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重视应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注重对语文新课标的深度解读和对语文新课改的具体指导。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我们的教育研究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多数高校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老师之间交流不够,中小学语文名师太少,专业发展欠缺,教育宣传不到位……赵焕亭老师的调查分析道出了河南教育研究的一个短板,打造名师团队、呼唤核心人物的引领是全省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应当看到,类似的问题不只是出现在语文学科研究上,我们希望本文能引发更多的讨论。
考察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特色,不外乎要研究河南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师、基础教育领域的语文教研员和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三部分力量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状况及特色。从人员分布来看,河南从事语文教育研究者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科类高校和继续教育类高校的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教师;另一类是各地市语文教研员及一线语文教师。前者主要分布在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教育学院和信阳师范学院等院校的文学院(中文系)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后者主要分布在郑州、安阳、焦作、新乡、南阳、濮阳等地的基础教育教研室及各中小学。从研究形式来看,各市、县(市、区)语文教研员及一线语文教师有团队合作式的,但多数是散兵游勇式的。从研究对象上看,高校的研究偏重语文教育理论,教研员及语文教师的研究偏重语文教学实践。
通过考察高校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教师、各地市语文教研员及一线语文教师这三部分力量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有以下基本特色:
一、重视应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研究
就全国近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整体形势来讲,语文教育的理论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的关系有失平衡,即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应用研究。河南语文教育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加强了应用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实施的研究,注重在学术理论和语文教学实施之间搭建桥梁,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和理论升华,在理论指导下去设计教学,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多数研究不是纯粹的高深理论,而是着眼于教师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真实、具体的问题进行扎实有效的研究,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 “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坚持理论实践结合,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注重先进理念引领,强化理论实践互动,促进课程、教学、评价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改革协调发展,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全体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的鲜明课程特色。其领军人物刘志军教授的专著《课程与评价论》《生命的律动》等皆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权威性著作。河南教育学院蔡明教授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是教学实施研究的典范。该书着眼于理论的运用,论证了语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及评价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学习者可以针对操作中的问题去寻找理论,或者以课程内容提供的理论为先导,在实践中学习操作。
二、教育研究迅速走向网络化
教育研究与网络的结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河南大学的汪基德教授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策略研究》,他的《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系统地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实践中如何发展。河南师范大学的王文彦教授把最新的电脑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承担了河南省教育厅项目《常用汉字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了网络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信阳师范学院的杨传凯在《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文中总结了合理利用网络弥补传统课堂不足、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具体方法。安阳市的蒋新海老师筹划的语文教学专题网站“洹语在线”(http//hyzx.ayedu.net)于2006年正式开通。这个网站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如王安濮在“三剑客工作室”开设了《五班六班记事》专栏,执笔给学生立传,然后让学生批改这些传记,这种类似于笔谈的网络交流拉近了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焦作市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在“新教育实验”中成立了“四棵柳”读书沙龙。教师入会须提交2500字的个人读书史一份,并在“校信通”上开博。截至目前,沙龙成员已撰写读书笔记、随笔等文章2000余篇。这种依托网络传播教育思想的方式正是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入会教师通过网络行走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三、注重对语文新课标的深度解读和对语文新课改的具体指导
蔡明老师的《语文教育概念术语辨析》首先对“国文·国语·语文”这一组概念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陈启天提出的语文教育的“正目的”、“副目的”,朱自清提出的“主要目的”、“次要目的”进行了辨析,做出了“关于语文课程目的任务的认识将会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而继续深入”这一论断。再次,指出了“三维目标”与“多元目标”的区别。“三维目标”指的是“目标”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一体化,“多元目标”指的是语文课程具有多项目标。文章从“维度”这一概念的数学含义、物理学含义及哲学含义出发,论证了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实质及必然性。这些概念的辨析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入理解和运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张聪慧的《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一文指出了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内容的泛化、过程的表演化、手段的形式化、评价的肤浅化等;申宣成老师发表了《农村初中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尝试》,介绍了自己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邱德乐则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出发,在《从“祛魅”到“返魅”:原生态语文课堂回归论》一文中探讨了原生态语文课堂的“魅力”,指出了原生态语文课堂“祛魅”的弊端,归纳了语文课堂返回真正语文教育“魅力”的途径,主张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站着求知与做人。
四、注重对语文名师的研究
研究语文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河南语文教育研究的一贯传统。张正君的《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对各流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做了相当深刻的介绍和评价,如详细阐述了魏书生的教育哲学思想、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教师的主体素养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杨初春的“五步四法两课型”理论,并且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注解这些理论,使这些理论具有可操作性;《河南语文教育专家研究》对河南语文教育界知名的教育专家张建华、曾祥芹、甘其勋等11位名师进行了专题研究;耿红卫的《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综述》一文阐述了改革开放20余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成果,着重论述了洪宗礼的“引读法”,洪镇涛的“触发灵感—领悟语感—习得语感—积淀语感”的教学模式,武镇北的“四·四三五六”目标教学基本式。这些著作或论文基本上囊括了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语文教育名家,特别是当代河南语文教育名家。
河南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例如,河南多数高校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老师之间沟通太少,教师的专业化研究和写作能力存在欠缺,找不到领跑全国的语文名师……尽管不能由此就认定河南的语文教育研究水平较低,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南的语文教育研究需要再上一个新台阶。笔者认为河南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重视应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注重对语文新课标的深度解读和对语文新课改的具体指导。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我们的教育研究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多数高校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老师之间交流不够,中小学语文名师太少,专业发展欠缺,教育宣传不到位……赵焕亭老师的调查分析道出了河南教育研究的一个短板,打造名师团队、呼唤核心人物的引领是全省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应当看到,类似的问题不只是出现在语文学科研究上,我们希望本文能引发更多的讨论。
考察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特色,不外乎要研究河南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师、基础教育领域的语文教研员和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三部分力量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状况及特色。从人员分布来看,河南从事语文教育研究者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科类高校和继续教育类高校的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教师;另一类是各地市语文教研员及一线语文教师。前者主要分布在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教育学院和信阳师范学院等院校的文学院(中文系)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后者主要分布在郑州、安阳、焦作、新乡、南阳、濮阳等地的基础教育教研室及各中小学。从研究形式来看,各市、县(市、区)语文教研员及一线语文教师有团队合作式的,但多数是散兵游勇式的。从研究对象上看,高校的研究偏重语文教育理论,教研员及语文教师的研究偏重语文教学实践。
通过考察高校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教师、各地市语文教研员及一线语文教师这三部分力量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有以下基本特色:
一、重视应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研究
就全国近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整体形势来讲,语文教育的理论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的关系有失平衡,即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应用研究。河南语文教育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加强了应用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实施的研究,注重在学术理论和语文教学实施之间搭建桥梁,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和理论升华,在理论指导下去设计教学,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多数研究不是纯粹的高深理论,而是着眼于教师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真实、具体的问题进行扎实有效的研究,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 “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坚持理论实践结合,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注重先进理念引领,强化理论实践互动,促进课程、教学、评价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改革协调发展,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全体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的鲜明课程特色。其领军人物刘志军教授的专著《课程与评价论》《生命的律动》等皆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权威性著作。河南教育学院蔡明教授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是教学实施研究的典范。该书着眼于理论的运用,论证了语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及评价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学习者可以针对操作中的问题去寻找理论,或者以课程内容提供的理论为先导,在实践中学习操作。
二、教育研究迅速走向网络化
教育研究与网络的结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河南大学的汪基德教授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策略研究》,他的《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系统地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实践中如何发展。河南师范大学的王文彦教授把最新的电脑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承担了河南省教育厅项目《常用汉字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了网络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信阳师范学院的杨传凯在《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文中总结了合理利用网络弥补传统课堂不足、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具体方法。安阳市的蒋新海老师筹划的语文教学专题网站“洹语在线”(http//hyzx.ayedu.net)于2006年正式开通。这个网站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如王安濮在“三剑客工作室”开设了《五班六班记事》专栏,执笔给学生立传,然后让学生批改这些传记,这种类似于笔谈的网络交流拉近了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焦作市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在“新教育实验”中成立了“四棵柳”读书沙龙。教师入会须提交2500字的个人读书史一份,并在“校信通”上开博。截至目前,沙龙成员已撰写读书笔记、随笔等文章2000余篇。这种依托网络传播教育思想的方式正是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入会教师通过网络行走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三、注重对语文新课标的深度解读和对语文新课改的具体指导
蔡明老师的《语文教育概念术语辨析》首先对“国文·国语·语文”这一组概念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陈启天提出的语文教育的“正目的”、“副目的”,朱自清提出的“主要目的”、“次要目的”进行了辨析,做出了“关于语文课程目的任务的认识将会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而继续深入”这一论断。再次,指出了“三维目标”与“多元目标”的区别。“三维目标”指的是“目标”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一体化,“多元目标”指的是语文课程具有多项目标。文章从“维度”这一概念的数学含义、物理学含义及哲学含义出发,论证了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实质及必然性。这些概念的辨析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入理解和运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张聪慧的《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一文指出了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内容的泛化、过程的表演化、手段的形式化、评价的肤浅化等;申宣成老师发表了《农村初中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尝试》,介绍了自己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邱德乐则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出发,在《从“祛魅”到“返魅”:原生态语文课堂回归论》一文中探讨了原生态语文课堂的“魅力”,指出了原生态语文课堂“祛魅”的弊端,归纳了语文课堂返回真正语文教育“魅力”的途径,主张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站着求知与做人。
四、注重对语文名师的研究
研究语文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河南语文教育研究的一贯传统。张正君的《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对各流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做了相当深刻的介绍和评价,如详细阐述了魏书生的教育哲学思想、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教师的主体素养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杨初春的“五步四法两课型”理论,并且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注解这些理论,使这些理论具有可操作性;《河南语文教育专家研究》对河南语文教育界知名的教育专家张建华、曾祥芹、甘其勋等11位名师进行了专题研究;耿红卫的《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综述》一文阐述了改革开放20余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成果,着重论述了洪宗礼的“引读法”,洪镇涛的“触发灵感—领悟语感—习得语感—积淀语感”的教学模式,武镇北的“四·四三五六”目标教学基本式。这些著作或论文基本上囊括了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语文教育名家,特别是当代河南语文教育名家。
河南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例如,河南多数高校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老师之间沟通太少,教师的专业化研究和写作能力存在欠缺,找不到领跑全国的语文名师……尽管不能由此就认定河南的语文教育研究水平较低,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南的语文教育研究需要再上一个新台阶。笔者认为河南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