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史”体现了党的发展、党的执政理念、党的治国方针。学习“四史”可以史为鉴,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与政治立场,使他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更积极的思想,投入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四史”教育,是引导学生了解党史、掌握新中国发展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四史”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展开分析论述,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教学;融入路径
一、整合思政课程的“四史”教育资源,使知识系统化
高校思政课本并未设置专门的“四史”模块。但是“四史” 教育内容,渗透在思政课程整个教育过程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讲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讲述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等一系列事件,这些都体现了“四史”内容;思修课中讲述人生理想,也联系了党史、新中国成立史、改革发展史。
“四史”教育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整合在一起。但是,思政課程中,这四项教育内容分散呈现,各项知识内容缺乏系统调配和衔接,知识呈现碎片化,这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四史”的教育内容。这也成为 “四史”教育的不足。
因此,高校必须系统整合思政课程资源,发挥思政教育资源的协同优势,构建“四史”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可开展“四史” 精品课程评选活动,或者开展集中备课活动。教师一起整理思政课程中的“四史”教育内容,以“四史”教育为主线,组织思政教育活动。
二、提升教师思政修养,提高“四史”教育质量
“四史”教育,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的教师开展。因此,要提高“四史”教育质量,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和专业素养。教师要依托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四史”知识内容。
教师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为引导,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四史”的教育价值,立足于教育现实情况,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学习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发挥“四史”教育的价值,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终,学生学习“四史”相关内容后,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现实生活。要通过“四史“教学,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坚定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
三、整合创新型教育方法,提高“四史”教育质量
“四史”教育方式应该灵活创新。因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四史”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四史” 知识的学习效率。“四史”教育内容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因此教育视野要宽广,教育思路要新颖。
“四史”教育可以和新媒体教学方式融合,将政治学习网站、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利用起来。在这些平台上,教师可以发布“四史”教育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开设“四史”教育专题,随时更新教育内容。学生在浏览这些新媒体平台信息时,可以被“四史”影响。这样,“四史”教育目标不知不觉地达成了,思政课程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也达成了。
教师还可以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四史”课堂中。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总之,信息技术可以还原场景,梳理历史脉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此,“四史”教育不再刻板、窠臼,“四史”知识“活起来”了。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四史”知识内容对学生产生了更强烈的冲击力,让学生吸收内化,“四史”教育目的也实现了。
四、依托业余党校,融入“四史”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开展“四史”教育,既要注重融会贯通,又要做到知行合一,将思想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心。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党支部的工作活力,组织实地寻访、现场体验活动,聆听老红军、老革命、老模范等先进人物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参观一大会址、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基地。
在实践中开展“四史”教育,让学生党员切身体验和感悟这些红色基地背后蕴藏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提升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灵活采用集中授课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大课堂和小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党在“四史”学习中入心、入脑,学会思考和总结,学会分析和践悟,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促进思想认知的升华。
五、结语
“四史”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价值,因此,高校不断探索“四史” 教育策略,探寻思政课程与“四史”教育融合的策略,以强化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使思政教育给学生生活提供指导。本文旨在探究思政教育策略,以深化“四史”教育,提高思政课程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丽华 . 学习“四史”筑牢信仰之基[N]. 青岛日报, 2021-02-12(003).
[2] 王玉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教学的整体性及其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23-127.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教学;融入路径
一、整合思政课程的“四史”教育资源,使知识系统化
高校思政课本并未设置专门的“四史”模块。但是“四史” 教育内容,渗透在思政课程整个教育过程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讲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讲述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等一系列事件,这些都体现了“四史”内容;思修课中讲述人生理想,也联系了党史、新中国成立史、改革发展史。
“四史”教育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整合在一起。但是,思政課程中,这四项教育内容分散呈现,各项知识内容缺乏系统调配和衔接,知识呈现碎片化,这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四史”的教育内容。这也成为 “四史”教育的不足。
因此,高校必须系统整合思政课程资源,发挥思政教育资源的协同优势,构建“四史”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可开展“四史” 精品课程评选活动,或者开展集中备课活动。教师一起整理思政课程中的“四史”教育内容,以“四史”教育为主线,组织思政教育活动。
二、提升教师思政修养,提高“四史”教育质量
“四史”教育,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的教师开展。因此,要提高“四史”教育质量,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和专业素养。教师要依托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四史”知识内容。
教师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为引导,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四史”的教育价值,立足于教育现实情况,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学习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发挥“四史”教育的价值,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终,学生学习“四史”相关内容后,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现实生活。要通过“四史“教学,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坚定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
三、整合创新型教育方法,提高“四史”教育质量
“四史”教育方式应该灵活创新。因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四史”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四史” 知识的学习效率。“四史”教育内容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因此教育视野要宽广,教育思路要新颖。
“四史”教育可以和新媒体教学方式融合,将政治学习网站、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利用起来。在这些平台上,教师可以发布“四史”教育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开设“四史”教育专题,随时更新教育内容。学生在浏览这些新媒体平台信息时,可以被“四史”影响。这样,“四史”教育目标不知不觉地达成了,思政课程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也达成了。
教师还可以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四史”课堂中。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总之,信息技术可以还原场景,梳理历史脉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此,“四史”教育不再刻板、窠臼,“四史”知识“活起来”了。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四史”知识内容对学生产生了更强烈的冲击力,让学生吸收内化,“四史”教育目的也实现了。
四、依托业余党校,融入“四史”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开展“四史”教育,既要注重融会贯通,又要做到知行合一,将思想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心。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党支部的工作活力,组织实地寻访、现场体验活动,聆听老红军、老革命、老模范等先进人物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参观一大会址、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基地。
在实践中开展“四史”教育,让学生党员切身体验和感悟这些红色基地背后蕴藏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提升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灵活采用集中授课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大课堂和小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党在“四史”学习中入心、入脑,学会思考和总结,学会分析和践悟,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促进思想认知的升华。
五、结语
“四史”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价值,因此,高校不断探索“四史” 教育策略,探寻思政课程与“四史”教育融合的策略,以强化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使思政教育给学生生活提供指导。本文旨在探究思政教育策略,以深化“四史”教育,提高思政课程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丽华 . 学习“四史”筑牢信仰之基[N]. 青岛日报, 2021-02-12(003).
[2] 王玉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教学的整体性及其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