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对心理剧干预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心理剧;干预:人际关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在实验前,假设心理剧干预可以使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该假设将在实验中进行验证。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通化市某小学四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被试,两班的学生在水平、年龄、男女比例上大致相同。选取其中一个班级A作为被试班,并对其实施心理剧干预;而另外一个班级B作为对照班,不对其进行心理剧干预。两班人数为:A班为被试班,55人,男女分别为27人和28人,年龄在11—12岁;B班为对照班,55人,男女分别为26人和29人,年龄在11—12岁。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了问卷法、实验研究法、文献法。
(三)研究工具
一是小学生人际关系自测量表。
二是心理剧。《送你一颗心》:选取该剧的目的在于帮助被试班学生意识到宽容的重要性,以达到教会学生相互理解,情感相容的目标,并得到学生人际关系改善的结果。《走在阳光下》:选取该剧的目的在于帮助被试班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并有意识地去改正,以达到让学生能够自我认识,同学间相互认识的目标,并得到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结果。《转弯》:选取该剧的目的在于帮助被试班学生学会理解、谅解他人,以达到学生间能够主动相互探索,共同为改善人际关系努力的目标,并得到学生自觉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提高的结果。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1.实验前问卷调查结果。A班干预前问卷调查结果为:人际关系有待改善为13人,人际关系良好22人,人际关系一般20人。B班干预前问卷调查结果为:人际关系有待改善为12人,人际关系良好21人,人际关系一般22人。
2.实验后问卷调查结果。A班干预后问卷调查结果为:人际关系有待改善为6人,人际关系良好30人,人际关系一般19人。B班干预后问卷调查结果为:人际关系有待改善为10人,人际关系良好23人,人际关系一般22人。
(二)SPSS数据处理
对A班人际关系前、后测结果比较进行数据处理,相关系数r=0.772>0.5,因此接受心理剧前的成績和接受心理剧后的成绩相关。另外,通过分析上限与下限的范围内不包括0,且显著性为0.001<0.05,则可得出差异显著这一分析结果,即接受心理剧前的成绩和接受心理剧后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我们在排除实验误差和系统误差后基本可得出,产生显著性差异的原因是对A班同学施加心理剧教育而产生的。
对B班人际关系前、后测结果比较进行数据处理,相关系数r=0.996>0.5,因此接受心理剧前的成绩和接受心理剧后的成绩相关。另外,通过分析上限与下限的范围内包括0,且显著性为0.121>0.05,则可得出差异不显著这一分析结果,即接受心理剧前的成绩和接受心理剧后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我们在排除实验误差和系统误差后基本可得出,在学生自然成长以及没有心理剧干预的条件下,B班(对照班)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A班(被试班)、B班前测结果比较数据可知,因为相关系数r=0.998>0.5,因此接受心理剧前的成绩和接受心理剧后的成绩相关。通过分析上限与下限的范围内包括0,且显著性为0.485>0.5,则可得出差异不显著这一分析结果,即
【关键词】心理剧;干预:人际关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在实验前,假设心理剧干预可以使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该假设将在实验中进行验证。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通化市某小学四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被试,两班的学生在水平、年龄、男女比例上大致相同。选取其中一个班级A作为被试班,并对其实施心理剧干预;而另外一个班级B作为对照班,不对其进行心理剧干预。两班人数为:A班为被试班,55人,男女分别为27人和28人,年龄在11—12岁;B班为对照班,55人,男女分别为26人和29人,年龄在11—12岁。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了问卷法、实验研究法、文献法。
(三)研究工具
一是小学生人际关系自测量表。
二是心理剧。《送你一颗心》:选取该剧的目的在于帮助被试班学生意识到宽容的重要性,以达到教会学生相互理解,情感相容的目标,并得到学生人际关系改善的结果。《走在阳光下》:选取该剧的目的在于帮助被试班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并有意识地去改正,以达到让学生能够自我认识,同学间相互认识的目标,并得到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结果。《转弯》:选取该剧的目的在于帮助被试班学生学会理解、谅解他人,以达到学生间能够主动相互探索,共同为改善人际关系努力的目标,并得到学生自觉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提高的结果。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1.实验前问卷调查结果。A班干预前问卷调查结果为:人际关系有待改善为13人,人际关系良好22人,人际关系一般20人。B班干预前问卷调查结果为:人际关系有待改善为12人,人际关系良好21人,人际关系一般22人。
2.实验后问卷调查结果。A班干预后问卷调查结果为:人际关系有待改善为6人,人际关系良好30人,人际关系一般19人。B班干预后问卷调查结果为:人际关系有待改善为10人,人际关系良好23人,人际关系一般22人。
(二)SPSS数据处理
对A班人际关系前、后测结果比较进行数据处理,相关系数r=0.772>0.5,因此接受心理剧前的成績和接受心理剧后的成绩相关。另外,通过分析上限与下限的范围内不包括0,且显著性为0.001<0.05,则可得出差异显著这一分析结果,即接受心理剧前的成绩和接受心理剧后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我们在排除实验误差和系统误差后基本可得出,产生显著性差异的原因是对A班同学施加心理剧教育而产生的。
对B班人际关系前、后测结果比较进行数据处理,相关系数r=0.996>0.5,因此接受心理剧前的成绩和接受心理剧后的成绩相关。另外,通过分析上限与下限的范围内包括0,且显著性为0.121>0.05,则可得出差异不显著这一分析结果,即接受心理剧前的成绩和接受心理剧后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我们在排除实验误差和系统误差后基本可得出,在学生自然成长以及没有心理剧干预的条件下,B班(对照班)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A班(被试班)、B班前测结果比较数据可知,因为相关系数r=0.998>0.5,因此接受心理剧前的成绩和接受心理剧后的成绩相关。通过分析上限与下限的范围内包括0,且显著性为0.485>0.5,则可得出差异不显著这一分析结果,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