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一个人读1年学前班,再念9年书,即使不上高中、大学,也有10年光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10年,占了一般人生命的七分之一。”然而10年中有3年的初中生活却是最理性的,可见初中老师对学生的人生影响应该是很深远的。下面从如何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引领当代学生发展,谈谈我的做法及体会:
一、落实数学学科课堂“四步八环”的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自主学习。
一个精心设计的富有艺术性的新课导入,可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角的比较》时,首先用多媒体给大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然后提问:“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你选择从哪一面登山呢?”学生除了欣赏美丽的山水画,还很容易地找到答案。然后,老师话锋一转:“怎样来验证呢?”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角的比较》。接下来出示对应的学习目标及自学任务,学生学习就显得轻松有趣。
第二环节:夯实基础,合作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学提纲独立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落实“将教兵、兵教兵”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表达出其独特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尽可能多的获得成功体验。例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时,自学提纲中列出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三个概念很容易完成,接下来给出几个式子分别判断,就有难度了,先是独做,再是讨论交流,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不停的看书找出关键字,明白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中三要点,最后惠宇洲同学提出“化简后没有未知数,还是方程吗?”罗艺峰立刻站起来说“笨,未知数都没有还是方程?”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此时学习的劲头达到高峰,再给于点拨,归纳提炼,达到合作交流的效果。
第三环节:拓展训练,展示释疑
这一过程是在完成自学检测,弄清楚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的深层次训练,是让学生上台展示典型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例如,在讲“角的比较”自主探究阶段,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特殊的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得出可以画出15°、30°、45°、60°、75°、90°、105°、120°、135°、150°这些角,唯独没有165°这个角,从上规律发现:以上这些角都是15度角的倍数。在展示释疑时,方子苏同学提出:“老师,用一副三角板画角时,既然15度角的倍数都能画出,那么165°可不可以画出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久而久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探索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总结提升,实效反馈。
这个过程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及收获,是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知识的必要步骤,对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都至关重要,不容忽视。同时“学数学而不做题,等于入宝山而空手归”,所以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由浅入深的设计习题。题目要力求做到少而精、易而新.题型设计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个层次的检测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去自行选择。从而达到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二、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只有认真而充分的备课,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的课堂教学,才能打造实效课堂。首先是通读教材,弄清整册课程的教学任务,再将具体任务分配给对应的主备老师,通常在课前提前两三周将集体教案印出,作为课前第一次备课;初稿形成后,在用教案时总要看看:内容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顾及到了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对应的地方做批注,进行二次备课,备课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二)科学分组是上好课的基础
合理划分小组,分组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提高每位学生的能力,采取轮流讲题制。轮流的小组长,他们会提前明确学习任务,解答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讲、让谁讲、有弄不懂的再与别的小组探究,仍有疑问,再找老师探讨,保证课堂和小组合作学习有序的进行。例如,一次因为学校开会上课迟到了几分钟,没走到教室就听到有人再讲题,走进一看还是学习小组长顶替我的职责,同学们都做的整整齐齐,当时还有点小感动。
(三)展示交流是上好课的关键
在组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之前,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 “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增收节支》”这一节内容时,情境引入课题,组织自学后,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测自学成果。然后完成练习,学生展示,有的同学站在前面直冒汗,小组内的同学就着急了,给组员鼓劲,教给他怎么做怎么说。当该到黑板上板演时更是热闹。为了避免课堂上成为优等生表演的舞台,给一般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我要求小组长不去,让中等生去,能出错的更好。有在上面写的有在下面教的,中等生在黑板上写错了,组长就在座上教会学差生,让学差生去改错,从而让他们找到了自信。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课上常常出现感人的场面。
(四)恰当评价是上好课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合理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一,评价及时,当学生在某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或表现突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如在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徐志成同学的解法简单易懂是其他同学没想到的,就给予及时评价并给小组加分,其他同学都投来赞许的目光并伸出大拇指,这对其他同学是一次思想上的触动。其二,评价广泛、激励后进。即解决同一问题,A、B、C、D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予1、2、3、4不等的加分;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让每个孩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有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只要本着课程改革的理念,脚踏实地用心投入课改之中。相信我们的课改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一、落实数学学科课堂“四步八环”的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自主学习。
一个精心设计的富有艺术性的新课导入,可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角的比较》时,首先用多媒体给大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然后提问:“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你选择从哪一面登山呢?”学生除了欣赏美丽的山水画,还很容易地找到答案。然后,老师话锋一转:“怎样来验证呢?”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角的比较》。接下来出示对应的学习目标及自学任务,学生学习就显得轻松有趣。
第二环节:夯实基础,合作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学提纲独立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落实“将教兵、兵教兵”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表达出其独特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尽可能多的获得成功体验。例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时,自学提纲中列出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三个概念很容易完成,接下来给出几个式子分别判断,就有难度了,先是独做,再是讨论交流,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不停的看书找出关键字,明白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中三要点,最后惠宇洲同学提出“化简后没有未知数,还是方程吗?”罗艺峰立刻站起来说“笨,未知数都没有还是方程?”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此时学习的劲头达到高峰,再给于点拨,归纳提炼,达到合作交流的效果。
第三环节:拓展训练,展示释疑
这一过程是在完成自学检测,弄清楚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的深层次训练,是让学生上台展示典型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例如,在讲“角的比较”自主探究阶段,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特殊的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得出可以画出15°、30°、45°、60°、75°、90°、105°、120°、135°、150°这些角,唯独没有165°这个角,从上规律发现:以上这些角都是15度角的倍数。在展示释疑时,方子苏同学提出:“老师,用一副三角板画角时,既然15度角的倍数都能画出,那么165°可不可以画出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久而久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探索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总结提升,实效反馈。
这个过程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及收获,是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知识的必要步骤,对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都至关重要,不容忽视。同时“学数学而不做题,等于入宝山而空手归”,所以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由浅入深的设计习题。题目要力求做到少而精、易而新.题型设计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个层次的检测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去自行选择。从而达到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二、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只有认真而充分的备课,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的课堂教学,才能打造实效课堂。首先是通读教材,弄清整册课程的教学任务,再将具体任务分配给对应的主备老师,通常在课前提前两三周将集体教案印出,作为课前第一次备课;初稿形成后,在用教案时总要看看:内容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顾及到了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对应的地方做批注,进行二次备课,备课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二)科学分组是上好课的基础
合理划分小组,分组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提高每位学生的能力,采取轮流讲题制。轮流的小组长,他们会提前明确学习任务,解答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讲、让谁讲、有弄不懂的再与别的小组探究,仍有疑问,再找老师探讨,保证课堂和小组合作学习有序的进行。例如,一次因为学校开会上课迟到了几分钟,没走到教室就听到有人再讲题,走进一看还是学习小组长顶替我的职责,同学们都做的整整齐齐,当时还有点小感动。
(三)展示交流是上好课的关键
在组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之前,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 “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增收节支》”这一节内容时,情境引入课题,组织自学后,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测自学成果。然后完成练习,学生展示,有的同学站在前面直冒汗,小组内的同学就着急了,给组员鼓劲,教给他怎么做怎么说。当该到黑板上板演时更是热闹。为了避免课堂上成为优等生表演的舞台,给一般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我要求小组长不去,让中等生去,能出错的更好。有在上面写的有在下面教的,中等生在黑板上写错了,组长就在座上教会学差生,让学差生去改错,从而让他们找到了自信。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课上常常出现感人的场面。
(四)恰当评价是上好课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合理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一,评价及时,当学生在某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或表现突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如在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徐志成同学的解法简单易懂是其他同学没想到的,就给予及时评价并给小组加分,其他同学都投来赞许的目光并伸出大拇指,这对其他同学是一次思想上的触动。其二,评价广泛、激励后进。即解决同一问题,A、B、C、D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予1、2、3、4不等的加分;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让每个孩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有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只要本着课程改革的理念,脚踏实地用心投入课改之中。相信我们的课改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