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众多行业一样,中国的机电企业也历经过好几次“腾笼换鸟”的时刻,不少“赶潮头”的企业纷纷被淘汰出局。在深圳,一家名为日启亚的机电企同样有过缺乏“口粮”的日子,但是经过13年的磨砺,它不仅做到丰衣足食,并赢得了松下、爱普生、理光、东芝等众多著名国际巨头的支持和尊敬。
“一个企业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走的更加坚实稳固。”唐建伟如是说。在采访唐建伟的过程中,他的真诚、质朴给留下我们很深的印象。在他13年的创业生涯中,“脚踏实地”是他奉信的教条,而且他也是沿着这个教条一直走到今天。
遭遇创业,演绎精彩
唐建伟并不是一位业界名人,但长期在广东佛山市机电企业做高层管理的经历,使他见证了该行业的演化和发展,同时,也塑造了自己企业家的内核。于是,13年前一家日本大企业把他从佛山请到深圳来创办机电公司,也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1992年,唐建伟毅然放弃了许多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从广东佛山来到深圳特区。不久,很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效率,使他与投资方一道创办了深圳市广联小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日启亚机电(深圳)有限公司。
当时,国外企业来大陆投资办厂并不是件新鲜事。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机电市场的兴盛在中国也呈方兴未艾之势。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讲,那个时候只要你掌握机电制造技术,十有八九都有钱赚。因此,当时机电市场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浪潮”现象。然而唐建伟却并没有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于刚起步的公司,他有着自己的管理理念和发展目标。他认真分析来自四面八方的业界信息,最终确定了全力以赴大打国际牌的市场战略。
从一开始,唐建伟就要求公司从高起点步向市场,虽然跟众多机电企业一样,日启亚也是以精密机械加工和精密冷间锻造加工为主,但其面对的客户基本上是国际著名企业,走的是“高层”路线。这对于刚起步的唐建伟来说确实有点难度。“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唐建伟就是以这种理念赢得与诸多国际著名品牌合作的机会。
在风雨中历练成长
正当日启亚人以稳健的步履迈向市场时,1998年一场横扫亚洲各国的金融风暴突如其来,公司也因此遭受严重影响。公司销售收入锐减,产品成本剧增,高端产品出不来等等,公司陷入困境。当时公司内部管理层出现动荡,大家惶恐不安,都把无助的眼光投向唐建伟。尽管唐建伟一脸坦然,但内心确实难以从容,毕竟这场暴风雨来得措手不及。
不可否认,投资方当年聘请唐建伟来经营日启亚,就是看中他是一个经历过行业风雨,“靠得住的人”,如今他们依然拭目以待!儒雅的外表下蕴藏着果敢、睿智的唐建伟果然不负众望,他重新调整管理和经营思路,积极压缩开支,实行减员增效,尽可能挤出较多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的研发。
唐建伟并不主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硬拼”,比如打“价格战”,而是运用巧力、凭借实力进行市场开拓。这一回,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日启亚从风口浪尖上拉了回来,使企业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2003年的“非典”促使日启亚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键。“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唐建伟如是说。
事后,有一种声音说,在当年“浪潮现象”盛行的时候,唐建伟并不急于奔走在前,而当袭人的风暴突然来临时,他却能够“后来居上”,在一个并未成熟的行业里硬刨出了一块充满无限希望的自留地。
任重道更远
在日启亚公司唐建伟的办公室,他饶有兴致地拿出一份机械设备安装工程图给记者看,并道出了公司近期准备扩大运作的发展情况。无疑,任何一家企业都想做大做强,日启亚也不例外。这次公司投资上千万元从国外购进一批先进生产设备,目的主要使日启亚的生产技术水平更倾于专业,在打造部分机电零部件方面能够独领行业风骚。他一再强调,公司只想专注于少量零配件的尖端开发,不想也不可能全面出击,战线长了会倍感吃力。
这一举措的出现,是否表明日启亚已进入到“涓涓细流汇成河,滔滔江水奔大海”的尖峰时期?我们不得而知。值得说明的是,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一般只是进行简单的产业运作,资本运作为企业高级阶段的典型行为。
虽然已经是业内的佼佼者,但日启亚向来居安思危。唐建伟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而很多时候,身为公司高层管理者,他还必须亲自下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完善工艺。他说:“那些对产品品质有着严格要求的客户及自己的部下,常常会把眼光盯在我的身上,唯有踏踏实实地去工作才能永葆企业活力。”
带领日启亚人在不断寻找最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经验及选择同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挑战目标,是唐建伟目前肩负的重要责任。因为他心里明白,日启亚要想成为最国际化的中国机电品牌,就必须始终在制度和管理上不断开拓发展,领先于同行。而这一切,都要靠在实践中塌实的摸索才能逐步实现,过去的“辉煌”都将成为历史,未来的“辉煌”才是唐建伟所要肩负的重任。
“一个企业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走的更加坚实稳固。”唐建伟如是说。在采访唐建伟的过程中,他的真诚、质朴给留下我们很深的印象。在他13年的创业生涯中,“脚踏实地”是他奉信的教条,而且他也是沿着这个教条一直走到今天。
遭遇创业,演绎精彩
唐建伟并不是一位业界名人,但长期在广东佛山市机电企业做高层管理的经历,使他见证了该行业的演化和发展,同时,也塑造了自己企业家的内核。于是,13年前一家日本大企业把他从佛山请到深圳来创办机电公司,也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1992年,唐建伟毅然放弃了许多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从广东佛山来到深圳特区。不久,很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效率,使他与投资方一道创办了深圳市广联小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日启亚机电(深圳)有限公司。
当时,国外企业来大陆投资办厂并不是件新鲜事。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机电市场的兴盛在中国也呈方兴未艾之势。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讲,那个时候只要你掌握机电制造技术,十有八九都有钱赚。因此,当时机电市场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浪潮”现象。然而唐建伟却并没有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于刚起步的公司,他有着自己的管理理念和发展目标。他认真分析来自四面八方的业界信息,最终确定了全力以赴大打国际牌的市场战略。
从一开始,唐建伟就要求公司从高起点步向市场,虽然跟众多机电企业一样,日启亚也是以精密机械加工和精密冷间锻造加工为主,但其面对的客户基本上是国际著名企业,走的是“高层”路线。这对于刚起步的唐建伟来说确实有点难度。“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唐建伟就是以这种理念赢得与诸多国际著名品牌合作的机会。
在风雨中历练成长
正当日启亚人以稳健的步履迈向市场时,1998年一场横扫亚洲各国的金融风暴突如其来,公司也因此遭受严重影响。公司销售收入锐减,产品成本剧增,高端产品出不来等等,公司陷入困境。当时公司内部管理层出现动荡,大家惶恐不安,都把无助的眼光投向唐建伟。尽管唐建伟一脸坦然,但内心确实难以从容,毕竟这场暴风雨来得措手不及。
不可否认,投资方当年聘请唐建伟来经营日启亚,就是看中他是一个经历过行业风雨,“靠得住的人”,如今他们依然拭目以待!儒雅的外表下蕴藏着果敢、睿智的唐建伟果然不负众望,他重新调整管理和经营思路,积极压缩开支,实行减员增效,尽可能挤出较多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的研发。
唐建伟并不主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硬拼”,比如打“价格战”,而是运用巧力、凭借实力进行市场开拓。这一回,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日启亚从风口浪尖上拉了回来,使企业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2003年的“非典”促使日启亚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键。“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唐建伟如是说。
事后,有一种声音说,在当年“浪潮现象”盛行的时候,唐建伟并不急于奔走在前,而当袭人的风暴突然来临时,他却能够“后来居上”,在一个并未成熟的行业里硬刨出了一块充满无限希望的自留地。
任重道更远
在日启亚公司唐建伟的办公室,他饶有兴致地拿出一份机械设备安装工程图给记者看,并道出了公司近期准备扩大运作的发展情况。无疑,任何一家企业都想做大做强,日启亚也不例外。这次公司投资上千万元从国外购进一批先进生产设备,目的主要使日启亚的生产技术水平更倾于专业,在打造部分机电零部件方面能够独领行业风骚。他一再强调,公司只想专注于少量零配件的尖端开发,不想也不可能全面出击,战线长了会倍感吃力。
这一举措的出现,是否表明日启亚已进入到“涓涓细流汇成河,滔滔江水奔大海”的尖峰时期?我们不得而知。值得说明的是,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一般只是进行简单的产业运作,资本运作为企业高级阶段的典型行为。
虽然已经是业内的佼佼者,但日启亚向来居安思危。唐建伟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而很多时候,身为公司高层管理者,他还必须亲自下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完善工艺。他说:“那些对产品品质有着严格要求的客户及自己的部下,常常会把眼光盯在我的身上,唯有踏踏实实地去工作才能永葆企业活力。”
带领日启亚人在不断寻找最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经验及选择同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挑战目标,是唐建伟目前肩负的重要责任。因为他心里明白,日启亚要想成为最国际化的中国机电品牌,就必须始终在制度和管理上不断开拓发展,领先于同行。而这一切,都要靠在实践中塌实的摸索才能逐步实现,过去的“辉煌”都将成为历史,未来的“辉煌”才是唐建伟所要肩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