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街少年都不贱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to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小华应该算是一个文学新人,虽然他是个70后。
  这几年,我们杂志对待新人的态度比较“野蛮”,用我们自己的话就是:恶狠狠地扑上去。所以当铜陵市文联李云主席把这篇稿子交给我的时候,我很慎重,和作者来回沟通了数次,请他反复修改。最后成型的稿子虽然感觉还是有些毛糙,但这正是一个新人特有的品质:粗砺,毛茸茸,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东街少年》属于典型的成长小说。
  小说起笔从绰号叫“丫头”的宋建挑战东街有名的痞子大彪子写起,随后交代事件原委,宋建美丽的二姐宋华在东街口遭大彪子调戏,他此番争斗乃是为姐出头。宋建有勇有谋,精心设计,最终大获全胜。一败涂地的大彪子被小兄弟们嫌恶,在贪看打火机上的裸女过程中被炸瞎一只眼。从此猫在家里,却也觅得商机,在东街摆出烧烤摊,并逐渐演变成本地最大的美食城老板。一战成名的宋建被父亲送去当兵,退伍回来在银行当了保安。纯情少女宋华投奔爱情远嫁外地,最后受伤归来,沦为“大款”大彪子的情妇。曾经东街上的懵懂少年,起起落落,兜兜转转,戾气散尽,最后又回到东街,在一个雨天里坐一起喝啤酒吃烧烤,现实平庸却又无可逃遁,唯余一声浅浅的叹息。
  小说字里行间,随处可见苏童、余华那一代作家对于作者的影响。主人公大多偏执、狂热、冲动、蒙昧,反抗父权,与父亲的关系若即若离,叙述调子的耍酷戏谑,暗含嘲讽都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60后作家偏重书写“文革”记忆,通常会涉笔那个政治狂热、文明愚昧和物质匮乏的时代,描摹成长中的少年在“冲突、压抑、暴力、扭曲”中的纠缠和摇摆,而70后作家则在小说中以市场经济大潮为背景,勾画70后这一代人跨度二三十年的成长史、生活史和心灵史,他们的寻找和失落,欲望和挣扎以及心灵变乱的痛苦和喜悦。以大彪子和宋建为首的东街少年的成长历程折射出这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念乃至人性的摇摆变化——尤其是那种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不经意的改变。70后所处的这个时代,正面临着“几千年未有之变局”,因这变局会给人的成长带来很多困顿和难题,造成了人心之“微变”以及人物尴尬而微妙的生存现状。
  不过和60后作家的残酷青春叙事相比,70后作家的叙事相对更加趋向稳健和平和。70后作家经历了辉煌的八十年代,思想更新,真诚、理想、责任等品质成为成长底色,独特的成长环境赋予他们独特的精神资源;而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席卷,传统价值观念瓦解,多元化成为共识。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大背景下,70后作家的成长写作更加贴合日常生活,更多关注小人物的灰色状态,并将其置于个人化的尴尬境遇中,追求细节化“小叙事”,通过透视人物内心的隐秘伤痛,达到“写人生”的目的。
  70后作家徐则臣在他的长篇小说《水边书》题辞页上印着斯文特拉的一句话:一个作家必须为自己写一本成长的书。这句话道出了70后作家的心声,事实上,70后的重要作家也大都写过关于成长主题的作品。一般来说,成长小说的深层模式比较固定,主人公一般要经历离家出走、成年仪式、引路人启发、恋爱、死亡与再生等多个环节,每次经历往往都能引发人物的顿悟,而每次顿悟都促进心智成熟。但是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正如《东街少年》中,以笔山枫树坡挑战作为一个成长事件,威风扫地、无颜混世的大彪子紧接着失去一只眼睛,他遭受父亲入狱,母亲含恨离世等一系列打击,人生跌入谷底,为了生存,他摆出了烧烤摊,并在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中顺风顺水,迅速抓住商机,成为商品经济的弄潮儿;而当年的正义好少年宋建,也并没有考上大学,等他当兵回来,社会风向已变,他一身功夫,满腔热血,却只能去做一个常年穿灰色制服的保安,成为一个平庸的中年市民。作家王安忆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小说中人物的生计问题,当下确实有一些年轻作家小说里的主人公香车宝马、锦衣轻裘,却不知钱从何来,人物从不关心柴米油盐,过着一种“真空包装”中的生活,营造出一种虚幻的景观,却也规避了现实中人物的诸多困境,类似于做白日梦。而小说《东街少年》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连不食人间烟火飘飘忽忽爱做梦的宋华,为爱情离家出走,最后还是回来傍上了大彪子。当然,“傍大款”也算是生计问题之一种,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奈。《东街少年》的结尾并没有像作家刘庆邦所说的那样,“让人物走向广阔的地平线”,而是将人物悬置在生活的夹缝里,让他们在相对逼仄的空间里挣扎,行到最窄处又戛然而止,但无论生活怎样,还得继续向前,任风雨如磐,长磋短叹,且行且珍惜。
  本期实力皖军栏目同时刊载的还有作家苏北的小说《故里三张》。作为汪曾祺先生的“骨灰级粉丝”、资深弟子,苏北深得其冲淡平和之真传。如果说汪先生是一介老文狐的话,那么苏北就是一只中年的狐狸了,和略显青涩的钟小华搭配到一处,倒也相映成趣。
  汪先生曾有《故里三陈》,苏北写这《故里三张》,显然有意为之?好痴心的汪迷呀。
  所谓《故里三张》,也是挥不去的乡愁旧梦。那人称“教授”的麻将精张炳承,贪吃喝、被鹦鹉啄瞎了眼的假眼张闻道,枪法奇精会砸鳖通鸭语的奇人张大泥,是高人奇人牛人,也是高邮湖畔小镇人家风俗人情画卷里的普通人。作家与他们深情凝视并对谈,洞悉人性的褶皱并予以轻轻抚慰,借用一句现成的评价来说,《故里三张》所呈现的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
  责任编辑 李国彬
其他文献
相阿财外号“想发财”,他做梦也想发财,就是没有发财的本事与发财的路子。也是合该他发财,这不,前不久他的一位远亲的女儿商小奴海归了,还带了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丈夫纽杰森回来。据说这位纽杰森是位洋博士,有过好几样发明,在美国都有专利的。在商小奴的鼓动下,来到中国,准备掘第一桶金,大捞一把。  商小奴自己觉得出国多年,对大陆的行情多少有些隔膜,她就找到了相阿财,问他想不想发财?  这不是瞌睡送来枕头吗?
期刊
朱斌峰确实是具有先锋探索精神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常常显出求新求变的写作姿态。短篇小说《玻璃店》是围绕银城老街玻璃店的流血事件展开的故事,以服装店老板苏莲的意外死亡為叙述中心,并采用倒叙回忆的叙事方式引导读者去探寻这次死亡事件的隐秘,以此层层拨开“迷雾”中的生存景象。从小说叙事来看,这篇小说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但每一部分的叙述者却又并非同一人,而是包括玻璃店的
期刊
皇甫山自然保护区,青山竞秀,群峰插云,雾气缭绕。那天我到云雾深处的养獐场去采风,行至快活岭下,忽见一个接一个的大草团子,腾云驾雾,蹦蹦跳跳,从高处滚来,直落崖下,躺到了我面前。那大草团子有两米方圆,里面有各种树叶和青草,外面用绳网筛箍着。我正看得出神,忽地从大草团里,拱出一张黑红黑红的笑脸,钻出一个野姑娘来。工作服上的字迹告诉我,她是养獐场工作人员,正是我要寻访的对象。我问她何故如此?她说,若不如
期刊
1  博瓦市博瓦河新桥竣工剪彩是一个盛大事件,场面恢宏,热闹非凡。钱副市长主持开桥仪式,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是正式参会人员,站立在主席台的彩虹门下面。省市领导亲临现场祝贺,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普通市民是自发出席,自愿围观,南北两岸桥头和桥面上人山人海。  新桥是一座规模宏大、技术先进的悬索桥。王一坤相信多数市民没有亲眼见过跨度这么长的桥,两座桥塔之间的主跨有一千米长,桥塔两端还各有一百多米长
期刊
在朱斌峰的前期作品中,我们明显感受出作者醉心于对先锋技巧的尝试与实验。也许作者已经意识到纯粹的技巧演练并不能倾情表达其对世界的看法,故在新作《玻璃店》中,其开始尝试运用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手法,试图为读者展示一个介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彼岸世界。  《玻璃店》采用典型的“福克纳”式结构,试图以第一人称多重视角并置的叙述方式来还原一桩人命案的真相。关于“并置”,此乃古今中外创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期刊
叶莎,本名刘文媛,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人。诗作散见于台湾各大诗刊。出版个人诗集《伐梦》《人间》。获得桃园县文艺创作奖,桐花文学奖,台湾诗学小诗奖,2013年出席國际诗人交流大会,2015年出席第八届东南亚华文诗人大会。  茶山点点  那时我是绿 ,化作无数锦缎  横的竖的随意闲躺  春雨萧条,雾轻佻  山丘穿上迷蒙衣衫  你倒好,趁雨停  日出山岗,哼着曲调  想要修剪我的心苗  有 鸟  孤独喜欢
期刊
我上高中那年,弟弟辍学了。从此,他走上了一条和我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18岁那年我考上大学。去省城大学报到那天,弟弟吃力地扛着行李,把我送到通往县城的那条公路上,然后转身回家。那次送别仿佛是个象征:兄与弟如同两叶小舟,在生活的海洋里,各自前行了。  我读大学后,弟弟开始学木工,早出晚归,四处奔波。少年稚嫩的肩头过早掮起了生活的重担,少年清澈的眼神很快弥漫起生活的风沙。  1  大三那年,弟弟从家
期刊
黄屯,这是一个处于山坳深处的地名。“屯”重音,读“墩”,一如山里人的大嗓门,尤其对于外乡人来说,简直就是先入为主的味道。在“屯”字发轻声,把这名词发声的速度同时放慢,似仲秋的微风,轻爽却那么安静。  水是黄屯河,山名马鞭山。千年古镇三面环山,满眼全是望不见边际的竹海林涛,那阵势仿佛要刺破蓝天云彩。  溪河顺涧而下,在街南头绕了个大弯缓缓而行,流进百里巢湖再汇聚长江。我思量,长江之水必定有这条小溪的
期刊
一  《不折不扣之清净地界·河女》,由两个“缠拧”在一起的“情节环”组成——一个是关于“河女”的,一个是“我”家(包括爷爷和爸爸)的。从表面上看,这两个“环”似乎都不完整,或说其情节线索或隐或现,需要读者去猜测去想象去补充。  第一个“环”,是由“我”在漂泊途中遇到的一个名叫“河女”的故事构成。这个从河上飘来的皮筏子上的姑娘,要找一个“清静地界儿”去埋她“大”(父亲)的遗体。埋之前,她用胶皮桶提水
期刊
我很后悔那天带周易出去。如果没带他,一切的一切都会不同。我常常搞不明白,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是即将放暑假的前一天,上午九点就放学了,孩子们像撒欢儿的小马驹一哄而散。只有周易不慌不忙地收拾着东西,慢吞吞地走出教室。  我去办公室取了相机,下楼时接到子矜的电话,她说临时有要紧的事,不能和我一起去拍片了,看是否改个时间再去。  我告诉她这事儿不能再拖了,我打算一个人去。我和子矜的大富水摄影专集前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