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长的用人之道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u0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使用,当用其长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以及人的亲和力和积极性,作为一校之长,去发现人之所长,发挥人之所长,是一位校长能否管理好学校的关键所在。
  一、校长应拥有一双识才的慧眼
  1.校长识才的慧眼表现在对那些缺点明显的教师个体也能见其所长,录其所长。要知道,从长处看,世上无无用之材;从短处看,人人难逃平庸。很多时候,优点越突出的人,其缺点也就越明显。古人云:“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责无天下不弃之士.”有的教师性情耿直,遇事喜欢直陈厉害,一些领导常认为是缺点而不能容忍,难委重任不说,还欲尽力驱逐。实际上,有眼光的校长,则往往能见其所长,用其所专,化不利为有利,使各类人才都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校长有了这样的识人之道,学校的人才资源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2.校长识才的慧眼还需要在不断克服心里偏见影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长期保持。人才的鉴识,毕竟是一项主观色彩很浓的活动。这些主管色彩主要表现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上。首因效应就是先入为主,以第一印象代替全面了解。近因效应是指对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内容往往占优势,掩盖了对他的一贯了解。一般情况下对陌生人的直觉常常只有首因效应。而对熟悉的人,则容易对他们的新异表现产生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很好。一般情况下对一个人的了解不多,易产生晕轮效应。显然,克服这些识人过程中的心理偏见,对于校长准确客观的识别和发现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校长在识人的时候坚持全面的看人,历史的看人,发展的看人是克服这些心理偏见的有效方法。
  3.校长识才的慧眼还表现在对人才标准的准确把握上。现代校长理性的人才标准应该是:不惟资历看能力,不惟文凭看水平,不惟职称看称职,不惟既往看发展。
  二、校长用人,要当知人长短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夫人之材,各有所宜,虽周孔之材不能偏为人之所为,况其下乎?固当就其所长而用之。”诚哉斯言!妙哉斯言!在学校工作中,校长如何掌握教师首先就是了解他们的特点。十个教师十个样,有的工作起来利落迅速;有的则非常谨慎小心;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却喜欢独自埋头默默工作。对于单求速度做事马虎的教师,做校长的若要求事事精确,毫无差错,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根据其特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走进心里。走进心里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容纳,这容纳是尊重、关心、了解、共同感受、真诚相待。校长要经常到教师中间,主动与教师接触,形成自然融洽的气氛,消除教师本能的戒备心理,融化因生疏形成的障碍,促进思想沟通。多听教师倾诉,使教师感受到校长的信任和尊重,并使这种感动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2.审时度势。校长要根据学校实际将良好的愿望与教师的状况结合起来,只有在合适地点、合适时机、选用合适的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身为校长要为教师设置“最近发展区”。一旦校长的要求和教师的发展水平相距太大,教师就会丧失努力的信心,美好的愿望也就成了镜中月,水中花。当校长设定的学校办学目标符合教师的实际发展状况,让教师积极投入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方能使教师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获得最好发展。
  3.扬长避短。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来源、能力表现、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校长用人时要根据教师个人的实际,扬起所长,运用激励方式激发个体潜力,人尽其才。只有将教师放在最能发挥其能力,个人的潜质能得到充分激发的岗位,用人的效益也就真正得到体现。
  4.褒贬得当。作为一校之长,对于教师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甚至错误都要及时的表扬或批评,但需要掌握好“度”,在加强表扬力度的同时,要注意表扬过火,否则容易造成被表扬的教师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也容易损伤其他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位教师的成功往往凝聚着许多教师共同的努力,这就好比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校长不仅要表扬红花更要肯定绿叶。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集体。对于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或错误,理应批评,但同样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时间场合以及个人的承受能力。如果需要在公共场合进行批评,应该进行必要的核实,弄清楚在批评。批评后在找当事人谈心,为他们指明纠正错误的方向。一旦改正了,应该及时表扬,并且不要揪住辫子不放,使人失去信心。
  5.同频共振。校长应努力促进学校教师形成同心相吸,同声相应,志同道合、相互促进的“同频共振”效应,组织学校的人才集团。学校的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是学校人才管理的重要课题。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结构等都需要合理优化。这样才能发挥出人才团队效应。否则就会出现人才内耗,事业受损。
  总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当知人长短,只有校长在用人方面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以“框框”定取舍,不以“小恶”而忘“大美”,扬长避短,求其所长,就能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献其功,从而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其他文献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音乐院校不断增多,接受系统音乐教育的人数呈急剧上升之势,为整个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遗憾的是这种大好景况只局限于大中型城市,而占全国学校总数85%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几近空白,绝大多数高中生还都是乐盲,这与普及素质教育等要求相去甚远。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一)教育管理部门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农
期刊
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使被评价者产生积极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老师不是简单的对知识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要挖掘问题背后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热情。  一、 尊重学生  教学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期刊
一、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建立“以校为本”的评价制度  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继续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督导评估机制,建立“以校为本”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督导评估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激励、规范和保障作用,推进素质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
期刊
化归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化归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一、化未知为已知  已知与未知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未知可转化为已知,已知也可视为未知,这种看法上的转变,往往可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方向。  例:已知sinα=■, cos(α+β)=■,  α,β∈0,■,求cosβ。  分析:该题若将β转化为[(α+β)-α],再运用公式展开,则容易求解。  解:
期刊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物理学这门最基础的学科发展速度更是惊人。而且与物理学有关的新科技成果,已进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更快的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培养出现代化急需的人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使物理教学能够很好地向素质教育上转变,那么,必须加强两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
期刊
一、转变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地探索不同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校在过去的一年里,进行了以《实效课堂》为主题的教研,形成了以“自学、展示、反馈三步式的教学流程,构建了分层互助,自主探究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课堂教学的三性,即:突出自主性、发挥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教师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例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预
期刊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反映教学效果的“荧光屏”,更是调控教学的重要依据。对学生作业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激励作用。  一、等级制评价方法的改进  为全而实施索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对学生数学作业的评价,都采用了“优”、“良”、“及格”、“不及格”的等级制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与百分制评价方法相比更为合理。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评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以其特有的知识魅力和编排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挖掘内在潜力,增强数感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地探究方法具有鲜活的指导意义。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的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激发兴趣,点燃求知欲,想方设法地拨动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生命琴弦,定会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生动情境,撩拨起孩子们积极探索的
期刊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校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而深远的影响,是学校灵魂和个性的表达。加强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对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师生的文明意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对学校文化的新认识  学校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们在抓实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强化了学校的文化建设,而学
期刊
对于后进生,许多班主任、课任教师总是习惯于训斥、批评,而对于他们真正的内心期待和渴望却知之甚少。然而,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甘于落伍的人,他们精神家园的期望是渴求上进,企盼老师、家长和同伴的关注和理解,只是却被我们遗憾地忽略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实践证明:只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后进生,捧出爱心、诚心、耐心去感化他们,后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