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利用手持技术测定不同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接下来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外拓展、板书设计、教学特色这几个方面内容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不同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及从中探求物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本节实验的探究学习,既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溶液部分的知识,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学习化学知识,并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同时,也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将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的九年级的学生。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学习并初步具备了什么是溶液,溶液的形成等方面知识,并且学生也有溶液溶解时温度变化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在能力储备上,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等方面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相关知识,学会其操作方法。
(2)初步了解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有能量的转化。
(3)利用手持技术实验,掌握不同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物质溶解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探求物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手持技术在化学中的运用,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为主,讲授法为辅。有效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课堂充满乐趣,努力做到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提倡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交流讨论、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整个课堂体现了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互动性,体现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六、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我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提出问题:先创设情境 本节课我将拿出几瓶饮料,引入“为什么一些饮料摇一摇就可以自动变冷?”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作猜想。接着教师对学生所得猜想进行解答,解释饮料瓶的隔层装有硝酸钾固体和水,摇晃时使硝酸钾固体溶解于水中吸热,从而使里面饮料变冷。通过这个解释,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硝酸铵固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溶液溫度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知欲,让学生猜想。
做出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我可以猜想到学生的答案不外乎这四种①放热、②吸热、③有的放热有的吸热、④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设计实验:学生进过一番发表言论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分组标准是实验假设相同的分为一组。)从一个初中学生的角度出发,猜想学生可能会设计让物质溶于水,通过触摸烧杯壁来验证温度的变化。首先,我将肯定学生的想法,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设计的实验所在的缺点(对于一些温度变化不是很明显的物质,采用这种方法很难感受出温度的变化),最后由教师提出采用手持技术来弥补缺点。
进行实验:
预先帮学生准备好实验用品:NH4NO3固体、NaCl固体、NaOH固体、蒸馏水、“探世界”万能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磁力搅拌器、计算机、250ml锥形瓶、100ml量筒、台称、铁架台
再提供实验装置安装图,学生根据图安装实验装置。
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我将亲自讲解并演示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使用步骤,让学生了解其相关知识并学会使用操作。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时,我将在课室四处巡视和指导实验。并分别给出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小组进行实验:
[探究] a、不同质量的NH4NO3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b、不同质量的NaCl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c、不同质量的NaOH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d、相同质量NH4NO3、NaCl、NaOH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我将展示一个表格,小组派代表进行填写,最后每个小组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并组织小组的交流。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
氢氧化钠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碱,在称量时须小心不要沾到手。并且取完药品要马上盖上瓶盖,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潮。在实验操作时,不仅要完成实验,也要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习惯。
得出结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的出结论,我再引导学生做最后的表格的完善,解决前面的实验假设。
七、课外拓展
对于学有余力和对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同学,可以展开课外调查:利用手持技术,还能展开那些化学实验,并试着动手做一做。根据教育心理学角度,这一部分的实施,不仅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扩广知识深度,还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大胆展开探索并学会创新。
八、板书设计
以提纲式板书,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九、教学特色
1.在进行实验分组时,打破以往的规则,让实验假设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设想的假设,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成功,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2.化学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在课外中。课堂的学习教师主要考虑到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学有余力还有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一些难度稍微大的课外调查研究,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扩宽知识深度,也满足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衷明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35-137
(2)王晶,郑文龙.义务教育教科书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利用手持技术测定不同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接下来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外拓展、板书设计、教学特色这几个方面内容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不同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及从中探求物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本节实验的探究学习,既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溶液部分的知识,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学习化学知识,并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同时,也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将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的九年级的学生。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学习并初步具备了什么是溶液,溶液的形成等方面知识,并且学生也有溶液溶解时温度变化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在能力储备上,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等方面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相关知识,学会其操作方法。
(2)初步了解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有能量的转化。
(3)利用手持技术实验,掌握不同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物质溶解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探求物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手持技术在化学中的运用,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为主,讲授法为辅。有效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课堂充满乐趣,努力做到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提倡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交流讨论、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整个课堂体现了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互动性,体现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六、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我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提出问题:先创设情境 本节课我将拿出几瓶饮料,引入“为什么一些饮料摇一摇就可以自动变冷?”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作猜想。接着教师对学生所得猜想进行解答,解释饮料瓶的隔层装有硝酸钾固体和水,摇晃时使硝酸钾固体溶解于水中吸热,从而使里面饮料变冷。通过这个解释,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硝酸铵固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溶液溫度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知欲,让学生猜想。
做出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我可以猜想到学生的答案不外乎这四种①放热、②吸热、③有的放热有的吸热、④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设计实验:学生进过一番发表言论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分组标准是实验假设相同的分为一组。)从一个初中学生的角度出发,猜想学生可能会设计让物质溶于水,通过触摸烧杯壁来验证温度的变化。首先,我将肯定学生的想法,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设计的实验所在的缺点(对于一些温度变化不是很明显的物质,采用这种方法很难感受出温度的变化),最后由教师提出采用手持技术来弥补缺点。
进行实验:
预先帮学生准备好实验用品:NH4NO3固体、NaCl固体、NaOH固体、蒸馏水、“探世界”万能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磁力搅拌器、计算机、250ml锥形瓶、100ml量筒、台称、铁架台
再提供实验装置安装图,学生根据图安装实验装置。
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我将亲自讲解并演示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使用步骤,让学生了解其相关知识并学会使用操作。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时,我将在课室四处巡视和指导实验。并分别给出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小组进行实验:
[探究] a、不同质量的NH4NO3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b、不同质量的NaCl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c、不同质量的NaOH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d、相同质量NH4NO3、NaCl、NaOH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我将展示一个表格,小组派代表进行填写,最后每个小组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并组织小组的交流。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
氢氧化钠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碱,在称量时须小心不要沾到手。并且取完药品要马上盖上瓶盖,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潮。在实验操作时,不仅要完成实验,也要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习惯。
得出结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的出结论,我再引导学生做最后的表格的完善,解决前面的实验假设。
七、课外拓展
对于学有余力和对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同学,可以展开课外调查:利用手持技术,还能展开那些化学实验,并试着动手做一做。根据教育心理学角度,这一部分的实施,不仅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扩广知识深度,还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大胆展开探索并学会创新。
八、板书设计
以提纲式板书,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九、教学特色
1.在进行实验分组时,打破以往的规则,让实验假设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设想的假设,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成功,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2.化学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在课外中。课堂的学习教师主要考虑到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学有余力还有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一些难度稍微大的课外调查研究,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扩宽知识深度,也满足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衷明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35-137
(2)王晶,郑文龙.义务教育教科书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