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忽必烈革囊渡江对丽江纳西族产生的深远意义

来源 :章回小说·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naya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进攻大理,在今宁蒗县境内用革囊横渡天堑金沙江。“元跨革囊”,促进了忽必烈平大理国和元代的统一,同时也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一是丽江纳西族结束了长期的各部落分立的局面;二是统一后的纳西族首领得到了中央政权的任命,土司世袭制由此开始。
  关 键 词:忽必烈 革囊渡江 金沙江 纳西族
  一、忽必烈自丽江革囊渡江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奴隶制的蒙古汗国。1234年,蒙古灭金国之后,灭南宋之事就被提到了日程上来。蒙古贵族采取先征服西南诸番,而后形成南北夹攻南宋的战略。为此,他们先征服大理。 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列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再南攻大理。是年9月,忽必列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元跨革囊”是云南丽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丽江地区是这一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现在,云南丽江地区境内尚存众多与丽江“元跨革囊”事件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在丽江奉科和宝山都有革囊渡江的遗址,“太子关”名也由此而来,直到现在还流传着许多当年的故事。在丽江古城里和丽江郊区还有很多地名,是因为元军修整时驻扎过而得名,如“阿溢灿。”丽江县太安乡还有“蒙古哨。”
  二、忽必烈革囊渡江的历史意义
  闻名遐迩的丽江古乐中的“白沙细乐”传说也与忽必烈革囊渡江有关。麦良和忽必烈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民間相传,忽必烈离开丽江南征大理时,以一个宫廷乐队作为“别时谢礼”,赠送给麦良,此即相传至今的纳西古乐组成部分“白沙细乐”,因此又译为“别时谢礼”。纳西族著名民间歌手和锡典(“白沙细乐”传人)曾撰文说,他13岁时跟伯父学习演奏“别时谢礼”时,老人对他讲,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革囊渡江”到丽江,离别时,忽必烈将随军宫廷乐工的一半赠送给了麦良作为谢礼,“白沙细乐”第一乐章名“一封书”,即是表达离别谢意的乐曲。清乾隆八年(1743年)撰修的《丽江府志略》中的“风俗卷”中写道:“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另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撰修的《丽江府志略》记载:“先是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请乐工奏曲灵侧,名曰细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其发引也, 亦以乐送之。 ”音乐史家何昌林教授则认为:“公元1253年忽必烈在丽江白沙宫将‘细乐’(后称‘白沙细乐’)的乐器与乐师赠给土司阿宗阿良一事虽出于民间传说,正史并未记载,但丽江今存南宋末年所制的火不思(色古笃)3架及留传着一种特殊乐器毛笔形‘细管’(波波),却证明这种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因为除了丽江外,云南别的地方没有火不思这种乐器。”由此分析,“白沙细乐”很有可能是一种融合了蒙古音乐和纳西音乐的乐种。
  “革囊渡江”是云南和丽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忽必烈进入纳西族地区后,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这是丽江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廷设置了“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这个地名从此产生,次年改置“丽江军民宣抚司”,并正式将丽江纳入了云南行省的行政区辖,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宣抚司这个职务都由麦良的子孙承袭,纳西“尤”(叶)氏族首领麦良家族成为一统“纳西古王国”的土官,基本统一了“酋寨星列”的纳西地区各部落。麦良家族后裔在明代成为在滇川藏赫赫有名的“木氏土司”。
  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过丽江,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传说,除了上述的“白沙细乐”外,还有一些地名,相传也与蒙古语有关。比如今丽江古城的密士巷,在纳西语中称为“阿溢灿”。相传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过丽江时,曾有军队驻扎此地,纳西语称蒙古军队为“阿溢”,“灿”意为“村子”,“阿溢灿”即意为蒙古军队住过的村子。在古城大石桥的东北面,原来有一个小草坪,纳西语称其为“阿溢闹歹”,意为蒙古人练兵的地方。“闹”是形容蒙古军人操练时那种舞刀弄棒、喊杀连天的样子,“歹”指场地。
  革囊渡江大大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丽江纳西族结束了长期的各部落分立的局面,实现了全民族的统一;二是统一后的纳西族首领得到了中央政权的任命,土司世袭制由此开始。
  参考文献
  [1] 杨福全.《“元跨革囊” 渡口考察记》 《云南日报》 2010.5.7
其他文献
摘 要: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60年来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文化。作为工业文化的先锋,摄影大大拓展了形象思维的空间,使图像能够替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就是说,摄影开创了能够直接通过图像来获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科学及艺术信息。摄影为现代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 键 词:纪实 摄影 现代社会  纪实、新闻、艺术它们的区别  纪实
期刊
摘 要:哈代的“威赛克斯小说”集中体现了悲观色彩和宿命思想,无论主人公怎样挣扎和努力,最终都逃不出命运的禁锢。本文将通过他的几部作品分析哈代宿命思想的发展过程。  关 键 词:哈代 宿命论  哈代的“威赛克斯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他的代表作分别为早期的《绿荫下》,中期的《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晚期的《无名的裘德》,这三个阶段体现的宿命思想各有不同,早期是萌芽阶段,中期宿命思想较浓厚,而晚期作
期刊
摘 要: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说过:“人活着日子就一天天的浑浑噩噩,人死了日子就堆积了起来。”活在这个世界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会有另外一个你,过着你想要的人生。夜半梦醒,你有没有渴望过另外一种人生,在某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你会如何面对命运神奇的安排。塔可夫斯基曾经说过,人们去电影院,通常因为时间:为了失去或错过的时光,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在一个短暂的时间段让我
期刊
摘 要:《三枪拍案惊奇》是张艺谋导演新拍摄的作品,也是去年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列的影片。可能很多观众不知道,它翻拍自美国导演科恩兄弟的影片《血迷宫》。两部电影虽然有着相同的故事,但是因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本文主要就是从文化的角度,细致地对这两部影片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各自的特点,总结其反映出来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  关 键 词:血迷宫 三枪拍案惊奇 东西方文化  《血迷
期刊
1.烂漫童年失母爱  在以往有些关于萧红的记述里,都把她离家出走的原因说成是逃婚。真是这样的吗?随着实事求是精神的深入,历史的真实情况越来越明晰了。老天之所以塑造出一个萧红,除了她的天赋,还有她的命运走向,使她在坠到命运的深渊之际,幸运地结识了萧军、舒群等一批仗义执言的人,把她从厄运里拯救出来。而造成她悲剧大于喜剧的命运,与她的早慧和倔强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农
期刊
摘 要:电影《小姐》也继承了朴赞郁的电影风格。原著《荆棘之城》的主人公苏和莫德在《小姐》中变成了附有东方色彩的淑熙和秀子,故事背景也从维多利亚时代变成了日帝强占时期。两部作品的故事情结大体上也没有多大差距。然而没有差距并不意味着朴赞郁的独特风格没有出现在这部《小姐》当中。  关 键 词: 《小姐》 《荆棘之城》 时代背景  一.绪论  2016年6月,朴赞郁导演的第十部电影《小姐》正式的面世。朴赞
期刊
摘 要:元曲具有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作为家庭伦理剧的元杂剧杀狗劝夫》,其出场人物虽然不多,但它不仅触击到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小人当道、恶人横行,骨肉相轻、贫富分化的社会风情画卷。但是作者试图用贤妻“杀狗劝夫”的劝谏方式来使恶人向善,从而达到挽救人心的封建教化目的,这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局限性。  关 键 字:伦理意识 封建教化 劝谏 局限性  中国是一个厚人伦、重礼教的国度
期刊
摘 要:比喻艺术和讽刺艺术是《围城》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妙趣横生的比喻揭示了丰富的哲理,引人深思。本文通过对《围城》译文的分析,认为传文字易,译文风难,尽管译者语言功底深厚,但很多时候仍然不能完整地诠释原文的风格。  关 键 词:文字 文风 《围城》 翻译  《围城》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也有些评论者对译文持有异议,认为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围城》这样一部文化
期刊
摘 要: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代表,思想承接孔子,而又有所不同。它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思想为核心,以崇扬至大至刚的人格为特征。其音乐思想附属于他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主要基于“仁政”与“性善论”。“与民同乐”作为一种音乐社会观,是基于“仁政”政治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民本思想。  关 键 词:孟子 民本思想 与民同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中期儒家学派代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对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非常多,其中对于服饰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但一般集中在苗族、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研究上。本文介绍佤族的服饰,并对其审美特征和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进行探讨。  关 键 词:佤族服饰 审美特征 文化意蕴  民族服饰不仅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艺技术水平,而且也浓缩积淀着民族历史的、社会的、习俗的、宗教的诸多文化意蕴,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