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 创新课程育人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涌泉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蓝本,就校本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育人等内容、操作过程与实施成效进行了梳理和挖掘,以期为基础教育学校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育人
  【作者简介】石鹏,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广西高中课程改革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和化学教育;
  王刚,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校长助理兼学校文化与课程中心主任,高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南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学校文化建设;
  樊蓉,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优秀教师,南宁市优秀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在当下帮助学生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成绩,更要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核心素养。在影响学生当下及未来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和根本途径。近年来,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课程育人”的路径与方法,建构了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涌泉校本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探索校本课程规划、开发、管理的基本策略,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素养指向明确的品牌课程,促进了学生综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家长成长,有效实现了校本课程全面育人的目标任务。
  一、顶层设计,形成体系
  核心素养,关键在“养”。“养”需要积累,亦需要载体,而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2013年,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涌泉文化”体系初步建立,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发展目标,设立了学校文化与课程中心,并立足校情和学情,积极探讨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建构了基于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顶层设计的核心是育人目标。育人目标的确立,保证了课程育人的正确方向,保障了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联系。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确立的育人目标是“君子品质 家国情怀”,分为德品、学品和情品三个维度。同时,学校依据“唤醒生命 守望成长”的办学理念,将育人对象定位为教师、学生、家长三大主体。综合育人目标和育人对象,学校开发、建构了“三纵三横”的多维课程框架体系(见表1)。
  无论是课程框架的构建,还是建设规划的制订,在以学校为主进行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课程专家的指导,保障了顶层设计和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课程框架搭建完成之后,学校根据硬件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内在层级等校本因素,制订了校本课程建设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使学校课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能落地,也为课程建设的逐步完善和课程开发队伍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二、品牌引领,有序开发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好采取有序开发、必修推进的方式。有序开发有利于学校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重点打造品牌课程,做到课程开发一门,成功一门。这样既可以培养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又能扩大课程影响力,提升全校师生及家长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为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实施提供共识基础。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涌泉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较缓慢但扎实、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学校每选择开发一门课程,都经过认真的讨论分析,包括课程对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的硬件与师资、课程评价等,不急于全面铺开,而是每年开发一两门课程,按高标准建设配套设施,打造品牌课程(如图1)。
  推进阅读课程。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学校推进阅读课程,建设了“全国最美校园书屋”,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最美的地方,形成了“图书馆—年级书吧—班级书吧”校园三级图书馆系统;课程开发团队编制了校本学生阅读标准和必读书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专题研讨;将阅读课纳入课程表,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推进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情品培养的核心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一直是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的品牌课程。心理课程专业性强,学校为每个校区配备1~2名专职心理教师和3~4名兼职心理教师;每个校区都开设心理健康中心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并借助企业资源为心理健康中心配备先进的心理测评与调适设备;将心理课程纳入课程表,每两周开设一节班级心理辅导课,每学期每个班级开展一次心理团辅课。学校被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推进实践类课程。学校开设了烘焙课程,建设了高规格的烘焙教室,聘请了专业的烘焙教师,编写了配套教材《滋味·传统糕点制作》;为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分三期建设配套优良的创新实践基地,包括定格动画教室、创客教室、校园电视台、VR体验馆等,编写了配套教材《定格动画制作》,并将定格动画课程纳入课程表,每周开设一节课;开设社团课程,建设舞蹈排练室、合唱排练室、管樂团排练室、跆拳道馆、追梦农场等;为传承传统文化,推进茶艺、棋艺、书法等国学课程,建设了多功能国学教室。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总思路是全课程必修。一方面,通过全员必修,扩大课程资源受益范围,提升课程影响力;另一方面,全课程必修有利于校本课程的有效推进,避免课程实施流于形式。2013年至今,学校共开发校本品牌课程13门,每门课程都被列入课表,全员必修,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三、指向发展,全面育人
  课程为人,课程育人。校本课程建设既是滋养人的资源营养载体,也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私人订制”。学生是课程建设的最直接受益者,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得以全面落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教师转变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和人才观等教育理念,提升综合素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建设同样推动着家长观念的变革,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识、共振、共赢,推动家长成长。   (一)课程引领学生发展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培养四个关键能力”。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作为重要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核心素养,关键在“养”,“养”的过程蕴含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如烘焙课程,学校设置了14个课程内容,包括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经典美食与习俗,也包括东南亚、欧洲等区域的国际美食和习俗,这种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课程内容设置,包含劳动态度、生活美学、文化传承、感恩意识、国际视野等综合素养,具有丰富的育人内涵。追梦农场的课程设置除了育苗、移栽、浇水、施肥、除草、采摘等劳动体验,还综合生物观察、季节物候、营养调查等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内容,蕴含科学精神、合作意识等育人内涵。定格动画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每个小组的学生合作创作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设计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再进行拍摄和后期剪辑,整个过程需要创意,需要合作创作,需要影视技术、信息技术、语文、美术、音乐等跨学科整合,需要耐心和恒心。所有课程寓教于乐,弥补了常规课程的短板,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全面育人的目标。
  (二)课程助力教师发展
  无论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还是校本课程序列化,师资都是核心资源。因此,课程建设促使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上。学校积极鼓励教师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开展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学科组内部或跨学科组建课程项目组开展课程研究。课程的挑战与创新、跨学科的整合与碰撞,促进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发展,实践证明,积极参加课程项目建设的骨干教师成长更加迅速。心理健康课程项目组的心理教师在学科圈内已颇有影响力,经常受邀讲学;定格动画课程已成为南宁市教师培训基地课程,项目组成员负责对全市该类课程教师进行培训;校园电视台每年制作一部优秀作品,系列纪录片《走南宁》受到南宁市委宣传部的高度肯定;学校参与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和课程研发的骨干教师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主讲人,经常应邀做相关讲座……学校还鼓励教职工以个人方式开发课程,只要课程项目经过评估,能有效促进师生的成长,就不遗余力地支持,让有兴趣、有能力、有情怀的教师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对于一些有特长的教职工,学校也积极打造课程平台。跆拳道课程的教师是跆拳道黑带,学校为其量身打造跆拳道课程,让其带领社团走向赛场;总务处的干事擅长缝纫,学校就让其参与定格动画课程项目团队;组建茶艺课程项目组团队过程中,教师们踊跃报名。只要教师有兴趣、有需求,学校就努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教师研发并实施课程,在课程中实现师生双方共同的成长。同时,校本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让教师增强了课程育人的意识,使学校课程生态更加健康、充满生机。
  (三)课程推动家长成长
  首先,学校丰富而富有成效的课程建设有助于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更加全面地看待并思考孩子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有相当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家庭提供实践平台,也需要家长参与评价。随着课程的推进,学校所倡导的“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的理念,也逐渐被家长认同。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慢慢调整,逐步与学校同频,这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合力。其次,学校课程中心指导各校区政教处积极开发家长课程。2019年,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完成家长成长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系列(每个年级6场讲座)和家庭教育主题阅读系列(每个年级6本书),并逐步建立家长成长评价体系,督促家长重视学习并逐步自觉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学校的工作有了着力点,解决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促进了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家长成长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家长成长有了专业的指导和资源平台,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高度融合成为可能。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可以重点开发一批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必修课程,将这些经过锤炼的课程扎实落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未来幸福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責任编辑:马龙珠)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90后学生,他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彻底享用者,是信
期刊
【摘 要】教育戏剧重视体验过程与快乐学习,具有丰富的操作习式及独特的德育功能,将其应用于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中能取得良好效果。文章以小学五年级主题班会课“妙招应对‘校园欺凌’”教学设计为例开展案例研究,探索如何把教育戏剧有效地应用于中小學主题班会课中,形成具有学生德育内生发展与鲜活的德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主题班会课堂,进而探寻提升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新方法与新策略。  【关键词】教育戏剧;主题班会课;案例研究
期刊
【摘 要】教育戏剧运用在小学主题班会课中,是当今德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举措之一。文章结合一节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实例,从教育戏剧的素材选择、戏剧策略的运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固化四个要素进行探讨,帮助教师厘清教育戏剧与主题班会课的实践要义,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  【关键词】教育戏剧;素材选择;戏剧策略;固化  【作者简介】韦海燕,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研究;吴训慈
期刊
【摘 要】教育戏剧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魅力,是破解当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德育实效性低下问题的利器。文章以案例研究为视角,提出了班会即戏剧、教室即剧场、教师即导演、学生即演员四个基本指导理念,将教育戏剧有效地应用于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实现了学生德育的内生发展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教育戏剧;主题班会课;基本理念;案例研究  【作者简介】单小燕,河南省周口市第七初级中学教师;李红,教授,研究方
期刊
在我们小学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的A部分都是语篇阅读,到了高年级篇幅较长,学生很难深入到语篇阅读分析中去,更难通过语篇阅读发展语言技能。为此,我们教师要多渠道地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下面就以6B《Planning for the weekend》A部分语篇教学为例,谈谈本人是怎样通过文本的解读,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  一、文本导入,欲有声   文本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游戏导入法、
期刊
【摘要】邹文娟执教的《神州谣》,牢牢把握诵读积累这根“线”,感知童谣、初读童谣、品读童谣、诵读童谣、吟唱童谣,层层深入;定位精准,随文识字,识字方法多样化,在点滴中培养学生的汉字思维,体现了T型课堂所倡导的“思维可视化”;突破教材固有边界,向文本外面的世界敞开,把文本静态的语言文字激活,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对接,让“情”字引发共鸣,让学生宽度延展、深度扎根。  【关键词】多元识字;教学策略;精准高效 
期刊
【摘要】为进一步探索T型课堂教学范式,研究者再现《神州谣》的课堂教学实录,从引入“神州谣”、初读“神州谣”、品读“神州谣”、吟唱“神州谣”、写好“神州谣”五个维度确定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建构,落实低学段学生识字、写字目标,达成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实现宽度深度两相和的学习。  【关键词】T型课堂;神州谣;识字教学;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邹文娟,高级教师,南京玄武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林春曹
期刊
【摘要】知性是素养的主要成分,知性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重视直观的设计,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始于直观,经历概念的感性直观、理性直观、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过程,帮助学生从具体对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解决单元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运用基本方法解决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模型直观,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知性;素养;直观;等差数列  【作者简介】莫邦哲,正高级
期刊
【摘要】一年一度高考已经圆满结束,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有多种角度,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化学学科本质特征的阐述,研究者以2020年全国新课标Ⅲ卷理综化学试题为例进行探析,了解高考化学试题命制与化学学科本质特征之间的联系,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考化学;试题探析;学科本质  【作者简介】黄剑锋,正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化学教学
期刊
【摘要】“鸡兔同笼”问题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不仅是小学应用题和初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范例,也是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素养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一次机会。研究者将“尝试与猜测——鸡兔同笼”一节公开课的听课札记与教师分享,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生成数学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鸡兔同笼;数学文化;数学模型;关键能力  【作者简介】罗增儒,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博士研究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