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探析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形成的思想基础,更是中国社会继续发展的思想基础。然而。从现实来看,我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出现了物化、西化以及边缘化的趋势。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强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工人阶级;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是反映特定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社会群体意识,是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必要内容。然而,从现实来看,现代人好像很少考虑自己是属于哪个阶级,取而代之,人们更多地在考虑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以及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途径来在层际间流动,从而提升自己的经济,权力和声望。因此,有必要对阶级意识重新进行一番探讨。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政党形成的思想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现状,唤醒和强化人们的阶级意识观念,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工人阶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对自己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使命的认识,它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形成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社会继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1、阶级意识在马恩思想中的地位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给出阶级的定义,但是从他的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出其阶级分析的思路。首先,马克思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分析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阶级结构,每一种社会(原始社会除外)都有两个主要的、对立的阶级。马克思主要是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占有还是失去的关系分析其阶级的归属。另外,马克思还注意到由这种经济利益所决定的其它各方面的一致性,然而在马恩看来,光有经济利益的一致性还不足以形成阶级,它只是形成阶级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有阶级成员间的普遍联系,共同的联系和政治组织等,而这种联系和组织就是建立在对于共同利益的觉知的基础之上,这种觉知就是阶级意识。
  马克思在分析阶级时,认为组成阶级集团的成员的阶级意识是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工人阶级对资本家最初的反抗具有自发性,分散性,规模和强度都比较小。马克思在分析工人阶级从“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转变时说明了阶级意识在阶级的一致行动中的重要性。他写道:“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工人。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来说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逐渐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工人的共同利益,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的思想(反抗资本家,结成同盟)下联合起来,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走向一起,这意味着一个“世界历史”时代的到来!
  2、工人阶级阶级意识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必须由两个阶段构成,这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历史逻辑,即意识到不仅仅是实现自己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超越,将自己改变为新的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中国革命完成的第一阶段,不过是革命的“序幕”而已,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而对于第二步,我们正在努力完成着,但可悲的是。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正在努力完成着这一进程,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已经淡忘了这一任务,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第二种阶级意识。马克思曾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不仅“应当”而且“必须”继续前进。如果缺少了这第二种阶级意识,那第二个目标将无法实现。特别是现阶段条件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各种方式进行渗透,人们的思想不被正确的意识所主导,必然要被其它意识形态所侵占,从而严重影响甚至歪曲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首先强化这种阶级意识,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始终坚定方向,引导中国社会坚实而稳步地迈向共产主义。
  
  二、目前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是不断地走向前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作为与社会发展相对应的阶级意识,尤其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却有相对弱化的趋势。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历史的原因主要是俄国十月革命所造成了消极影响,以及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解读,这些在当代都基本得到了纠正。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出现了“物化”的现象。
  在马克思那里,物化有两种意义,一是作为生产的劳动对象化,观念和劳动物化在对象中,这是对物化的肯定;二是作为异化的物化,这种异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把社会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和商品。在这里,我们讲的是后面一种物化。20世纪90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展示在国人面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剔除其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商品经济,它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商品经济本身的局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将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以‘经济的社会形态’表现的社会特征;以‘人的物化’表现的人的发展特征;以‘剩余劳动’表现的劳动特征;以‘经济必然性’表现的规律特征。”可见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是商品经济阶段一个调和不了的矛盾。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这种关系的社会化的交往形式。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生产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生产活动,要以“物”的联系为基础,劳动交换关系通过交换等价物——货币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从而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代替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诚然,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比如: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等等,在一定层面上消弱了这种“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但这种颠倒关系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关系也必然要触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价值的出现物化,人的价值追求脱离了人的本质,诱发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和“金钱本位”思想的抬头,金钱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二是人生的意义出现偏差。滋生了个人至上的利己主义思想和及时行乐的“游戏人生观”。总之,人们对物的渴望与占有支配着市场主体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虽然这种倾向在工人阶级中,尚未形成气候,但至少可以说工人阶级队伍中已经出现了“物化”现象。
  2、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使得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出现“西化”的现象。
  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认为面对文化工业的工人阶级“个人越来越屈服于他的对手: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当然,这是他们考察德国社会和美国社会之后,得出的结论,并非一定适合中国,然而,由于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也在想方设法来改变国内的环境。资本家也 将其剥削方式变得更加隐蔽。他们不再采取赤裸裸的方式来剥削工人。恰恰相反,从表面上来看,资本家的剥削方式似乎是给工人以更好的生活条件,使得工人有饭吃,有房住,有车开,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表面假象的合理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认识不到自己仍然被剥削的现实以及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没有改变的实际。然而就是这样些许的改变,却使得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命运成为未知数,中国的工人阶级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其影响。这一方面固然于我国结构成分的多元化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资产阶级的这种阶级意识,无孔不入地侵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例如,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的“西化”和“分化”政策,他们不断利用人权、民主、自由、宗教等问题向我发难,利用经济合作、经济援助等途径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向我国传输,他们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其实质就是要通过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传人,来抵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领导权。因此,人们越来越有可能受到文化的控制,而不是经济。文化以多种方式支配人们,最重要的就是它对人民大众的麻痹,工人阶级被骗到一种半意识的状态,所以他们不愿接受革命的信息,这是相对于资产阶级暴力统治而言的一种温和的控制。此时,工人阶级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每天沉迷于诸如影片,娱乐节目等,这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时间阅读革命资料和思考革命事务,更不用说革命行动了。
  3、工人阶级的阶级身份优势减弱,使得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
  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力量,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理所当然的在各阶级中占据着老大哥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社会各阶层在经济收入上没有多大差别,政治身份成为社会地位的主要依据,因而,工人阶级的优越感就更加明显了,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工人,他们一向以地位高、职业稳、收入好而自豪,“工人老大哥”的称呼几乎响遍全国。然而,一方面由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人们从对抽象的政治与精神的追求转向注重对具体的实在的目标以及经济利益的获得;另一方面,由于工人阶级中官员阶层与普通工人阶层的不断分离,官员阶层在其政治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普通工人的地位却日益降低,权力成为影响普通工人阶级阶级地位的又一因素。过去,工人们有计划体制给予他们既无日晒夜露、亦无旱涝之虞的“铁饭碗”,以及生有所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托的一系列政策优待等等。而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的竞争和挑战揭开了计划经济的保护伞,“铁饭碗”被打破了,长期享受“体制身份”庇护的工人们,尤其是那些原来属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群体,在面对转型时期崭新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尚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遭受了“下岗”、“失业”等一系列的打击后,他们难免感到自身地位的滑落和自我评价的降低,长此以往,工人阶级应有的阶级意识就会逐渐被淡忘,一旦丧失了原有的阶级意识,工人阶级还能称其为工人阶级吗?
  
  三、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强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引起的工人阶级阶级意识弱化的现象,我们应采取措施,重塑并强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工人阶级阶级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选择。
  1、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要抵制一种思想的侵蚀,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用另一种更强大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理想形态,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和工具。它的实践性、革命性以及科学性使其成为当今时代最具有生命力的学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现状,我们说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地位还没有得到最广泛、最全面的认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且其发挥作用的渠道也没有得到彻底的疏通和挖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针对性、包容性,特别是对于文化工作者,要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增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度。
  2、加强对工人阶级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加强对工人阶级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然有利于工人阶级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克服单纯的狭隘的物质追求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保持其先进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对于中国工人阶级来说,就是强化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依靠这种信念,中国社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小平同志说得好:“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克服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在当代中国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主要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宣传、灌输和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的现实理想。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坚决纠正和抵制淡化工人阶级阶级意识和否定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以及诋毁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
  3、坚决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思想工作来解决,也要从物质利益上找原因。如前所说,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之所以会出现弱化的现象,与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认同以及社会待遇的下滑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强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就必须坚决维护好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这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亿万工人的期望。首先,要切实提高工人阶级的工资待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工人工资占GDP的比重逐年走低。在一些企业里,压低工人的工资成了企业降低成本、抵御危机的重要方式之一,致使工人与企业管理层的工资差距越拉越大。要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问题,主要决定于企业的效益和规模,但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涉,光凭企业家的个人自觉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基层工会组建力度,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是代表职工权益,依法维护职工利益的重要渠道、途径和形式。维护工人阶级的权益必须充分发挥好基层工会的作用,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正确处理职工民主管理与企业负责人依法管理的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职工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作用。最后,要进一步加大维权工作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工作。认真发挥责任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组织职工、动员职工、依靠职工、服务职工的能力,不断提高表达和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能力。通过维权,为工人说话办事,让他们体会到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一员,从而增强工人阶级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9页
  [2]杨魁森:《物化的时代一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7月,第4期,第3页。
  [3]霍克海姆,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的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存在农民法律意识落后、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目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在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整顿农村司法秩序。  关键词:农村法治;法律意识;村民自治    在农村人口尚占绝对多数的中国,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广大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
期刊
所谓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损害公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依法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的总称。职务犯罪,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就其性质而言,有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以及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    一、职务犯罪的根源    职务犯罪并非今日中国特有的现象。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国家都不能根除这一顽疾,只
期刊
一、检察机关推行绩效考评的难点问题    由于检察机关的特殊性和检察工作的复杂性。检察机关推行绩效考评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影响绩效考评公平、公正进行的亟需加以解决的难点问题。  1、具体目标确定难。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主要任务是通过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检察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检察工作的总体目标。但是检察机关的具体目标没有统一的依据,通常情况下是
期刊
刑事被害人救助作为保护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一种办法,国际上早已实施,在我国是一种较新的尝试,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并形成制度,以使其真正服务于民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探索完善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刑事被害人救助应遵循的原则    (一)有条件取得救助的原则  1、刑事被害人在案件发生后,必须积极地与各级司法机关进行合作,以使司法机关能够更好更快地履行职责。如:及时报
期刊
2003年8月,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全国10个省市试点,从10月开始,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已全面开展,就全国而言,人民监督员制度启动的时间是不一致的,短则也即将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第七条规定:人民监督员的任期与本届检察长的任期相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第二章第九条规定:人民监督员的任期为3年,
期刊
摘要: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的立法理论,体现了检察环节的司法民主价值,符合司法公正和司法清廉的价值要求,实现人权保障价值的重要保证。民监督员制度的司法公开价值有助于确立司法体制中的检察权威,人民监督员制度还具有法制宣传的价值。  关键词:司法民主;司法廉政;人权保障    任何制度都必然存在一定的价值支撑,一种制度在建构和设计中内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通常应该体现为具体的制度,在制度
期刊
摘要: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新闻传媒对我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代传媒由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图书音像、互联网络等构成。现代传媒业的繁荣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构筑了一方新的天地,为唤起广大官兵强大政治动力与精神支持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是当前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实施主题教育、思想宣传、典型引导、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积极探索如何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
期刊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第二条规定:看守所是羁押依法被逮捕、刑事拘留的人犯的机关。此外,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或者余刑在一年以下,不便送往劳动改造场所执行的罪犯,以及少数余刑一年以上经批准留所服刑的罪犯,也可以在看守所服刑。由于看守所的临时羁押犯罪嫌疑人及短期服刑罪犯的性质与特点,使得看守所与监狱在对所内在押人员的管理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对被监管人员的人权保障上,与我国的相关
期刊
摘要:职务犯罪不仅破坏了党群关系,而且妨碍了国家廉政建设制度。原因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而根本原因应该是权利的失控。只有从预防抓起,才能有效打击职务犯罪。  关键词:职务犯罪;权利;权力    职务犯罪已经成为危害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一颗毒瘤,是困扰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有效地控制职务犯罪,把一个公正、廉洁、高效的中国政府带入21世纪。这是当今政治
期刊
摘要: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从人权保障以及人类司法走向文明、民主的角度来看,沉默权制度的普及已成为必然。由于沉默权直接威胁到“公权力”的实施,因而极易受到司法人员的侵犯。因此,对沉默权的程序保障应当与确立沉默权制度本身一样重要。沉默虽是强大的武器,但它应是受到保护的。  关键词:沉默权;程序;保障    沉默权,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