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首届国际贝叶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贝叶经全集》出版典礼在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景洪市召开,来自中国、泰国、老挝和西班牙的100多名学者、专家以及相关人员参加典礼。全套100卷共114册、9000多万字的《中国贝叶经全集》,历时9年出版问世。这项浩大工程竣工,是傣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佛教文化中的一大盛举。
傣族人民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传诵的贝叶经,是这个民族全部的古籍文献。这整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全都刻写在一种树叶上,这种树叶叫贝叶。
活化石贝叶经
在我们这个电脑成了随身工具,敲键盘打字替代了纸和笔,上网浏览就可以阅读的时代里,有一个地方的人们还在用树叶当纸,用铁笔在树叶上面刻写抄录一部部的经书。不少人每天还捧着树叶的经书读诵。这个地方就是旅游胜地西双版纳。这方傣族为主体民族、热带原始森林覆盖的土地上,到处是流光溢彩的佛塔和遍布城市村寨的佛寺。每座寺宇都有很多刻写在树叶上的经书,因为这里自古至今都在使用这种刻写在树叶上的经书——贝叶经。现代印刷已经非常便捷,可是这里的傣族人仍然愿意捧读用贝叶书写的经书,愿意用铁笔在贝叶上抄写经文,其原因是傣族人从信仰上对古老贝叶经书无比崇拜。
贝叶是贝多罗树的叶子,像把扇子。贝多罗树是一种高大的棕榈树,西双版纳到处生长,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刻写文字。这里一年当中有六个月下雨,贝叶坚硬,不怕水,又耐磨,而且制作后的贝叶能够千百年不变质,用铁笔刻上的字迹几百年依旧清晰。所以,一片片贝叶串成的活页书是现代印刷的纸书所不及的。
傣族把贝叶当作一种书写工具来使用,与佛教传入直接相关。文献记载,傣族还没有文字之前,传入的佛经靠人们背诵下来,一代代口口相传。公元1277年,有位傣族的高僧用文字把佛经刻写在贝叶上,这才有了经书。傣族为了翻译并刻写巴利文的佛教经典,创造了由梵文脱胎而来的傣文,今日保存下来的所有傣文古籍,几乎都刻写在贝叶上。傣族人历来膜拜“贝叶经”,这成了一种特有的傣族文化活化石。
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云南傣族地区现存贝叶经大约有数千卷,其中绝大多数是傣文贝叶经,有少量贝叶经用老挝文、缅甸文、泰国文和僧迦罗文刻写。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保护发掘傣文贝叶经,设专门机构搜集整理,已收集到大半部分,并把贝叶经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汉文出版,还出版了贝叶文化研究论文集。在贝叶文化发掘利用上,创作了舞剧、大型音乐诗剧和电影等,中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之一的傣族医药,就出自傣文贝叶经。
傣文贝叶经的保护工作已初具规模,但是,收集在案的贝叶经这座宝藏,大量的内容还没有翻译出来,它的价值远没有被开发利用。同时,还有许多贝叶经散落乡村山野,面临失传的命运。为抢救保护傣族文化遗产贝叶经,2001年4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与云南大学在景洪市召开首届贝叶文化研讨会。会上,一篇题为《中国贝叶经价值论纲》的发言引起大会强烈反响。由于这一发言把傣文贝叶经的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前瞻性,闻者豁然,看到了对贝叶经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前景。会后,州政府把这份发言稿印成文件下发,成了翻译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浩大工程的肇始。《中国贝叶经价值论纲》中说:贝叶经现象,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制佛经及其相关典籍,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但只在古印度和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民族地区发生、使用并传承。贝叶文化并非中国独有,而中国贝叶经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为中国独有,“中国贝叶经是指用傣族文字记录在贝叶上的,在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主要又是西双版纳地区制作保存并使用的贝叶典籍。”首届贝叶经研讨会后,傣文贝叶经翻译成汉文《中国贝叶经全集》一百卷工程启动,由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编译,昆明汉慧经贸有限公司投资印制,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贝叶经全集》为贝叶经原件扫描,老傣文、新傣文、国际音标、汉文直译、汉文意译“六对照”版本,内容包括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原典、历代傣族高僧大德的著述以及佛教教义衍化或是改造过的世俗典籍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当中,世俗典籍囊括了傣族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药、法律、乡规民约、风俗、农业生产等,故而是傣族文化集大成者的“百科全书”;第一、二两个部分占全书内容的75%,它不仅堪称为傣族的大藏经,难能可贵的是它对中国南传佛典结集的贡献,一篇题为《中国贝叶经的学术空间》的论文指出: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经典是《阿含经》,但此部巨经在中国收藏不全,“连国家图书馆的书目中,也注释说‘小部’,‘我国缺’。《中国贝叶经全集》最大的成绩,就是把《阿含经》收集全了,并且译成了汉文,可以说是上千年来对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第一次、也是最全面的规模化结集。
九年铸一鼎
《中国贝叶经全集》被喻为傣族历史文化的鼎器,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但铸造工作完全依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一州之力,9年锲而不舍地大规模翻译整理,依靠民营企业昆明汉慧经贸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印制,依靠人民出版社以自身力量完成出版,是这三家的力量共同铸就了这尊鼎。
9年铸一鼎的艰辛,如同《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难。这其中磨难最大的是因为缺乏资金造成出版的一波三折。《中国贝叶经全集》的出版投资两易其主,第一次仅出版第一卷就遭变故。2005年,名不见经传的昆明汉慧经贸有限公司独家投资近800万元进行印制,重新启动了《中国贝叶经全集》出版工作。两年后,由于这一项目在投入期为零效益,公司股东中只有总经理郎云川一人坚守下来。陷入资金困境的他,不仅没有减少投入,反而义无反顾,把公司全部资金和人力投入印制全集。在连续5年零收益的情形下,该公司处境日愈艰难,几乎走到绝境,可是“铸鼎”工作一天未停,终于铸成了1卷至100卷《中国贝叶经全集》这尊鼎。在出版竣工典礼台前,100卷共114册烫金本的《中国贝叶经全集》竖成很长一排,与会者纷纷伸开手臂去丈量全集。工程的参与者当中,有的手抚全集泪湿眼眶,这巨大工程的艰辛,写在了他们此刻的脸上。
《中国贝叶经全集》百卷问世和首届国际贝叶文化研讨会的召开,使得刻写在贝叶上的傣族文化遗产,终于走到了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
傣族人民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传诵的贝叶经,是这个民族全部的古籍文献。这整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全都刻写在一种树叶上,这种树叶叫贝叶。
活化石贝叶经
在我们这个电脑成了随身工具,敲键盘打字替代了纸和笔,上网浏览就可以阅读的时代里,有一个地方的人们还在用树叶当纸,用铁笔在树叶上面刻写抄录一部部的经书。不少人每天还捧着树叶的经书读诵。这个地方就是旅游胜地西双版纳。这方傣族为主体民族、热带原始森林覆盖的土地上,到处是流光溢彩的佛塔和遍布城市村寨的佛寺。每座寺宇都有很多刻写在树叶上的经书,因为这里自古至今都在使用这种刻写在树叶上的经书——贝叶经。现代印刷已经非常便捷,可是这里的傣族人仍然愿意捧读用贝叶书写的经书,愿意用铁笔在贝叶上抄写经文,其原因是傣族人从信仰上对古老贝叶经书无比崇拜。
贝叶是贝多罗树的叶子,像把扇子。贝多罗树是一种高大的棕榈树,西双版纳到处生长,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刻写文字。这里一年当中有六个月下雨,贝叶坚硬,不怕水,又耐磨,而且制作后的贝叶能够千百年不变质,用铁笔刻上的字迹几百年依旧清晰。所以,一片片贝叶串成的活页书是现代印刷的纸书所不及的。
傣族把贝叶当作一种书写工具来使用,与佛教传入直接相关。文献记载,傣族还没有文字之前,传入的佛经靠人们背诵下来,一代代口口相传。公元1277年,有位傣族的高僧用文字把佛经刻写在贝叶上,这才有了经书。傣族为了翻译并刻写巴利文的佛教经典,创造了由梵文脱胎而来的傣文,今日保存下来的所有傣文古籍,几乎都刻写在贝叶上。傣族人历来膜拜“贝叶经”,这成了一种特有的傣族文化活化石。
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云南傣族地区现存贝叶经大约有数千卷,其中绝大多数是傣文贝叶经,有少量贝叶经用老挝文、缅甸文、泰国文和僧迦罗文刻写。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保护发掘傣文贝叶经,设专门机构搜集整理,已收集到大半部分,并把贝叶经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汉文出版,还出版了贝叶文化研究论文集。在贝叶文化发掘利用上,创作了舞剧、大型音乐诗剧和电影等,中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之一的傣族医药,就出自傣文贝叶经。
傣文贝叶经的保护工作已初具规模,但是,收集在案的贝叶经这座宝藏,大量的内容还没有翻译出来,它的价值远没有被开发利用。同时,还有许多贝叶经散落乡村山野,面临失传的命运。为抢救保护傣族文化遗产贝叶经,2001年4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与云南大学在景洪市召开首届贝叶文化研讨会。会上,一篇题为《中国贝叶经价值论纲》的发言引起大会强烈反响。由于这一发言把傣文贝叶经的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前瞻性,闻者豁然,看到了对贝叶经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前景。会后,州政府把这份发言稿印成文件下发,成了翻译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浩大工程的肇始。《中国贝叶经价值论纲》中说:贝叶经现象,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制佛经及其相关典籍,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但只在古印度和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民族地区发生、使用并传承。贝叶文化并非中国独有,而中国贝叶经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为中国独有,“中国贝叶经是指用傣族文字记录在贝叶上的,在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主要又是西双版纳地区制作保存并使用的贝叶典籍。”首届贝叶经研讨会后,傣文贝叶经翻译成汉文《中国贝叶经全集》一百卷工程启动,由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编译,昆明汉慧经贸有限公司投资印制,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贝叶经全集》为贝叶经原件扫描,老傣文、新傣文、国际音标、汉文直译、汉文意译“六对照”版本,内容包括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原典、历代傣族高僧大德的著述以及佛教教义衍化或是改造过的世俗典籍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当中,世俗典籍囊括了傣族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药、法律、乡规民约、风俗、农业生产等,故而是傣族文化集大成者的“百科全书”;第一、二两个部分占全书内容的75%,它不仅堪称为傣族的大藏经,难能可贵的是它对中国南传佛典结集的贡献,一篇题为《中国贝叶经的学术空间》的论文指出: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经典是《阿含经》,但此部巨经在中国收藏不全,“连国家图书馆的书目中,也注释说‘小部’,‘我国缺’。《中国贝叶经全集》最大的成绩,就是把《阿含经》收集全了,并且译成了汉文,可以说是上千年来对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第一次、也是最全面的规模化结集。
九年铸一鼎
《中国贝叶经全集》被喻为傣族历史文化的鼎器,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但铸造工作完全依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一州之力,9年锲而不舍地大规模翻译整理,依靠民营企业昆明汉慧经贸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印制,依靠人民出版社以自身力量完成出版,是这三家的力量共同铸就了这尊鼎。
9年铸一鼎的艰辛,如同《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难。这其中磨难最大的是因为缺乏资金造成出版的一波三折。《中国贝叶经全集》的出版投资两易其主,第一次仅出版第一卷就遭变故。2005年,名不见经传的昆明汉慧经贸有限公司独家投资近800万元进行印制,重新启动了《中国贝叶经全集》出版工作。两年后,由于这一项目在投入期为零效益,公司股东中只有总经理郎云川一人坚守下来。陷入资金困境的他,不仅没有减少投入,反而义无反顾,把公司全部资金和人力投入印制全集。在连续5年零收益的情形下,该公司处境日愈艰难,几乎走到绝境,可是“铸鼎”工作一天未停,终于铸成了1卷至100卷《中国贝叶经全集》这尊鼎。在出版竣工典礼台前,100卷共114册烫金本的《中国贝叶经全集》竖成很长一排,与会者纷纷伸开手臂去丈量全集。工程的参与者当中,有的手抚全集泪湿眼眶,这巨大工程的艰辛,写在了他们此刻的脸上。
《中国贝叶经全集》百卷问世和首届国际贝叶文化研讨会的召开,使得刻写在贝叶上的傣族文化遗产,终于走到了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