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学习活动虽然是一项智力活动,但是产生的学习效果却不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由于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还受到非智力因素与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以课堂的组织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座位编排方式的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探讨“双V”型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助力作用,力求达到相对公平地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促进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环境 座位编排 “双V”型排列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6-02
一、现有课堂座位编排方式的特点
1.秧田型(见图1):现阶段班级授课制这一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是我国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室空间是学校教育中知识传递最主要的场所,学生的座位作为一种教育资源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基于班级授课制,最常见的座位编排方式是“秧田型”,这种方式主导着各级学校的课堂组织环境。学生们按照座位被一行行、一列列极其有序地安排于教室之中。“秧田型”虽然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中进行学习,使多种教育资源得以更加高效地利用,但却凸显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这无疑是在强调教学活动的教化而非教育作用。后排和两侧的学生由于视觉和听觉的主客观条件较于前排和中心区域的学生比较不利,使得他们与教师的交流沟通极少,课堂参与感及主体性意识不强,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某些负面影响。
2.马蹄型(见图2):将座位按“U”型排列,为教师清楚地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及习得情况提供便利,有效把控整个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每个学生身边走动,随时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体现教育过程的均等。但其要求教室的空间面积足够大或班级人数足够少,显然不适用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现存的教室结构及学生数量,因此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推广,而且中央地带闲置面积过大,不利于教室空间的有效利用。
3.圆桌型(见图3):消除了不同座位的主次优劣之分,学生之间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机会。然而弊端也由此显现,教学过程中秩序难以保证,而且教师无论站在哪一位置,都要背对一部分学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与注意力的集中。班级内部的黑板讲台以及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设备受到忽视,并不适用于讲授性很强的新授课。
4.小组型(见图4):往往安排4~6人作为一个小组,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影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协作性,形成了共赢意识。但笔者在一些学校的见习过程中发现,在这种共享思考成果的学习方式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不愿思考,为求便利依靠其他组员力量,个体互动率不佳,并未达到这种座位编排方式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
二、“双V”型座位编排方式(见图5)
针对上述几种座位编排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国情与教育现状,笔者认为 “双V”型座位编排方式能够取各种方式之长,并补之短,最优发挥座位编排方式对教学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适用于我国的教育现实且易于推广。
2015年10月,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已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一人口趋势使得我国现阶段的班级规模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动,而且小班额教学环境相对来说浪费教育资源,使学生交往趋于窄化,所以近期难以实现。此外毋庸置疑,班级授课制依然会作为我国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要求我们既要对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进行改良,同时又不能取消以多媒体设备为辅助的黑板教学。
“雙V”型座位编排方式能够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能通用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其借鉴了秧田型的优势,并改良了马蹄型、圆桌型和小组型座位编排的弊端,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容纳更多学生。研究发现,人眼的可视角度约为120度,当集中注意力时仅为五分之一即25度,可视角度与距离都是有限的,处于教师目力不及区域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差。而位于最前排的学生在看黑板时,很可能由于距离讲台和教师过近,或多或少会受到阻挡,造成了“盲区”。“双V”型座位前后排列仿若剧场座椅“错落有致”,避免了秧田型的缺陷:前排同学对后排同学 “严防死守”,阻断后排同学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双V”的下顶点处虽距离教师较远,但位于教师可视范围之内,顶点处学生数较少促使教师下意识转向其他角度,以确定全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双V”之间留有间隔,教师可随时融入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问题所在,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必有所改观。在外“V”两侧的空闲处可用于班级物品的摆放,也为前来听课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提供便利,同时考验任课教师的能力;在内“V”的中间有一处空地,可作为学生课前表演活动的舞台,学生处于教室中心、师生们目光的焦点处表演或表达观点,益于良好性格的培养。一些实验课也可在此处进行操作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配合度较高,也可按要求随时组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增强集体凝聚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的交流自发而自由,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双V”型座位编排方式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座位安排可采取“民主集中制”。班主任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定同桌,尊重其提交的意愿,之后再综合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微调:可将学科强弱互补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可将性格不同但各有优势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促进双方性格的完善;可利用男女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互补性,进行男女搭配,并注意做好思想工作。
2.定期调换座位。此种座位编排方式虽然最大限度地考虑了教师与学生可视范围的局限,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进行调换,注重公平的同时也使学生变换与教师和黑板的距离与角度,防止一成不变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枯燥感与疲惫感。
3.可根据班级人数灵活编排“V”。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多V”,但需要保证中间有间隔, 使教师能够深入学生中指导教学。如果班级人数较少,也可编排成“单V”,此时可将座位适当向教室前方推进,合理高效地利用教育资源。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只有正确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环境,使其为教学活动服务,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段志东.教室座位编排模式摭谈.青年教师,2006(6).
[3]李瑞.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及建议.教学与管理,2011(3).
[4]刘翠.徐毅. 美国中小学个性化教室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加州中小学教室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9).
【关键词】课堂环境 座位编排 “双V”型排列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6-02
一、现有课堂座位编排方式的特点
1.秧田型(见图1):现阶段班级授课制这一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是我国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室空间是学校教育中知识传递最主要的场所,学生的座位作为一种教育资源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基于班级授课制,最常见的座位编排方式是“秧田型”,这种方式主导着各级学校的课堂组织环境。学生们按照座位被一行行、一列列极其有序地安排于教室之中。“秧田型”虽然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中进行学习,使多种教育资源得以更加高效地利用,但却凸显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这无疑是在强调教学活动的教化而非教育作用。后排和两侧的学生由于视觉和听觉的主客观条件较于前排和中心区域的学生比较不利,使得他们与教师的交流沟通极少,课堂参与感及主体性意识不强,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某些负面影响。
2.马蹄型(见图2):将座位按“U”型排列,为教师清楚地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及习得情况提供便利,有效把控整个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每个学生身边走动,随时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体现教育过程的均等。但其要求教室的空间面积足够大或班级人数足够少,显然不适用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现存的教室结构及学生数量,因此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推广,而且中央地带闲置面积过大,不利于教室空间的有效利用。
3.圆桌型(见图3):消除了不同座位的主次优劣之分,学生之间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机会。然而弊端也由此显现,教学过程中秩序难以保证,而且教师无论站在哪一位置,都要背对一部分学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与注意力的集中。班级内部的黑板讲台以及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设备受到忽视,并不适用于讲授性很强的新授课。
4.小组型(见图4):往往安排4~6人作为一个小组,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影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协作性,形成了共赢意识。但笔者在一些学校的见习过程中发现,在这种共享思考成果的学习方式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不愿思考,为求便利依靠其他组员力量,个体互动率不佳,并未达到这种座位编排方式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
二、“双V”型座位编排方式(见图5)
针对上述几种座位编排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国情与教育现状,笔者认为 “双V”型座位编排方式能够取各种方式之长,并补之短,最优发挥座位编排方式对教学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适用于我国的教育现实且易于推广。
2015年10月,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已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一人口趋势使得我国现阶段的班级规模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动,而且小班额教学环境相对来说浪费教育资源,使学生交往趋于窄化,所以近期难以实现。此外毋庸置疑,班级授课制依然会作为我国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要求我们既要对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进行改良,同时又不能取消以多媒体设备为辅助的黑板教学。
“雙V”型座位编排方式能够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能通用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其借鉴了秧田型的优势,并改良了马蹄型、圆桌型和小组型座位编排的弊端,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容纳更多学生。研究发现,人眼的可视角度约为120度,当集中注意力时仅为五分之一即25度,可视角度与距离都是有限的,处于教师目力不及区域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差。而位于最前排的学生在看黑板时,很可能由于距离讲台和教师过近,或多或少会受到阻挡,造成了“盲区”。“双V”型座位前后排列仿若剧场座椅“错落有致”,避免了秧田型的缺陷:前排同学对后排同学 “严防死守”,阻断后排同学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双V”的下顶点处虽距离教师较远,但位于教师可视范围之内,顶点处学生数较少促使教师下意识转向其他角度,以确定全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双V”之间留有间隔,教师可随时融入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问题所在,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必有所改观。在外“V”两侧的空闲处可用于班级物品的摆放,也为前来听课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提供便利,同时考验任课教师的能力;在内“V”的中间有一处空地,可作为学生课前表演活动的舞台,学生处于教室中心、师生们目光的焦点处表演或表达观点,益于良好性格的培养。一些实验课也可在此处进行操作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配合度较高,也可按要求随时组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增强集体凝聚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的交流自发而自由,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双V”型座位编排方式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座位安排可采取“民主集中制”。班主任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定同桌,尊重其提交的意愿,之后再综合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微调:可将学科强弱互补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可将性格不同但各有优势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促进双方性格的完善;可利用男女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互补性,进行男女搭配,并注意做好思想工作。
2.定期调换座位。此种座位编排方式虽然最大限度地考虑了教师与学生可视范围的局限,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进行调换,注重公平的同时也使学生变换与教师和黑板的距离与角度,防止一成不变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枯燥感与疲惫感。
3.可根据班级人数灵活编排“V”。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多V”,但需要保证中间有间隔, 使教师能够深入学生中指导教学。如果班级人数较少,也可编排成“单V”,此时可将座位适当向教室前方推进,合理高效地利用教育资源。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只有正确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环境,使其为教学活动服务,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段志东.教室座位编排模式摭谈.青年教师,2006(6).
[3]李瑞.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及建议.教学与管理,2011(3).
[4]刘翠.徐毅. 美国中小学个性化教室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加州中小学教室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