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生本”一词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内心充满了困惑:生本是什么?它是怎么样的?当我一页页品读“生本”时,眼前便豁然开朗起来——原来,“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生命为本!读着读着,“生本”二字逐渐放大,一些关键词跃然心上:尊重、理解、信任、依靠、激励、引导、自主、合作、探究……于是,在内心深处搜罗起过往的点点滴滴阅读课堂教学印记。突然间,一个词钻进了我的脑海——體验!体验式阅读追求一种身心合二为一的阅读实践活动,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它强调参与活动获得经验和感受,并和他人共享、交流,最后能加以成功应用。这不正是生本课堂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理念吗?总结以往实践经验,我想提出以下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归还本位,体验独立性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求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护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曾尝试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组织他们在小组内或全班进行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让自己充当他们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并不断地在他们的学习中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看法,当然也可以始终坚持自己的体会。这样,教学过程便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既有路可循,渐渐地懂得学习,又有了自己独立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能够通过交流而从中吸取更多的养料。
二、归还课堂,体验主动性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应围绕学生来展开。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应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当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不能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而被动地陷入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境地,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控课堂,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观。
我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学生对于“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颇有争议。有的学生认同“宇宙中除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这一观点。有的学生则认同“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再也没有生命存在”这一观点。针对此类颇具争议性的问题,我将学生的不同观点分成正、反两方,布置他们回去收集一些能让自己观点立足的材料依据,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辩论课。在辩论课上,学生们将收集资料的热情延伸到课堂上来,正方和反方从一开始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互不相让,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而我,只是坐山观“虎”斗,除了组织和维持课堂秩序外,没有发表丝毫意见,也没有强调谁的观点对,谁的观点错。而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享受到了“学”的价值和自我学习的愉悦,锻炼了学生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四读模式”保体验
1.体验在初读时。生本课堂同样注重初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体验式生本阅读课堂,将 “初读”环节通过“学生自我学习提问”来展开。比如,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可让学生解题,并根据课题提问,继而理出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带着这份情感体验再到文中寻求答案进行品读。
2.体验在研读时。所谓“研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式的阅读,这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体验式阅读的主要过程呈现。如教学《猫》时,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作者对猫的情感非同一般,可以请学生圈圈划划,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3.体验在品读时。课堂教学中主要抓住特色的语言,抓包含情感的段落,抓画龙点睛的片段,抓环境渲染的语句等,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等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细细品读,评析品味,从而获得美感的熏陶和技能的强化。
4.体验在创读时。即创造性地读,它是学生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的知识内容,形成新的语文技能时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是体验式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如教学《丑小鸦》一文时,鼓励学生说说:你对丑小鸦的悲惨遭遇是怎么看的?对于丑小鸦经历了重重磨难,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教学情境,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体会,进行了创造性的朗读,充分展示了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成果。
这样,在初读中体验读通,获得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的乐趣;在研读中读懂,获得探索、钻研语言能力的乐趣;在品读中读熟读好,感受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乐趣;在创造性地读中读出个性,体验语言的魅力,进行语言的运用,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这“四读”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联系整个生本阅读课堂教学的“读”的网络。
四、“三抓基点”争体验
1.抓文本矛盾生成点。当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出现有“矛盾”的对话时,这也正是学生思维之花最旺盛的时候,更是学生在体验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最佳时机。
2.抓留白遐思点。生本课堂阅读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求得阅读体验。
3.抓情感宣泄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可见,情感的宣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个性思维的张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体验应该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个动态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互动空间。
五、“三动方式”促体验
1.主动式体验。主动学习是体验式阅读的首要特征,其保证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活动面扩大和活动量增加所必须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情境表演和师生问答等。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创造“火花”,使课堂充满活力。
2.互动式体验。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交往空间,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的产物。体验式阅读课堂教学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及时鼓励每个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战胜困难,支持学生的创造性行为,理解学生的苦恼,宽容学生的个性行为,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共振。
3.生动式体验。体验式阅读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教学中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关注学情,充分考虑生生情感的交流活动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的状态,自由地释放他们健康的、积极的感情,让心灵的沟通与默契,精神世界的相互愉悦充盈着整个课堂,使课堂教学处处呈现“生动”的景况。
诚然,上述只是我们在“生本”的课堂实践中一点浅浅的思考和尝试,但是真正把阅读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生命的鲜活,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职责和使命。
一、归还本位,体验独立性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求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护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曾尝试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组织他们在小组内或全班进行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让自己充当他们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并不断地在他们的学习中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看法,当然也可以始终坚持自己的体会。这样,教学过程便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既有路可循,渐渐地懂得学习,又有了自己独立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能够通过交流而从中吸取更多的养料。
二、归还课堂,体验主动性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应围绕学生来展开。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应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当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不能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而被动地陷入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境地,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控课堂,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观。
我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学生对于“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颇有争议。有的学生认同“宇宙中除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这一观点。有的学生则认同“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再也没有生命存在”这一观点。针对此类颇具争议性的问题,我将学生的不同观点分成正、反两方,布置他们回去收集一些能让自己观点立足的材料依据,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辩论课。在辩论课上,学生们将收集资料的热情延伸到课堂上来,正方和反方从一开始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互不相让,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而我,只是坐山观“虎”斗,除了组织和维持课堂秩序外,没有发表丝毫意见,也没有强调谁的观点对,谁的观点错。而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享受到了“学”的价值和自我学习的愉悦,锻炼了学生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四读模式”保体验
1.体验在初读时。生本课堂同样注重初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体验式生本阅读课堂,将 “初读”环节通过“学生自我学习提问”来展开。比如,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可让学生解题,并根据课题提问,继而理出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带着这份情感体验再到文中寻求答案进行品读。
2.体验在研读时。所谓“研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式的阅读,这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体验式阅读的主要过程呈现。如教学《猫》时,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作者对猫的情感非同一般,可以请学生圈圈划划,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3.体验在品读时。课堂教学中主要抓住特色的语言,抓包含情感的段落,抓画龙点睛的片段,抓环境渲染的语句等,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等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细细品读,评析品味,从而获得美感的熏陶和技能的强化。
4.体验在创读时。即创造性地读,它是学生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的知识内容,形成新的语文技能时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是体验式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如教学《丑小鸦》一文时,鼓励学生说说:你对丑小鸦的悲惨遭遇是怎么看的?对于丑小鸦经历了重重磨难,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教学情境,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体会,进行了创造性的朗读,充分展示了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成果。
这样,在初读中体验读通,获得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的乐趣;在研读中读懂,获得探索、钻研语言能力的乐趣;在品读中读熟读好,感受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乐趣;在创造性地读中读出个性,体验语言的魅力,进行语言的运用,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这“四读”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联系整个生本阅读课堂教学的“读”的网络。
四、“三抓基点”争体验
1.抓文本矛盾生成点。当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出现有“矛盾”的对话时,这也正是学生思维之花最旺盛的时候,更是学生在体验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最佳时机。
2.抓留白遐思点。生本课堂阅读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求得阅读体验。
3.抓情感宣泄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可见,情感的宣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个性思维的张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体验应该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个动态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互动空间。
五、“三动方式”促体验
1.主动式体验。主动学习是体验式阅读的首要特征,其保证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活动面扩大和活动量增加所必须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情境表演和师生问答等。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创造“火花”,使课堂充满活力。
2.互动式体验。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交往空间,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的产物。体验式阅读课堂教学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及时鼓励每个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战胜困难,支持学生的创造性行为,理解学生的苦恼,宽容学生的个性行为,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共振。
3.生动式体验。体验式阅读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教学中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关注学情,充分考虑生生情感的交流活动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的状态,自由地释放他们健康的、积极的感情,让心灵的沟通与默契,精神世界的相互愉悦充盈着整个课堂,使课堂教学处处呈现“生动”的景况。
诚然,上述只是我们在“生本”的课堂实践中一点浅浅的思考和尝试,但是真正把阅读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生命的鲜活,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职责和使命。