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轻负、高效?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發展。
一、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布鲁纳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一) 重视实际应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数学自身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如学习“比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 头长与身长的比为1∶7,身高与胸围的长度比为2∶1,身高与脚长的比为7∶1……并告诉学生这些有趣的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这些比可以剪裁衣服,可以用来绘画,公安人员凭借罪犯的脚印可以算出罪犯的身高等等。通过这些具体事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诱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参与学习的动机。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参与,去探索。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问置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教师创设了“订菜谱”的情境:“下星期,食堂师傅要为同学们排菜谱,你们认为排菜谱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认为要考虑营养,有的说要考虑同学爱吃什么……接着教师问:“一周的菜谱怎么安排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要调查学生究竟喜欢吃什么。于是,教师让学生统计每种菜喜欢的人数,再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比较合理的菜谱。这一生动的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地调动起来,促使学生自觉产生了统计的需要,从而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三) 提示数学之美。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因此,要寓美于教,以数学所固有的和谐美、简洁美、奇异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如通行世界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可以说是当今世人共识的最简洁的文字,也只有用这种文字写出来的数字和算式,是全世界儿童都能认识的。它的妙处还在于用10个有限的符号能写出无限多的数,用加、减、乘、除4个符号,就能准确地描述客观世界中四大基本数量关系。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简洁美!通过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的美,从而唤起他们探索数学美的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 指导学法,提高学生参与能力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参与的能力,掌握参与的本领。
(一) 指导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利用数学课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 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边看边动笔,划出要点,作些批注;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课后温习课本,养成自觉看书的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 鼓励质疑问难。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要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时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要启发学生提出与教材重、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提高勤思善问的能力。
(三) 引导自我评估。
评估是一种参与,是一种判定,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感悟,是一种激励。引导学生自我评估,是自我教育的开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可在课始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课末由学生自己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情况;也可组织学生自己命题或相互进行检测,在课堂达标练习或单元检测的批改前,让学生自己写几句话进行自我评估;还可以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评议,使学生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三、 改进教法,提供学生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有了参与的能力,还要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一) 实施分层教学。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一刀切”教学,既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全员参与。为此,可以在单式班中突破传统全班教学的限制,正视学生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类建组,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如在教学目标上,可以分类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之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练习设计上,可以设置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等。这样,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二) 引导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教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片折成相等的两部分,然后把这些纸片沿折线剪开,认识每份是整个纸片的;再把正方形纸片平均折成四份,分别涂上其中的1份、2份、3份,认识涂色部分分别有几个,即分别是整个纸片的、、。这样的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了数学学习活动。
(三) 组织讨论争辩。
讨论争辩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各自发表意见,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深入思考,增强合作意识。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同学们对“一页信纸究竟是不是长方体”产生了不同意见。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它没有高,不是长方体。”有的说:“有高,只是信纸比较薄,所以它是长方体。”有的说:“不是长方体,因为它的面不平。”有的说:“只有把信纸放平后,它才是一个长方体。”有的说:“把信纸放在很平整的桌面上摊平,它才是一个长方体。”有的说:“当两个同学拿着它的四个角拉紧后,它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从而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属性的认识,提高了参与的质量。
(作者单位: 无锡市洛社镇华圻小学)
一、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布鲁纳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一) 重视实际应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数学自身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如学习“比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 头长与身长的比为1∶7,身高与胸围的长度比为2∶1,身高与脚长的比为7∶1……并告诉学生这些有趣的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这些比可以剪裁衣服,可以用来绘画,公安人员凭借罪犯的脚印可以算出罪犯的身高等等。通过这些具体事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诱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参与学习的动机。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参与,去探索。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问置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教师创设了“订菜谱”的情境:“下星期,食堂师傅要为同学们排菜谱,你们认为排菜谱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认为要考虑营养,有的说要考虑同学爱吃什么……接着教师问:“一周的菜谱怎么安排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要调查学生究竟喜欢吃什么。于是,教师让学生统计每种菜喜欢的人数,再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比较合理的菜谱。这一生动的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地调动起来,促使学生自觉产生了统计的需要,从而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三) 提示数学之美。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因此,要寓美于教,以数学所固有的和谐美、简洁美、奇异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如通行世界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可以说是当今世人共识的最简洁的文字,也只有用这种文字写出来的数字和算式,是全世界儿童都能认识的。它的妙处还在于用10个有限的符号能写出无限多的数,用加、减、乘、除4个符号,就能准确地描述客观世界中四大基本数量关系。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简洁美!通过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的美,从而唤起他们探索数学美的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 指导学法,提高学生参与能力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参与的能力,掌握参与的本领。
(一) 指导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利用数学课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 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边看边动笔,划出要点,作些批注;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课后温习课本,养成自觉看书的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 鼓励质疑问难。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要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时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要启发学生提出与教材重、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提高勤思善问的能力。
(三) 引导自我评估。
评估是一种参与,是一种判定,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感悟,是一种激励。引导学生自我评估,是自我教育的开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可在课始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课末由学生自己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情况;也可组织学生自己命题或相互进行检测,在课堂达标练习或单元检测的批改前,让学生自己写几句话进行自我评估;还可以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评议,使学生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三、 改进教法,提供学生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有了参与的能力,还要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一) 实施分层教学。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一刀切”教学,既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全员参与。为此,可以在单式班中突破传统全班教学的限制,正视学生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类建组,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如在教学目标上,可以分类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之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练习设计上,可以设置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等。这样,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二) 引导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教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片折成相等的两部分,然后把这些纸片沿折线剪开,认识每份是整个纸片的;再把正方形纸片平均折成四份,分别涂上其中的1份、2份、3份,认识涂色部分分别有几个,即分别是整个纸片的、、。这样的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了数学学习活动。
(三) 组织讨论争辩。
讨论争辩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各自发表意见,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深入思考,增强合作意识。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同学们对“一页信纸究竟是不是长方体”产生了不同意见。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它没有高,不是长方体。”有的说:“有高,只是信纸比较薄,所以它是长方体。”有的说:“不是长方体,因为它的面不平。”有的说:“只有把信纸放平后,它才是一个长方体。”有的说:“把信纸放在很平整的桌面上摊平,它才是一个长方体。”有的说:“当两个同学拿着它的四个角拉紧后,它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从而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属性的认识,提高了参与的质量。
(作者单位: 无锡市洛社镇华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