经常练。
(2)容易出错反复练。
(3)多种类型综合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教研组的成员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继续努力,从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让学生弄清算理,掌握法则,并通过有效的练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